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莲湘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12 08:29:12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莲湘,一些地区又称霸王鞭,或打连厢,也有地方称其为"连响"或者"连厢"。最早起源于鄂、皖、苏、鲁五省之江淮流域;因明末清初的改朝换所致的战乱和灾荒,被迫外出逃难者们就只能沿途乞讨求生。为了生存,人们手持一根短棍到有钱人家的门口又唱又跳,说一些恭维与奉承话,用吉祥喜庆的语言求得到一些食物充饥。后来许多有钱人家为了讨吉利,还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请一些人专门到家里唱歌。作者家乡的人们喜爱这种活动,也因此得以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地有一群人干脆就依靠沿门卖艺来谋生,从而成为了一种民俗舞蹈;只是将原来的短棍改成了竹子,并装上铜钱,敲打时铜钱相互撞击响声大,更热闹,这样就形成了现今我们看到的打莲湘。后来,南方发展到了有专门制作莲湘的店,一节长约70厘米的紫竹,根据需求备好铜钱和彩色毛线,先在蒸好的紫竹两端各钻两个孔,孔长为两个铜钱的直径长度,每个孔内并排安上两排铜钱;每排两个,舞动起来相互撞击发出声响。然后用砂纸把竹节打磨光滑,刷上油漆,再在开孔的两端装上些彩色毛线予以装饰,一把莲湘就制作完毕。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人数不拘,唱词多据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法,还可以组成各种队形,比如十字队、井字队等,随着男女交错对击,一起一落,节奏鲜明,动作活泼,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旧中国上海著名滑稽戏老艺术家笑嘻嘻的拿手绝活之一便是打莲湘。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呈现出轻松活泼的风格,被称为"民间舞的瑰宝"。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江南的大街小巷,去感受这种民间的传统技艺,体味那些深藏于民间文化艺术。推荐阅读!

    莲湘,亦或叫“连厢”,源于金代乐曲《连厢词》,为杂耍之意。是汉民族等多种民族的传统舞蹈节目。

    提起莲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知多少年前,一群乞丐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到有钱人家的门口,手拿一根短棍,又唱又跳,说一些恭维、奉承、吉祥喜庆的话,讨主人的欢心,求得一些食物充饥,慢慢地,有钱人家为讨吉利,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请一些人专门到家里唱,赏点钱财,后来把短棍改成竹子,并装嵌着铁钱,敲打时,铁钱相互撞击,响声大,更热闹,这样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莲湘。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也说明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舞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民间民舞中的一朵奇葩,在家乡流传也有上百年了。

    家乡溱东,隶属江苏省东台市,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悠悠溱湖水流淌在溱东的旮旮旯旯,龟圆鳖扁,鹭飞鱼跃,是水乡特色,也孕育着温婉、灵动的农家女子。听老人们说,打莲湘,在旧社会是家乡人在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如“老爷出会”(一种宗教活动)时,莲湘队跟在后面,边打边走,其目的多为驱邪、撵鬼、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等。解放后,作为一种百姓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经常在节庆时表演。记得儿时的五十年代,每逢过年,都有打莲湘、打腰鼓、挑花担、舞龙、唱凤凰的,因为那时农村文艺生活贫乏,像一块贫瘠的土地,能看到像打莲湘这样的表演,那真是眼福不浅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们,感到像雪天打闹的小狗,快活极了,跟着莲湘队,像看西洋景一样,只见一群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五颜六色、花枝招展、喜笑颜开的水乡女子们,蹦蹦跳跳,快快慢慢的节奏,弯腰踢腿伸胳膊,手持莲湘,上上下下,忽左忽右,前后舞动,并敲击四肢,肩背各个部位,清铃铃,察郎朗,响声清脆悦耳,边舞边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给平日宁静的水乡,平添一份喜庆和热闹,年味更浓郁了,寓意着美好的祝愿,祈求风调雨顺,和和美美,是那个年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至今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仅溱东人民公社青蒲庄就有好几支莲湘队,有的打到罗村、夏龙等村庄,有的跟随着唱凤凰的,慰问军烈属、五保户等,如“锣鼓一打格真真,感谢亲人解放军……”,伴随着锣鼓声:“眶、眶,金眶金眶,金金眶……”。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道具——莲湘,用长约1米,比拇指粗的竹竿,镂孔穿铜钱制作而成。将竹竿按节等分距离,用铁丝套穿眼嵌入铜钱,竹竿涂上彩漆,亦可粘贴红、绿、黄等多种彩条,形成旋转花纹,两端饰花穗彩绸,亦称“竹签”“花棍”。表演者一人两根,舞时可双人打、多人打,多为女生表演,脸上涂脂抹粉,身穿八件套、三角包头巾、拼接衫、拼当裤、花裙褐腰,肚兜、绣花鞋……总之,竭尽花俏。表演时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倒后,边打边唱,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表演者还可互相敲打、或站、或蹲下、或行走,变化极为丰富。现在更配有锣声、鼓声、钹镲声,音乐配音声,加之铜钱的撞击声,像奏响的交响曲,时而雄壮浑厚,铿锵有力,时而轻巧灵动,像淙淙流水。

    俗话讲:“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打好莲湘,平时非下苦功夫不可,需要多人协作,要求动作娴熟,有时看似乱打乒乓,实际上是节奏使然也,要“踩到点子(节奏)上”,如:“铜巴、铜巴、铜铜铜、铜巴……”等节奏。这就如同写诗词一样要“押韵”,不押韵就不是诗词歌赋了。

    溱东镇文化站、溱东镇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每年寒暑假,都在培训打莲湘、打腰鼓等多项民间传统文艺舞蹈,使打莲湘的表演形式纷繁多彩,技巧不断提高,动作千变万化。如溱东编排的莲湘《欢天喜地》、《欢聚一堂》、《祖国,你好》等多个节目,在市级乡土文艺比赛中获奖,其中莲湘舞《欢天喜地》多次在盐城市、东台市参加“民俗文化展演”,江苏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2018年溱东莲湘确定为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2月15日,中央电视台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栏目:“三农群英汇”节目,《村晚导演的“闹心事儿”》,播出江苏省东台市溱东打莲湘。2023年11月3日,江苏人民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有:“溱东的传统舞蹈打莲湘”、“传统砖瓦制作技艺”上榜。

    现在走进溱东,凡过年、国庆等重大节日,都有打莲湘活跃在大街小巷,给节日带来了欢乐的气氛,同时打莲湘还作为礼仪活动中的节目,如企业剪彩、庆典,欢迎“来宾”等,都有打莲湘节目。溱东镇宣传部门每年组织的“五老”人员到村场、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二十大精神,都有打莲湘等多种民间表演节目伴随,使广大的党员群众寓教于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中老年人,还把莲湘作为锻炼身体的器材,既娱乐又能健身。

    打莲湘,是里下河地区家喻户晓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体育项目,已成为溱东的一个文化品牌,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农民文化需求的特色载体,更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溶入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和所有的非遗项目一样,离开了生活的非遗传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欣喜地看到,溱东人正以锐意创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搭建着一个重要的文化平台。让非遗“活”起来,打莲湘,莲湘声声响起来。


    元素路径: body > p > img

    当前已输入2070个字符, 您还可以输入7930个字符。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珠算盘 下一篇:青蒲簖蟹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