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犁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5-23 07:57:16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犁,牛耕农具,按样式可分为铧式犁、圆盘犁、旋转犁等,按耕作环境可分为南方水田犁和北方旱作铧式犁等。通常系由牲畜或机动农具车牵引,用来翻土为播种做准备。翻出来的土壤达不到播种的要求,因此还须进行耙地等后续作业。作者家乡为南方水稻产区,牛耕的田里土壤在灌水后还需要继续用农具操作,直到土壤变成稀泥,才能插秧,或者播种谷子。随着社会的进步,拖拉机与其它农机具逐渐地替代了牛耕。假以时日,平原地区或比较平坦的农田,有可能实现全机械与电气化操作。如果有一天,读者家乡的农民朋友们坐在可控屏幕前,视频指挥田地里无人农机公司的农业机械操作,牛耕农具的“犁”,真有可能完全退出农业耕种的历史舞台。推荐阅读!

    中国的农业已经走过上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原始人类是怎样深翻土地种植庄稼的呢?可以想象一下,自从人类学会播种种植庄稼时,可能开始时,只有播种,还不懂得深翻土地,因此生产力十分低下,所生产的粮食填不饱肚皮,还是伴随着野菜、野味。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可能延续了几千年。

    一年又一年的风风雨雨,“某一天”,大风大雨,庄稼倒伏,其中不乏有聪明的人去用手扶正,用树枝“挖”土培土,渐渐地发现经过人工翻过土的植物比其它没有翻过土的植物长势良好,于是乎人们试着用树枝、小木棍等进行翻土,只要能翻土,人类用什么方法都可能试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据考证,到先秦时期,人类发明了“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翻土工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耒),下面是“犁头”(耜),用以松土,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在古代“耒耜”借指耕种,如唐朝韩愈《寄卢仝》诗:“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

    人类用耒耜翻土,松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试想一下,用“耒耜”挖地,得像现在的铁锹一样,一锹一锹的挖,况且耒耜是木质的,工效很低又吃力,其中有人想到用绳索拉,拉不动,既然拉不动,不妨把“耒耜”倾斜着,将耜头做得尖一点,这样拉起来,既快又省力,这可能是“犁”的雏形。自从人类驯养“耕牛”以后,渐渐的可能用牛代替人拉耒耜。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来的,据考证,犁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晚期出现了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牛犁田枝木至迟在东汉末年,便已在全国普及了。牛犁田是农耕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一年一度的春回大地,牛犁田,划破油乌的沃土,撒进去的种子很快就会让天地间充满生机。犁是中国农业必不可少的农具之一,牛犁田的出现,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来就有“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之说。

    犁也是由形制简陋、效力低到形制复杂且效力高的演变过程。老式犁是由犁弓、犁键、犁拖、犁耙、犁头、犁锅壁等部件组成,能够有效地进行耕作,其中“犁头”是关键部位,负责入土破土,犁壁则起到翻土、碎土、起垄和缓冲作用,犁田可以使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互换位置,达到土质松软,必须做到深耕细耙,土无蛋大,为播种做好准备。

    听庄上的老人们说,古当先(指解放前)一家一户的生产,除了大户人家有牛耕田,一般贫民百姓是养不起牛的,同时田少养牛也不划算,也只能靠人力拉犁,亦或叫“拉田”,劳力少的,相互之间“伴工”。人力拉犁,一人在后面扶犁,三人在前面拉,就是用布条编织的扁鞭子,或用麻绳,一头系在犁上,一头背在肩上。用扁布鞭拉比用麻绳拉能减轻肩头的疼痛感,因为扁且软的布条鞭,比圆且硬的麻绳鞭压强小得多,家乡人叫“养肩膀”。解放后,逐步走向了集体化,各生产队都养有五六头耕牛,“一牛可抵七人力”,当时牛成了耕田的主要“劳动力”。生产队有专人放牛,多半是十三四岁的男童,称“放牛娃”,不仅要看好牛,还要割青草喂牛,定时牵牛“溜达溜达”,因为在评定工分时,主要看牛有没有“膘”。

    俗语讲“牛耕三亩地,马走十里路”,亦或“牛耕田,马戍边”,意为各有所长,物尽其用。牛耕田,牛在前面拉,在牛的前胸和背上,系一块特制的拱形木架子,俗称“牛套”,两边架尖上用绳索连接到犁上,扶犁人在后面用左手扶住犁把,右手握住系在牛鼻子上的缰绳,一边通过扯拽缰绳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同时右手还握一根牛鞭子,发现牛稍有怠慢,就是一鞭子,嘴里还吆喝着“剥杀儿”,“温杀儿”(家乡人骂牲畜的口语)。扶犁人主要把握行进直线、调向转弯及犁土的深度。耕田是一种技术活,犁头要始终与地面平行,如要深耕,扶犁人就会将犁把慢慢抬起,这样泥头尖才缓缓向下,与地形成小小的夹角,经过一段距离后,犁头再慢慢与地面平行。如果“一瞎头”(家乡土话)冒冒失失的突然抬高犁把,犁头与地面形成较大的夹角,牛是拉不动的。牛耕田是一个人力与畜力的协作过程。

    儿时看过牛耕田,在空旷的田野上,老农左手扶着犁把,右手扬着鞭子,牛听到吆喝声,拉近曳绳,低垂着头,瞪着大眼睛,鼻子里喘着粗气,嘴里的白沫吊着线线,似乎每走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还时不时地挨上几鞭子,牛“没有怨言”,还在继续前行,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心想,牛都这么苦了,你还抽它?长大后我才知道,一头牛顶多能连续耕作2亩田,再多了,牛就吃不消了。

    中国以农业立国,耕耘畜养绵延几千年,年复一年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不仅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犁是农耕活动中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农业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是农耕文化的缩影,如我们把伏案写作称为“笔耕”,有的人老了还“笔耕不辍”,把老师授课称为“舌耕”……。而今牛耕田已远了人们的视线,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幅千古不变的“春耕图”。

    每当我走进家乡的田野,吮吸着久违的新鲜空气,蓝天下,“铁牛”在忙碌着,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牛拉犁的场景,这是缠绵不断的乡愁。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心有热烈,平凡的日子也会泛着光(散文) 下一篇:家乡的土酱油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