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盛夏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02 09:19:58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炎炎夏日,你无论走到哪里,总感觉这夏天比春天还美,荷叶的碧绿与荷花的艳丽,能让即将苍老的春天黯然失色,何况田野上的庄稼正步入显得风华正茂的中年;那么春天就只有一种选择,伴随着落花归去;因为南来的夏风带着布谷鸟的清唱就蹀躞在你的窗前,似乎在提醒所有人,火热的夏天,正披着一身绿叶深情款款地走来了。作者笔下水乡的夏天,也正从遥远的田野上走来;她穿过小树林来到泰东河畔,河上顿起了渔郎的清唱。那淡蓝的天空上悬挂着的的火球,虽然离我们很远,但那就是夏天的标志物;要不是天帝赐予后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射掉了其中的九个,不然所有生物都会被烤成串串香,真的是太危险了。云彩并不等天空烧起来,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个没被后羿射下来的最后一个太阳,似乎也能将大地点燃;气温火辣辣的连小蜻蜓们也只敢贴着树荫处飞,生怕那火热伤着了翅膀。虽然热得要命,劳动人民依然还是会在烈日炎炎下生产,没什么理由能让人们停下来,因为那就是故乡的盛夏该有的模样。人间红尘,背着鱼篓子沿着稻埂逮青蛙的青少年,一逮一个准,因为逮到了就能饱餐美味。盛夏依然热烈,河边青青草,水中芦苇映荷花,说不定哗啦啦地就来了一场倾盆大雨,吸引着穿花裙子的女孩子与打赤膊的男孩子们追逐其间,就如那不知名花,并不在意为谁开,或许某天你走回去,故乡的夏天,满世界都是红一片白一块的野花;一轮火热的太阳依然高悬在天空,但空气里却充满着甜醉的气息;因为,那是你家乡的盛夏。推荐阅读!

    盛夏,是夏季最繁盛、最热烈的时期,家乡人称“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尤以中伏处在大暑节气,这时最炎热。因为从春分开始,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家乡有“长到夏至短到冬(至)”之说。所接收的阳光也越来越强,地温越来越高,到大暑时节,大地积累的热量达到极致,在强烈的阳光下,大地像蒸笼一样,所以人们感到特别的闷热。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四季交替分明,用家乡人的说法:夏天热得要死,冬天冻得要命。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立夏以后,家乡就进入了三夏大忙时节,即夏收、夏种、夏管,主要指逢满(小满)割麦,芒种栽秧(水稻),棉花及一切瓜果蔬菜的田间管理。清晨的缕缕青烟,叽叽喳喳的鸟叫,唤醒起睡梦中的人群,男女劳力乘着早凉,都匆匆忙忙地下田干活去了,为的就是躲过中午的“毒太阳”。那时的家乡人都喜欢栽大叶树,树多树大,枝繁叶茂,阴翳蔽日、吸收光热,古之就有“大树脚下好乘凉”之说,老人们三五成群,“躲”在大树脚下,轻摇着蒲扇,拉拉家常,亦或坐在巷里家门口的台阶上,家乡人习惯叫“疆塌子”(各地叫法不同),享受着时不时吹来的阵阵穿巷风,打发炎热的时光。那时家乡的道路都是泥土路,屋内也都是泥土地面,泥土具有吸热的作用,同时那时候的家乡人,白天基本上都是赤着脚,鲜有穿鞋子的,踩在泥土上,接地气,散热快,据专家考证,人体的三分之一热量都会从脚上跑掉,所以脚丫没有真菌感染,鲜有得脚癣的,家乡人叫“脚气”。同时那个年代,泥巴草房居多,有隔热作用,坐北朝南,冬暖夏凉。

    盛夏,学校放暑假,我们这些小朋友,呼朋唤友,拿着长桶(家用洗澡的木桶,椭圆形)纷纷到后北滩,即青蒲大泊去摸水浮萍,回来喂猪,同时用脚还踩到河蚌(歪歪儿),到大泊浅滩上去摸螺蛳(螺螺儿)。歪歪肉烧咸菜汤,加上几块豆腐,鲜美可口,肚子都喝得鼓鼓的;螺蛳烧胡椒,吃的汗直冒,家乡人的戏语:“不花钱也能吃到荤”。按现在人的观点,那是原生态、绿色食品,没有任何添加剂、防腐剂。有时白天我们到树上逮知了(蝉),家乡人习惯叫“假牛”(各地叫法不同),有“假牛吵,要割稻”的俗语,其实这也是自然规律。那时知了多,叫声响,我们拿着“弹弓”射击,但命中率低,于是就用布袋子去套,亦或用“面糊”(有粘性)去粘知了的翅膀,使其飞不动而顺手“擒”来。逮在手中,我们用手指甲去挠知了的下半身,知了即发出声响,好玩极了,那是童年的乐趣。入夜,我们穿上高靴套鞋,主要是防蛇咬,拿着手电筒,背上鱼篓子,沿着稻田田埂,逮青蛙,手电筒光对着青蛙,一逮一个准,第二天又是一顿美餐。

    太阳还没有下山,有些小朋友拿着蒲席、篾席去桥上,打谷场,青蒲大泊的大圩上,找好位置,摊好席子,准备夜晚乘凉睡觉之用。那时的“青蒲大泊”有近千亩水面,晚风习习,家乡人的说法“有水的地方有灵气”,水的清新、凉爽和宁静,能够让人们的心情愉悦、放松,甚至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和安逸,看到的是一汪水波荡漾,听到的是蛙鼓蝉鸣,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的在晚饭后,将小桌子放到巷中有风头的地方纳凉。有的用门板在天井里两头搁在条凳上,搭成临时铺,架好蚊帐由小孩纳凉。总之一到夜晚,庄上可热闹了,到处都是纳凉的人群,为了消磨时间,消除一天的疲劳,人们轻摇着扇子,时不时地拍打着蚊子,有的还薰着艾草,点着蚊香,防止蛇和“百脚”的侵咬。有的有书文戏理的讲讲民间故事,有的青年聚集在一起谈谈“天南海北”,有的年纪稍大的说说“张家猫李家老鼠”的琐事,有姑娘家家的哼着“拻根芦柴花”等民间小调,小孩子最幸福,在母亲的扇子下进入梦香。总之,大人们的谈笑声,青年人的低唱声,婴儿的啼笑声,扇子拍打声,交织在一起,象奏响的交响曲,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汗水,尽情享受着乡情、友情,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家乡人戏语:手摇蒲扇招风爽,数着星星入梦乡,蛙鼓蝉鸣耳边绕,一觉睡到大天亮。但大人们还是到深夜时分,将小孩抱回家睡,防止露水打湿了头发、衣服,听老人们说,在露水下睡觉,早上起来浑身乏力,易得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偶尔有一场露天电影,真是万人空巷,黑压压的人群,摩肩接踵,享受着难得的一场黑白电影——《古刹钟声》、《白毛女》……。

    一到晚上,我们这些小朋友就不安分了,成群结队地去捉迷藏,家乡人叫“躲躲擒擒”;打仗也分敌我双方,但有时急了,还真是打起来了;用水冲充水打水闹着玩,水冲就是找一根尺把长的竹节管,一头洞开,另一头用铁钉钻个小眼,用筷子裹着布扎好当活塞,抽上一管水,然后推动筷子,将水打出去,威力小,不伤人,是儿童自制的一种玩具,但也有调皮的小朋友,偷着到毛缸里去吸粪,然后打到别的小孩身上,小孩闻到臭味,就哇哇直哭,自己还乐着偷着笑。大人们怕小孩出事,拿着笤帚满巷追打,将小孩“逮”回来,小孩浑身湿漉漉的,象“毛鱼”(鳗鱼)一样滑,大人们用水浇身、擦身后,少不了“几屁股”。家乡人打小孩一般打屁股(肉多),不打头,怕伤害小孩的大脑。那时候的暑假,学生没有暑期作业,所以都尽情地想方设法地找着玩,如白天烈日当空,就在家中用粉笔画画在镜子上,然后反射到白墙,叫“放电影”,用铜炉盖遮着脸,炉盖有眼,猜猜我是谁……这是童年的乐趣。

    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盛夏,人们都在空调间里,电风扇下躲过炎热的夏天。现在有多少水泥路面,柏油马路,有多少水泥停车场,有多少空调里冷外热,有多少汽车的尾气,有多少工厂占用了绿色的庄稼……反射出多少热量,产生了温室效应。人们再也不能光脚走路了,不是“烫”着,就是被不锈钢刨花戳着。再也不能下河游泳了,因为河水的污染和足量的淤泥,夹杂着铁钉、玻璃碎片等……。让我们共同努力,振兴乡村乡情在,留住易失原生态,回归大自然吧!


     
    赞9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菱角 下一篇:家乡的棒槌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