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小土窑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10 09:00:07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窑炉生产硅酸盐制品最早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烧制陶器的穴窑。这些制成品当然也包括着陶瓷、陶器、砌墙壁与粉刷墙面用的石灰,直到后来为建房子烧砖瓦。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社会,用窑烧出来的砖瓦,一般都只能用于城墙、衙门等公共设施,包括寺庙以及有钱人家的宅院等建筑物;而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传统建房,除了后世被定性的地主老财们可以用一些青砖布瓦等材料建自己的房子,普通人家受限于经济条件,北方人的墙壁一般以干打垒为主;就是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然后用力夯实的简易筑墙方法,坚固耐用,经济实惠。南方农村则会在收割完水稻的田地里,利用水稻根茬所自带的根须这种草本纤维,用石滚碾实压紧,用一种特制工具将其切割成土砖块,自然干燥而成为建房子的墙壁土砖,也经济适用,冬暖夏凉,且为过往南方农村建房之首选。作者文中的小土窑,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七八十年代所推行的因地制宜发展村社经济,因陋就简办农村小企业政策推动下的产物;因为在农业学大寨的形势下的1978年以前,土地用来种粮食是基本国策,根本不可能让农村将土地拿来建窑烧砖瓦,因为烧砖瓦需要占用耕地来保证制坯与存储土坯的场地,除非某地区历史上那里就有一个砖瓦窑,一直还在开工生产,否则就属于违反以粮为纲的政策。在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建砖瓦房也属于奢饰品;人家土坯墙壁加茅草屋顶,你却青砖墙或红砖墙加布瓦屋顶,你就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在那些传统的古村落里,持有砖瓦房民居的后人,一般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迁徙到了大城市里,再怎么不济也迁徙到了县城;仍然留下来有砖瓦房的人家,一多半是后代人因为这样或那样原因的不作为者。所以,中国社会里的民居里的砖瓦房,其实就代表着阶级与成分。五六十年代,三间瓦房是当初农村择偶的标配;但那瓦房,有可能指的是屋顶有瓦,墙壁为土坯墙。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南方农村最深处,去领略那些古老的民粹,制坯,烧窑,出砖,利用高温水浸的物理原理,锻造出千年不朽的青砖布瓦,丰富民间生活,打造文明盛世。推荐阅读! |
|||
|
提起窑,家乡至今还流传着“吕蒙正困窑堂”的故事,说的是北宋宰相吕蒙正困窑堂:“脚踩泡灰头顶瓢,天下穷人怎得了”。意为一场风雪之夜,吕蒙正在破窑里双脚踩在泡灰上,古之烧窑,全部用草,燃烧后有许多草木灰,家乡人叫“泡灰”,有余温。头上顶着一只瓢,就像家乡人水缸里舀水的瓢。吕蒙正想,我住在窑堂里我还可以熬过这风雪之夜,可天下的穷人怎么办呢?到了这种窘境,吕蒙正还心系天下的穷人,难怪后来成了北宋宰相。根据吕蒙正的《寒窑赋》自述:“吾昔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说明这则故事是事出有因的。从生理上讲,因为头和脚散发热量最快最多的,各占人体的三分之一,俗语讲“寒打脚上起”,只要脚不受冻,就能保持体温,所以脚踩泡灰头顶瓢,主要是防止热量散发。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窑,基本字义是烧制砖瓦陶瓷等的建筑物,如砖窑、瓷窑。为采煤而凿的洞,如煤窑。在坡上为人居住挖的洞,如“延安窑洞”。旧时还代指妓院,如“逛窑子”“窑姐”(妓女)。而家乡的小土窑,专指烧制砖瓦的。根据《说文》:窯,烧瓦灶也。《墨子》“穴内口为灶,令如窑”。还有我们常说的“秦砖汉瓦”,说明窑的历史有几千年了。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刚从旧社会过来的五十年代,家乡人的住房,大多数是土结、泥巴茅草房,但打地基家乡人叫“打跟脚”,必须用砖头,否则一经水泡,土结墙就会坍塌。家乡人要买砖头、瓦片,那时都到溱潼西边的湖西庄,湖西庄当时有土窑,挖土做砖做瓦,经过几十年的挖土形成了今天的大湖,九十年代打造成“溱潼湿地公园”,大湖现在是碧波荡漾,乌蓬摇曳,鹭飞鱼跃。 六七十年代,为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家乡人开始打土窑,利用泰东河青蒲大泊浅滩的土资源做砖瓦坯。打土窑,是技术活,必须请窑师傅指点,要选择在靠河道的地方,一是方便运砖瓦;二是方便窑上“洇水”。同时周边要有开阔地制作及存放砖瓦坯,靠近窑减少运输成本。夯实好地基,防止窑身下沉。窑壁用土一层一层地夯实,防止因火温高而崩塌。窑堂是圆鼓式的,类似家乡土灶的锅堂。窑高6米左右,口直径5米左右,鼓直径5.5米左右,窑壁厚1.5米左右,当然窑可大可小。窑堂全部用大砖环箍,可耐火。窑堂为什么是圆的,中间稍鼓起,这样火能环转,受热均匀,使每块砖瓦坯都能烧到,就像音乐厅是椭圆形一样,声音发射均匀,悦耳不刺耳。上窑顶的路像盘山公路一样,绕到窑顶,方便人工装卸砖瓦。窑两个门,窑底部一个拱式门,是烧火的窑门,类似家乡土灶的“锅门口”,一般朝南,有阳光,防止冬天夜身寒。开始全部用草木烧,后来有了煤炭用炭烧,窑堂内装上铁炉条,火在上面烧,灰掉在下面,方便出灰。窑中间开一个小门,高1.8米,宽0.6米左右。家乡人叫“哑门”,方便装窑、出窑。到烧窑时,即将小门用砖封好,不漏气,更不能漏火,故为“哑门”。 装窑,将晒干的砖瓦坯人力挑到窑堂里,最先从底部窑门口挑进去,装到近一半时,再从哑门挑进去。要有专业的技术师傅在窑堂里装砖瓦坯,保证火在窑堂里环转,使每块砖瓦都能烧到。装满一窑约6万块大砖,用砖坯封顶,上面铺上一层黄沙泥透气,出烟。有的还可以砌个小烟窗,在窑顶圆周的窑壁上,用泥土做成小圆堤,能蓄水,等窑烧好后洇水用,然后再封上“哑门”。装窑是个重体力活,挑一担坯砖一百多斤走平地还可以,爬坡挑,是非常吃劲的。开始着窑火时,还用猪头六只眼敬菩萨祷告,能烧出青砖青瓦来。烧窑时间为7天左右,有师傅掌握,这7天中,火一刻都不能停,必须24小时内三班倒,将备好的燃料送进窑堂。 窑停火后进行洇水,将窑顶的水池注满水,向下漫漫渗水,再将窑顶壁上备好的6只大缸注满水,通过塑料软管,利用连通水压原理,自然地向窑堂四周渗水,洇水时间7天左右,使每块砖都能洇到,由师傅掌握。不洇水,砖瓦是红的,洇不透半红半青,称为哑砖、赖砖(变形),洇水好的青砖青瓦,敲起来,叮咚叮咚响,视为上乘。水洇好后,掀开窑顶敞开,拆除哑门砖,让窑冷却、降温1-2天后,方可出窑。 出窑就是将窑堂烧好的砖瓦人工挑出来,因为这时窑堂里的温度还很高,出窑的人即使在冬天也是大汗淋漓,浑身灰尘,脸面全是瓦灰色,只剩两只眼睛还是明亮的。 小土窑,对家乡作出了很大贡献,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家乡的住房基本上都是青砖瓦房,昔日土结泥巴草茅房已不见踪影,到了九十年代后,为了保护好土地资源,防止乱挖偷挖耕地,小土窑被逐步拆除,留给人们的只是记忆。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猪 | 下一篇:洞见历史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