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小黑板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05 09:28:1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宣传栏,小黑板,大红的标语贴满墙,万人空巷开大会,男女老少听演讲,那是一个轰轰烈烈时代留下的印记,也是一个时代社会活动与文化环境的基本轮廓。无论工厂农村、亦或是学校与企事业部门,包括机关单位;如遇有社会议题,必然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流程,包括一些新政策法令与新生事物的出现,无不都延续着“摊出来”让大家看的模式,让所有的问题无从回避。作者笔下的《小黑板》所展出来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生产小队的日常流程,那其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全国农村基层结构的一个缩影;生产小队其实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做什么工作因人而异,实际操作可能是口头上的安排,也有可能写在“小黑板”上,让所有人都知道该做什么一目了然。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似乎少有人偷懒,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让所有老百姓都有了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感受;自己的田种好了才不会饿肚子,虽然后来有了改革开放的“承包制”,而当初走集体化道路,打破传统的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的分散种田,或许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晚清到民国的中国社会,民众并没有国家观念,后来发生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让参与战争的人们知道为谁而战的觉悟,但农村许多缺少文化教育的底层民众们对于国家认知依然麻木不仁;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共同生产,共同富裕,共同抵抗风险确实旷世的明智之举,让民众有了集体荣誉感而产生凝聚力与家国情怀。过往岁月里,中国人从延续了几千年封建主义社会,逐渐地过渡到国民党民国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让民众对于家国情怀的无感与发自内心的颓废,因为贫穷而越发严重。今天人们回顾近现代晚清所发生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就不由得让人汗颜;当年英国人一共就来了4000多人,在海岸边架几门炮,就迫使中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那4000英国人,还只是陆陆续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封锁出海口,这些无奈与无能的国耻,与人们对于国家制度的认同,与军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不无关系;因此,一个国家能不能强胜起来,其关键因素就在于身份认同。中国社会长期的皇权统治,早就让民众失去了何为家国的基本常识。新中国成立的早期,所实行的集体化道路,虽然照搬了前苏联的部分制度与管理模式,但依然还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农村生产队所实行的粮食分配的三七开,意思是将按劳动工分占粮食分配的七层与人口占粮食分配的三层的模式相结合,确实是人类社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佳分配方案。在那种经济收入不富裕的年代,组织起来,共同承担风险的明智之举,让社会凝聚起向心力,才有了后来改革开放的底气。退一步说,假设晚清与民国也搞了如今天这般的“改革开放”,是否也能有今天这般的全面发展,恐怕也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让读者们伴随着作者笔下的《小黑板》,走进昨天的农业农村,感受一些人从未接触过的昨日农民们的生活场景;因为社会主义的昨天,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推荐阅读! |
|||
|
提起黑板,人们往往首先就会想到学校教室里的黑板,那是老师给学生上课时,用粉笔书写用的,几十双晶莹剔透的眼睛盯着黑板,聆听着老师的讲解,然而生产队里的小黑板却鲜为人知了。 记得儿时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经济结构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具体讲是以生产小队(习惯叫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对社员而言,多劳多得,对生产队而言,搞得好的生产队工分单价高,社员收入多。社员(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农民的称呼)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同的人干不同的活,为了使每个社员都明白今天要干什么活儿,小黑板就应运而生了。 当清晨冒起缕缕青烟,人们吃早饭了,每户人家至少都有一人(识字的),捧着早饭碗,聚集在小黑板下,边吃边看,今天到那块田,干什么活儿,有的还互相看看,今天你吃的什么早饭?准备带什么午饭下田,因家乡是水网地区,中午不回家吃,只能带午饭下田。有的边吃早饭,调侃调侃。 小黑板,长方形,长约1米左右,宽约0.8米左右,正面木工刨平,涂上黑漆,用白粉笔写上字,再清楚不过了。上方边框钉两颗铁钉,用塑料细绳或细麻绳系着,挂在队会计办公室前外墙上,一年360天,几乎天天都能见到小黑板。小黑板是用来排工的,即安排当天的农活,如“三里半”(田名称)挑渣10人,后北滩(田名称)踏水车8人……写上名字,社员们看了,一目了然,吃过早饭,按照小黑板上的排工,各人干安排的农活,开始一天的劳作。 排工,是生产队长的事,一般情况下,每天在下午3时左右,队长都要到田头转一圈,了解那些农活已做完,那些农活没有做完,还有那些农活明天要做的,做到心中有数,为明天排工做好准备。晚上队长到会计办公室排工,一般是队长说,会计写,有的生产队长识字的,就自己写,会计还起到“参谋”作用,发现有遗漏的农活或某些农活安排不当的人选等,会计与队长商议后,再写到小黑板上。第二天早上挂到墙上,社员们看了就“对号入座”。第二天如遇到雨天,那就临时安排雨天能干的农活。 晚上排工,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充足的时间,二是将当天小黑板上的排工,与记工员所记的是否一致,中途有人临时变动的活,工分与原农活高出的要记上,然后评上每个人的工分,会计逐一登记到全队总工分簿上,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工分簿,有识字的都自己记上,做到生产队的工分总簿、记工员记载的工分簿,家庭自己记载的工分簿“三统一”,农户发现有遗漏的,不准确的,或对评的工分有疑问的,可到生产队进行核对。因为工分就是钱,这关系到每个社员的切身利益,所以人人都很关注。然后擦净小黑板,重新安排明天的活儿,如此周而复始。 家乡生产小队的规模,大的200多人,50户左右,小的150人左右,40多户,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劳力情况、适合干哪种农活等,队长都了如指掌,就连星期天、寒暑假队长都知道,安排学生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拾麦穗、拾棉花、翻晒草、割牛草……记得我上初高中时,一到星期天、寒暑假,早上我到小黑板下,看看今天干什么农活。那个年代的初高中生,星期天、寒暑假都下田干农活,也是为了多挣些工分。队长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巧安排,各尽所能,当然青壮年,安排重的农活,年纪偏大的安排轻的农活,如年老体弱的,安排翻晒稻、麦,拣棉花、晒棉花……,或安排困难家庭年纪较大的男性劳力,去“睡场头”(打谷场)防止小偷偷粮草,安排场头活儿和晚上收拾农具等。“睡田头舍”,负责管水,适时调“转”洋风车(风车)风水等。还尽量安排老小多的,困难家庭中的青壮年,去干重的农活,这样工分多,增加家庭收入……队长兼顾方方面面,把握平衡。 因为是集体化劳动,家中有特殊情况的,如生病、来亲到友等,都要预先招呼一声,以便队长能调节安排人员劳动。劳动期间,突发急病,生产队安排人送到大队合作医疗卫生室,病情轻的,第二天适当安排轻农活,病情重的在家休息。不过当天还是记上一天同类型的平均工分。如果在劳动期间受伤,按照医生给的休息时间,可记上同类劳力的最低工分。可有些人等不到休息期满,就下田劳动,那也是为了多挣些工分。 小黑板走过了20多年的岁月,到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再也不需要用小黑板排工了。小黑板见证了一段短暂的历史,它深嵌在我的脑海中。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洞见历史 | 下一篇:家乡的菱角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