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土酱油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22 07:56:44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酱油,中国传统的烹饪菜肴的调味品,还有着色与刺激食欲的作用。作者家乡的人们与中国许许多多传统乡村里一样,也青睐自己土法制作酱油,认为只有自己酿造的才最放心。当然也有人家还是依靠打酱油,在玻璃瓶还没有传进中国以前,只能用坛坛罐罐装酱油;后来有了瓶装酱油,但大多数人家还是热衷于拿着瓶子到杂货铺去打酱油,或者有时候还是小孩子拎一个瓶子,就只是一毛两毛钱的生意,老板将酱油吊子往酱油缸里一摁,说二两酱油,一角钱,快点拿回去,你妈等着酱油炕豆腐,一边调侃,一边收钱。可见作为佐料的酱油,在中国菜的烹饪中使用的普遍性;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人在言及人生不易时,常感叹时光飞逝;当初打酱油的小青年,如今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或者网络用语中,对一些公众话题不关心时,就说我是“打酱油的”。再或者碌碌无为混个日子者也被称之为打酱油。可见社会上的酱油有多普及,打酱油这个词汇有多诙谐。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农家小院的厨房边,老远就传来一股土制酱油的味道,那一定是人家正在烹饪家常菜肴。推荐阅读! |
|||
|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液体调味品,制作时用大豆(黄豆)、黑豆、小麦或麸皮加水、食盐酿造而成,象“海天酱油”,味道和口感都很好,深受人们的青睐。然而家乡的酱油,别有一番风味,既是酱又是“油”,“一母所生”,上层薄的是酱油,下层厚的是酱。 家乡青蒲,地处泰东河畔,是东台、兴化、姜堰三市搭界的地方,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气候造成了夏暑特别炎热,是适合土法制作酱油的最佳气候。 记得儿时的五十六年代,家乡人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咸菜饭、咸菜粥是司空见惯的,小时候奶奶叫我拿一枚鸡蛋去经销店(商店)打三分钱酱油、二分钱醋。家乡人真聪明,为了节约钱财就沿习老祖宗传下的工艺,自制土酱油。家乡人的说法:“家有两缸(咸菜缸、酱油缸),心中不慌”,这就是庄户人家过日子,那时能吃粥吃萝卜干(萝卜腌制的),那可算是大户人家了。 一般人家都是土法制作酱油,主要原料是黄豆、蚕豆、面粉、麸皮、蒿草叶(此时节的蒿草正是旺盛,葱绿、鲜嫩时期,亦或用没有枯黄的“柴叶”)、盐、水等,这些都可以就地取材。时间选择在四季中特别炎热的大暑,这是因为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在7月22-24日交节,是一年中阳光最强烈、最炎热的节气。此时北半球大地所积累的热量达到极致,所散发的热量蒸人,非常适合庄稼尤其是水稻的杨花、抽穗,当然也适合制作土酱油的佳温。 制作土酱油,先将黄豆煮熟,然后捞起凉半干,用小麦粉面拌和均匀,亦或将煮熟的黄豆与面粉拌和加水泡成厚糊状,放在锅里加热做成饼样,注意千万不能“焦”,凉半干后,用薄刀切成薄片状,放在“盘坦”或“凉扁”里均匀摊开,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蒿草叶焐着,要全部遮到,做到“密不透气”,放在通风避阳的地方,蒿草叶的清香会逐步浸润到“黄儿里”,这时黄儿开始发酵。覆盖的蒿草叶不能随便打开,否则会漏气,影响酱饼的温度和湿度,“黄儿”发酵7-10天后,掀开蒿草叶,看见黄霜霜的一片,说明黄儿涨得好,如果中间有些发黑的,说明黄儿涨得不太理想,家乡人把这一过程叫“涨黄儿”。 黄儿涨好后,接下来就是“湿酱油”,准备好一口小缸,家乡人叫“牛头缸”,大概有牛头一般大小吧。将黄儿配上食盐、水,当然现在是自来水了,注意水不要烧开。食盐与黄儿的比例为1:(8-10),黄儿与水的比为1:(6-8),如果喜欢吃辣的,可放辣椒,根据各人的口味可多可少,如果10斤黄儿可放2-3斤辣椒,注意辣椒不切碎,整放。这样黄儿、食盐、辣椒、水一起放在牛头缸里,中途咸淡可加盐,但中途切不可以加水加辣椒。否则影响味道、易变质。在有阳光直射的天井里,摞四层大砖作为“座基”,将酱油缸凳在上面,保证下大雨时,缸底不得浸在水里。准备好薄膜纸,或大一点的瓷盆,下雨时盖在缸口上,确保雨水不漏到缸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大地又散发出大量的热量,酱油又开始发酵。家乡人称大暑的太阳为“毒太阳”,说明阳光狠,过去农民在暑天种田劳动,有的能晒得“霍泡”。这样在太阳的暴晒下,大地象蒸笼一样,经过日晒夜露20多天后,就是“酱油”了。如果中途遇到雨天,可延续暴晒时间,有经验的老人凭着色、香、味,就能断定酱油有没有湿好。 暑天,苍蝇比较多,缸口上蒙一层纱布,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在湿酱油期间,不用纱布,专门在阴凉处守候,用扇子及时吆苍蝇,如发现酱油缸里有蛆了,用筷子及时拣掉,因为这样酱油接受的阳光更充足,味道更鲜。夜里掀去纱布,酱油要露,越露味道越鲜。遇到雨天要及时遮盖好,千万不能有天雨漏到缸里,因为雨水中含“铵”,酸性对农作物犹如垩肥料一样,但对“酱油”是“天敌”,能使酱油变酸、变味,且摆放时间不长,易生“醭”(白霉),家乡人的说法叫生了“枝枝花”,酱油呈“酸酱味”,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日晒夜露20多天后,只见酱油黄霜霜的,闻了就是一阵阵原汁原味的酱香,且有蒿草叶的清香,因为不放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标准的原生态,可放一年多时间,来年可再“湿酱油”。有的人家到了冬天,将萝卜切成小块,浸泡在酱油里,家乡人叫“萝卜烂”,放点蒜花,食油蒸熟,无论吃饭吃粥香喷喷的,很有胃口,在那困难的年代也算是“山珍海味”了。家乡人把节约的人,会过日子的人称之为“酱油豆儿夹开来吃”,意为舍不得一口吃一个酱油豆,只吃半粒。 我到现在还是吃的自己制作的土酱油,除了做菜作为调料外,盛上半碗酱油,放上食油、蒜花蒸熟吃粥,麻辣辣的一股清香,很合我的胃口。如果拾一方豆腐,那是更好,但估计吃一两顿吃完,因为时间长了豆腐易腐。 现在走进青蒲庄,还有一些老人,沿着土法自制的土酱油,这就是家乡土酱油的味道。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犁 | 下一篇:小满:人生的哲学(散文)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1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