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棒槌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01 09:19:5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想将衣服上的污垢清洗掉,除了用搓衣板搓揉衣服,用棒槌捣净衣服的方式也由来已久。虽然北方人的捣衣,除了洗衣服,还有将粗棉大布捣平整以后看起来舒展的作用。作者文中的棒槌,江淮的官话叫芒槌;鄂语与湘语,部分吴语也称其为芒槌;郭英忠的江南名曲,《鹧鸪飞》中有这样描述:“玉兰在溪边用芒槌捣着衣,心里却想着心事”。古代北方人最早槌衣服的工具被称之为“捣杵”,那就是戏曲中拿出来撵人的“棒槌”,那也才是名副其实的棒槌,为一种类似于普通人家擀面用的擀面杖那样子的滚团滚圆,还很有光洁度;北方人能在河水边洗衣服的地方并不多,一般都是在井水边的石板上洗涤衣物,天寒地冻的时候想将衣服上的污垢清洗干净,就只能将衣服装在木盆或木桶里,用“捣杵”不断地捣杵翻动,直到浑水变成清水。南方水资源丰富,天寒地冻的时候少,所以在河边浣洗衣裳就司空见惯了。唐代王维题云白石滩:“清浅白沙滩,绿蒲尚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王维描写的是纺织女月夜浣洗的过程;而现实中的景象是一架石板桥伸进河水中,一群江南女子结伴在石板上洗衣服,此起彼落的是手中的“芒槌”,咯咯大笑的是旁边浣纱女们的欢乐。在还没有“洋布”的历史深处,穿绫罗绸缎的是富贵人家,而穿棉布衣服的普通人家洗衣服,并不是一件轻松事;棉布不容易脱水,浸水以后显得十分沉重;因此将衣服放在石板上反复槌打,是一种传统的洗衣习惯;南方人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扁圆扁圆的木头槌,或长或短凭人喜好,有的还刷上桐油;一些人家还会在细细的手能握住的那头,钻一个孔穿上一根麻索,用完了就挂起来方便寻找。在没有肥皂与洗涤剂的时代,人们洗衣除了利用草木灰与植物脱垢后,就只能选择上述槌打的强烈漂洗方式;当然有钱人家也会用浆洗的方式,浆洗是用米汤浸泡过后再漂洗,那样则更需要用木棒捶打。贫穷人家的米汤是营养品,自然享受不到浆洗的奢侈。在中国,民俗的东西,因地域与沿用习俗不同而称谓不同,是一种极自然的现象;这些民俗的东西,除了蕴含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还有值得现代人尊重的生活观念的认同。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洗衣机逐渐地完全替代人工洗涤的现代社会,那些传统或许只会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推荐阅读! |
|||
|
乡青蒲,地处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庄内水网密布,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人们通过一天的劳作,汗水湿透了衣服,沾满了泥土,在河口码头上常用棒槌捶打衣服,才能浆洗得干净。 棒槌,亦或叫“棒头”,家乡人习惯叫“捶衣棒”,是家乡妇女们常用的洗衣工具,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几乎每家每户都能看到棒槌的身影。当清晨的缕缕青烟,象雾一样盘绕着村庄,树枝头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唤醒起睡梦中的人群,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一群群妇女们一手拧着装满脏衣服的提亮子(小木桶),一手拿着棒槌,纷纷到河边码头上捶打衣服,阵阵棒槌的笃笃声融合交汇在一起,彼此起伏,水花飞溅,伴随着欢声笑语、喁喁私语,象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也是家乡清晨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我的想象中,不知“捶”了多少年了。据《金瓶梅词话》第38回记载:“王六儿棒槌打捣鬼”、“那妇人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可见这棒槌乃家家必备之物,平时用来洗衣服,急时还可用作凶器打人,而且棒槌就放在随手操得到的地方,伸手就可以取到。从中不难看出,棒槌古来有之,这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明出来的,五六十年代,家乡人都是穿的粗布衣服,家乡人叫“棉花头布”,又粗又厚,加之劳动时沾着泥巴,尤其是浸水以后,特别重,拖都拖不动,放在搓衣板上根本不好搓,只能用棒槌不停地捶打,才能去掉泥浆和油腻。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别看它是一根简短的木头,现在家乡的一些老年人,还延用着棒槌捶打洗衣服,因为省力、方便。可见使用棒槌洗衣服的历史可能也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 棒槌,多木制,有圆形、方形、扁圆形等,长二尺许,一端稍粗,便于捶衣,一端较细圆,作为槌柄,便于手握,大部分都是自制的,也有的到商店里去买,形式多样,自己选择。用棒槌捶打衣服的原理,和洗衣机甩干衣服的原理一样,通过外力作用,使衣服里的水分及脏的泥浆等甩出来。家乡人洗衣多半将草木灰用水过滤后的液体洗衣服,草木灰,家乡人叫“泡灰”,就是烧饭后,在灶口锅堂里留下的柴草燃烧后的灰,含有碳酸钾,对油污有一定的清洁作用,家乡人的说法:“有碱性”,当然不能与现在的肥皂、洗衣液、洗衣粉等相提并论,但在当时也是“穷出来的主意”。也有用“皂角”,一种植物,将其捣碎后,用水泡,过滤下来的水洗衣服,还可以产生一些泡沫。肥皂为什么叫“肥皂”呢?与皂角有关,当时生产的肥皂,也有皂角的成分,这可能是肥皂叫“肥皂”的由来。将脏衣服放在过滤的草木灰或皂角水中浸泡一小段时间,拿到河口码头上,将衣服叠成一个小方块状,然后用棒槌在上面锤来锤去,再把衣服翻过来反复捶打,然后把衣服扯开,抓住上衣领子或下衣裤脚,在河水里来回摆动,家乡人叫“汰衣裳”,这时河水里泥浆泛泛,再把衣服拖上码头,用棒槌捶打,如此重复几遍,衣服就干净了,最后挤干晾晒。开始时,有人用双脚反复踩踏衣服,但实践证明,没有用棒槌捶打省力。在家乡,棒槌除了洗衣服外,还可以用来敲打菜籽角(壳),黄豆与豆类角(壳)。过去大面积收割菜籽、黄豆等作物,晒干后,用“连楷”(一种脱壳用的农具)拍打,下脚料及零星的菜籽豆角类就用棒槌拍打,这种方法很管用,到现在有些中老年人还有用棒槌拍打脱壳的。 棒槌也是中国民间习俗文化之一,也有它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如人们常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意为比喻做事缺少全局观点,忙于局部应付,其中“棒”指的就是洗衣服的棒槌。也由于制作棒槌很简单,只要一根短木棒,人们从外形上引出联想:一穷二白,要发扬“穷棒子”精神。也有一窍不通的意思,常用来形容那种不动脑子,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直不笼统的人,比喻性格憨直的人。如“你看,这个人笨头笨脑的,倒像个棒槌”。同时棒槌看起来用来打人会很疼的样子,因此也有“不要像棒槌打人一样带来重创”一说。家乡人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用挑木或用柏木削制做的小棒槌玩具,用红线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寓意着棒槌能驱鬼压惊,再加上这天“剃龙头”,确保小孩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棒槌这个器物,浆洗衣服捶打的工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然而它却不因为渐渐离场而被人们忘却。我家现在还保存着一根棒槌,木质的长约二尺许,少说也有50年了,当然现在不用来捶衣服了,因为现在有洗衣机,亦或搓衣板,况且现在的衣料都是精纺的,也经不住反复捶打,多作为用来捶打菜籽、黄豆脱壳用。我们要保护好这些看不起眼的老物件,因为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这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盛夏 | 下一篇:家乡的垃圾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1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