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柴叶香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20 08:39:0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民谣: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门插艾,香满堂。青青柴叶包粽子,杯中盛满雄黄酒。看他龙船双双闹长江,两边坐着划船手,中间坐着打鼓郎。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端午节里粽子的起源历史非常悠久,华夏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完全不同于靠狩猎与游牧生存的民族,天南海北的民众一直就依赖种植五谷杂粮度日;平常用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子包裹粮食,再烹饪成熟食是家常便饭,类似于粽子的食物,在还没有端午节以前就广泛存在,并不因为纪念屈原而有了端午节与包粽子这些活动;或许因为纪念屈原而让其流行,让人们开始关注端午节里赛龙舟,包粽子,以及喝雄黄酒这些习俗。五月南洋涨大水,六月南洋干死鬼。南洋风,传说中的龙从南洋带来的风;端午节里包粽子,原本是南方先民用于拜祭龙祖的流程,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古代传说里,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传说中龙飞天的日子,《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乃大吉大利之象。后世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等;作者文中的柴叶,为南方包粽子的首选,但也有地方不产柴叶,一些人就只能选择用阔竹叶,玉米叶,荷叶,芭蕉叶等等绿色植物的叶子替代。因为,粽子起源的普遍说法纪念屈原,但实际上这种食品上古就有之,与祭祀活动相关联;历史记载中用角黍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就是角形的粽子,形状像牛角,而黍则为北方黄黏米;因此,古代包粽子的习俗,并非源于一时一事;中国南方北方,用绿色植物叶子包食物,司空见惯。随着时光的流逝,粽子已发展成为一种时令产品,一些人没时间自己包粽子,就去超市里买粽子,买盐蛋,节日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或许读者的家乡也出产柴叶,那么端午节了就能吃到正宗的粽叶包粽子;伴随着作者的笔触,那些一挂挂串起来的粽子,带着回味,余韵悠长。

    端午节,挂菖蒲,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端(蘸)红糖,这是家乡流传已久的歌谣。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说法颇多,唐代诗人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家乡人普遍认同这一说法。屈原,楚国爱国诗人,以《离骚》、《天问》而传于后世,更不忍祖国被秦军所破,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石自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为其爱国精神所感动,因捞不到屈原尸体,纷纷回家拿来米团,用柴叶包好,投入江中,以防鱼虾糟蹋屈原尸体,后来就逐步形成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端午文化,在中国和世界影响广泛,故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节日。


    提到端午,人们就想到粽子,就是用柴叶包裹着的糯米团,粽子的清香,就是柴叶的清香,柴叶就是芦苇的叶子。芦苇家乡人习惯叫“芦柴”,可能是因为能当柴烧的叫法,故而叶子叫“柴叶”,亦叫“粽叶”。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沟渠纵横,河岸旁、沟渠边、大圩旁跑滩上,到处都长满了芦苇,郁郁青青,“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就是家乡的田野风光。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芦苇的名篇佳作,如唐代刘禹锡的“芦苇晚风起,游雁有馀声”,亦如唐贾岛的“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诗经中称“蒹葭”。能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家乡的水网湿地,更适合芦苇的生长。芦苇繁殖能力强,在适合条件下,无论是种子,根状茎和地上茎,都可栽种。芦苇的种子非常轻,外面长出絮或羽毛状,成熟后可随风飘到各种有水源的湿地繁衍生息。一般在每年的4-7月份生长比较旺盛,8-9月份进入开花期,10月份种子成熟,10月底就开始逐渐落叶了。芦苇一般可长到1至3米之间,可达20节以上,叶子是带尖的而且比较狭长的。


    五六十年代,家乡东边的18里汪河两岸,有几千亩的沼泽荒田,都长满了芦苇,青蒲庄北面的近千亩的青蒲大泊浅滩上,到处都是芦花摇曳。到收割时,其根部,掉下去的种子,来年都能自然生长。记得儿时,我们跟着大人去荒田打柴叶,大人们用一根长篙子,顶端扎块大红布,作为标志,竖在那儿,因为我们进入荒田,芦苇比我们高,会迷失方向,找不着北,只要看到标志,才能走出荒田,否则像迷宫一样。到了冬季,收割完芦苇,荒田里是一片落叶,枯草及细小的芦苇枝等,家乡人用竹子做成耙子,去荒田划荒草,家乡人叫“捺耙草”,回来当柴烧。


    说来也是天作匠造,端午前打柴叶,这时叶子已达长约30-40厘米,最宽处在3厘米左右,叶子又嫩又软,有清香,有韧性,即便将叶子折起来放开,也不会断裂,这是上帝赐于粽子的天然食材。过了端午,叶子长老了,特别是叶子中间的那根筋,又粗又脆易折断,就不能裹粽子。


    芦苇浑身都是宝,《本草纲目》记载,芦叶可以治疗霍乱,芦茎、芦根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芦叶花序雄伟美观,且有固堤、护坡、控制杂草的作用,在净化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它植物不可代替的作用。


    五六十年代,芦苇不仅作为生火做饭的燃料,家乡人还用芦苇编成“汪箔”(网状),家乡人叫“压箔子”,盖房之用。根据《礼记·杂记》上记载:“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看来苇席古来有之。还可用来晒棉花等,收棉花时,连棉花一起卷起来,第二天放开再晒。短的汪箔用来围拦鸡、鸭、鹅圈养,还可用来拦菜防鸡吃,家乡人叫“拦箔子”,这就是“菜园子”的来由。编成“芦席”,家乡人叫“芦费”、“费”,作铺铺的席子、盖房、搭棚等,如搭“覆棚”,就是在铺的上方搭成架子,铺上芦席,可挡住从屋上掉下的“褐琐儿”(微垃圾)、小虫子等,因为那时一般都是泥巴草房。还有的人家用芦苇编成门,叫柴门(财门),家乡人叫“藏巴门”,唐代诗人刘长卿就有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句。编成“结蜗”,宽约20公分,长几十米,特别是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一圈一圈地圈着储粮。芦苇穗可制作扫帚,家乡人叫“笤束”,用来扫地、掸尘等。柴叶可以裹粽子,煮饭时放一片柴叶,饭就有一股粽子香;粽汤(柴叶汤)可作为饮料,清香可口,沁人心脾。柴叶还可以焐煮熟的黄豆,这样黄豆易发酵且有一股清香,用来土法制作酱油,家乡人叫“涨黄儿湿酱油”。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振兴乡村乡情在,留住易失原生态,家乡人在大圩两旁,沟头凹地,特别是泰东河的改造,青蒲大泊变成了绿洲,分层次地栽植树木、芦苇、芦竹等,是鹅、鸭、水禽、鸟类……的天堂,不仅保持了原生态,防水土流失,净化了环境,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家乡的柴叶永远是那么的飘香。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小满:人生的哲学(散文) 下一篇:家乡的庭院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