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珠算盘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13 08:30:59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这本数学专著内还记载有中国特色的十四种古代算法,只是流传至今的却只有珠算一种,其他都已遗落在历史流光中,只留下来公元1212年的南宋鲍瀚之刻本,现保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根据历史记载,原版本除了人们现在能看到算盘“珠算”以外,还有关于数级和最大数的记载,其中还包括我国古代的14种算法;除第14种“计数”为心算,无须算具外,其余13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唐宋以后,《数术记遗》中所述13种算具,除珠算沿用至今外,所有算具均相继失传;即使南宋鲍瀚之刻本里也只有文字介绍,并无算具图样;其历史原貌变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谜,给我国的古算史留下如“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谜团。作者文中的《珠算盘》指的是两种事物,其一,指用熟练口诀执行运算的计算方法,其二,指的是算盘,即计算的工具。普通的上档两珠,下档五珠的算盘被称为七珠算盘,是与人们在银行里用的不同的最普通的算盘,其一杆串珠叫作一桥,也可以叫作档,但古老的先生教学生一般都会称其为“桥”。社会最常见的算盘有9档、11档、13档、15档、17档、18档、20档等多种规格, 就看什么人用,一般旧社会账房先生都会用17档以上的算盘,因为千万级就是第八位,亿是第9位,如果还有小数点,最少也要用15档的算盘,不然,大量的数字计算就无法进位。算盘计算时,首先需要设定个位,一般都需要预防整数以下有小数点,所以算盘上面定个位都会自算盘右边留出来4档,然后从右往左分别是个、十、百、千、万等依此类推。下面五个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当到五时就拨动上面一个珠子。当第一竖排满十就进到十位,同理后面也一样。比如:珠算除法里的“二一添作五”,即是将一个整数分成两份,每一份可以分得一半;因为算盘的上档1珠代表数字5,那么操作上就是在本桥的上档下1珠,意味着将1分出成了0.5.或者将10分成了两个5。“珠算”就是一种使用算盘来执行数学计算的传统方法。从业者可按照特定公式移动算盘杆上的珠子来执行加、减、乘、除,以及指数乘法、解根号及更复杂的方程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清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至迟从宋代开始,珠算逐步取代其他各种计算技术和用品,成为中国特有的计算工具。至明代,算盘在计算领域独领风骚,使用方法益加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荐阅读! |
|||
|
提起珠算盘,人们往往会想到五六十年代小学教科书上,万恶的旧社会,戴着瓜皮帽的地主老儿,领着一帮狗腿子,带着算盘,向农民催租逼债。“过去地主算盘响,贫下中农遭祸殃,交了租谷无口粮,卖儿卖女去逃荒。”这就是旧社会穷人生活的写照,古来穷人就有“算盘响,眼泪淌”之说。 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计算辅助工具形式。算盘一词并不专指中国算盘,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许多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与计算类似的计算工具,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沙盘类、算板类、穿珠类。中国算盘属穿珠算盘,也是最先进的珠算工具,世界最古老的“计算机”。 珠算盘,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老祖宗的一项重要发明。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1978年在西周的一座宗庙里,发现了86颗陶丸。经考证,这是西周的计数工具,以珠代数是算盘最早的基本特征,今天人的视角,可能是算盘的雏形。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到,赵太丞的药铺柜台上画有一把“珠算盘”,我国第一首算盘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中的一首,“算盘:不作瓮商舞,休停饼氏歌。执筹仍蔽簏,辛苦欲如何?”由此看来早在北宋或北宋以前,我国就已普遍使用像现代珠算盘这一计算工具了。 我家还保留着在五六十年代,我上小学时用过的一把算盘,木质的,长35公分,宽17.5公分,厚3公分,为13档,91颗珠,四个角用铅皮裹着,现已锈迹斑斑,我请老木匠看过,说用枣木做的框,柏木做的珠,怪不得拿在手中还沉甸甸的,看来还是一把好算盘。那个年代,小学设珠算课,每周1-2节,四年级教加减法,五六年级教乘除法以及记账的初步知识。上珠算课时,黑板前挂一把大的算盘,长约1米,宽约0.5米,其档杆上按有棕毛,使用时,将算盘挂起来,把算盘珠随意拨到需要的位置上,珠子不会下滑,是学校专用的教具算盘,俗称“毛算盘”。 认识算盘,是在小学的珠算课上,算盘形状是长方形,可大可小,但长与宽的比例一般为2:1,周为木框,内贯直柱,称“档”,一般为13档,档中横以梁,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为“5”,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为“1”,梁上长与梁下长比例为1:2,运算时定位后拨珠计算。梁上两珠是为“十六”进制所设制的,后来算盘用的是“十”进制,因此拨珠时,梁上只需用一颗珠,从美观、匀称方面来看,梁上还保留着两颗珠。 初学珠算,定位时,我们用纸写上“个、十、百……”的标签,贴在算盘的横梁上,当然熟练以后就不需要贴标签了。上课时,老师一边念口诀,一遍演示,如:“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落一……”。到一定的程度,老师教我们“打百子”,从1加到100,最后得出5050。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反复练习,才能手指灵活,熟能生巧。我到现在还在“打百子”,这也是锻炼大脑灵活和手指灵活的好方法,不妨试试噢。当时的珠算课上,珠子的“噼里啪啦”声,像奏响的交响曲,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恍惚犹如昨天。 那个年代珠算盘使用比较广泛,生产队里的会计、保管员上岗,都必须会打算盘,公社大队都有珠算培训班。无论你走到哪家商店,柜台上总有一把算盘,小商小贩更是算盘不离身。每个小学生都必须有一把算盘,每个家庭都备有一把算盘,只要识字的都会进行简单的珠算,可想而知,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珠算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号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珠算盘,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项目。这将有助于让现在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现在已进入电子计算的时代,珠算盘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千年来沉淀的珠算盘文化,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像“打小算盘”“如意算盘”“心中有算盘”“会计的算盘——算数”“瞎子打算盘——瞎算”……等耳熟能详的成语、歇后语,将流传千古。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珠算盘已不多见了,为了保护好“历史文物”,我将我家的近70年的珠算盘四个角用不锈钢重新包裹好,保持原样,防止散架,用来“打百子”,不用时,再把它放在“马粪纸”(黄报纸)盒里,放在通风的地方。因为它见证了中国千年的珠算历史,是工、商、农、贸的发展史,传统文化的记录史。同时是地主、官僚、豪商、巨贾的发家史,也是穷苦百姓的血泪史。我们不仅要学会珍藏这些老物件,更重要的是把千年的珠算盘文化传承下去。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做自己的摆渡人(散文) | 下一篇:家乡的莲湘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1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