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猪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13 07:43:30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农民养猪,算的是一笔经济账。田里的作物收获了,那些粮食的副产品比如谷壳米糠,瘪谷麸皮等是最好的猪饲料;包括家庭的米汤与淘米水,青菜萝卜以及青草等植物。如果不出意外,年底一个家庭屠宰一头百十来斤的猪,大约可以获得几十斤猪肉,或者有的一头猪还不止百十来斤重;除开成本投入,自然有很可观的收益,为现代农村最常见的家庭副业。作者家乡人与广大农村农民一样,养猪的普遍性,除了猪这种肉食动物比较容易饲养以外,还有家家户户主要食用猪肉的传统习惯;相比较其它肉食,其猪肉的营养价值除了冨含丰富的蛋白质,还带有大量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能为人的机体提供充足的养分,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并有效地改善缺铁性贫血者病况,兼有润肠健胃,生津补肾,解热毒等功效。根据研究,人类之所以能进化到生物顶端,与长期大量的肉食有很大的关系。现代考古发现,华夏民族开始驯化并饲养野猪,就出现在距今近万年前;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约1.5公里的贾湖村出土的家养猪的骨,距今大约8600-8200年,为华夏民族最早的家养猪之证据。现代汉字使用的“家”,就是古代人的屋顶下养着“猪”的变体字;那就是头宝盖下面一个“豕”[shǐ],因为中国古代人认为无猪不成家,因此汉字的“家”,就代表着自己家里养着猪,同时那也是是一种财富象征。推荐阅读!

    猪是一种脊椎动物,家畜,也是谷杂食类哺乳动物,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形成的亚种。这个驯化的历史,可能也有上千年了。猪是“马、牛、羊、鸡、犬、豖”六畜之一,古来就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说,象征着好年景,国泰民安,老百姓有好日子过,所以说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养猪是老祖宗延习下来的传统,即使在解放前,虽填不饱肚皮,但大多数穷人还是养猪,只不过喂猪主要靠野草、野菜,但没有一定量的杂粮,猪是养不肥的,家乡人叫“穷养猪”。

    1949年,家乡解放了,党和政府鼓励发动群众养猪,因为猪,喂养成本低,主要是野草、野菜,稍加一点杂粮,如:谷物皮糠、麦麸、豆腐渣、豆制品之类。家中的剩菜剩汤、馊饭馊粥、淘米的“米过水”等都可以喂猪。在农耕年代,肥料的来源主要是人、畜、禽粪和泥草混合发酵物。当时提倡一户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能解决了。这是有机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要优胜几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化肥厂,而且猪肉是中国大多数地方的主要肉食品。猪鬃是猪颈部和背脊部上的5公分以上的刚毛,刚韧、富有弹性,不易变形,耐潮湿、不受冷热影响,是工业和军需用刷的主要原料,是中国传统的出口物资,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猪皮,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很高的肉制品原料,蛋白质的含量是猪肉的2.5倍,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比猪肉高4倍,而脂肪含量却只有猪肉的一半。同时猪皮还可以做皮鞋,皮衣等皮革品。猪骨性温,味甘、咸、入脾、胃经,有补脾气、润肠胃、生津液、丰机体、泽皮肤、补中益气、养血健骨的功效,儿童经常喝猪骨头汤,能及时补充人体所必须的骨胶原等物质,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成人喝可以延缓衰老。猪的内脏不仅可以食用,如肚肺汤、大肠汤、炒猪肝、炒腰花等,而且有的可作制药原料。总之,猪浑身都是宝。

    五六十年代,家乡养猪业,主要是家庭养猪,有养一头的,有养两头以上的,这主要看家庭的人口多少。养猪最好是两头以上,这样猪争食吃(动物的天性)。也顾不得挑肥拣瘦了,儿时的我看到妈妈喂猪食,看到两头猪争着吃,有时为了在猪食槽旁争夺有利的位置,相互用嘴攻击对方,每每这时,妈妈总是吆喝着,什么“瘟杀儿”“剥杀儿”,然后用扫把敲打一下,猪也就规规矩矩地吃食了。这时的我,也学着妈妈吆喝几声,猪还哼上几声,好像听懂人话,觉得蛮好玩的。喂猪时,有的猪听到响声,立马起来,这是条件反射,也有的猪懒,主人就嘴里吆喝着:“吆啰,吆啰啰啰……”,猪还哼上几声,表示“知道了”,也就起来了。

    家乡的住房那时比较简陋,一般人家都是三间屋(正屋)一厨房,外加猪圈、毛缸、灰堆塘,在正屋一旁,搭一个猪圈,猪圈的屋面用茅草盖着,墙壁的一面依托着正屋的山墙。两边用土结(土坯)砌成,条件好的家庭用砖砌成,朝南一面不砌墙,用木头栏拦着(也有的用铁焊的,扎实),家乡人叫“猪沙塌子”。以防猪出圈。在猪沙塌下面按一个“猪食槽”,一大半在猪沙塌里面(深些),一小半在猪沙塌外面(浅些),倾斜式,这样喂猪食时,在外面用水舀子将猪食舀进猪食槽,由于倾斜着,猪食会自动淌到猪沙塌里面的猪食槽里,这样猪可以进食。猪食槽,开始用木头做成,后来改用砖砌,再刮上一层水泥砂浆,这样猪才拱不动。朝南的猪圈屋檐下,按上人工用稻草编的帘子,家乡人叫“草掀子”。冬天挂上草帘以御寒,到了天不太冷了,将草帘拿掉。猪圈里的地面用大砖铺好,后来发展到在砖面上刮一层水泥砂浆,这样猪才拱不动地。猪如不及时补食,就会用嘴乱拱,并发出嗡嗡的声音。在猪圈里靠“山墙”的地方,是猪休息的地方,猪吃饱了就睡,到了冬天可放一些乱稻草铺在地上,家乡人叫“穰草”,可御寒。猪圈另一头是猪撒尿拉屎的地方。猪驯化惯了,知道睡的地方和撒尿拉屎的地方。当然有些猪在睡的地方撒尿拉屎,主人就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嘴里并吆喝着,逼着猪到固定的撒尿拉屎的地方,如此抽打几回,猪也就听话了。在猪圈外按一只毛缸,主人定期将猪粪清理到毛缸里,并用水冲干净,保持猪圈里面的清洁,便于猪的成长。到了三伏天,晚上在猪圈旁堆一些麦壳茸草,放火生烟,以驱赶蚊虫,这样猪才能很好的休息,才能育肥长膘。

    农民养猪,为了节约成本,总是在劳动之余,割猪草,家乡人叫“擒猪草”或“打猪草”,也就是野草、野菜之类的。我们这些小朋友,到放学后,都结伴到田野里擒猪草。到了夏天,我们这些小朋友就结伴用洗澡桶(椭圆形,家乡叫“长桶”),到青蒲北面泰东河浅滩上,家乡人叫“后北滩”,摸水浮萍回来用刀切碎,拌和着稻皮糠、麦麸等喂猪。

    那时候的生产队,为了鼓励群众多养猪,养肥猪还专门设有猪的饲料粮、肥料粮,规定每户猪地0.2亩,连同自由地在一起,养一头猪,饲料粮50斤大麦,好的生产队多些,差的生产队少些,肥料粮按猪出圈买给公社食品站的发票,一斤毛猪一斤粮,好的生产队还多一些。一般养猪时间为8个月左右,重量为120-150斤左右,能卖到80-100元钱左右,能得到肥料粮(大麦)1百多斤,农户既增加了收入,又得到了粮食,何乐而不为,所以养猪的积极非常高。

    到了60年代末期,党和政府鼓励集体养猪,那时多数生产队都有养猪场,养几十头不等,并有专人养猪。那时放学后,我们这些小朋友首要任务就是下田擒猪草,除了给家里猪吃外,还送到生产队养猪场,称上斤两,记上工分(工分到年终结算成钱)。每逢过年(春节),生产队总是杀几头猪,按人口,每人几斤分给农户,保证家家户户春节有肉吃。

    记得七十年代,猪肉市场价为每斤0.74元,到了夏天,猪肉价为0.52元,政府鼓励群众买肉吃,当时号称“爱国肉”。尽管这样,老百姓还是舍不得买肉吃呀!因为那时农民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要养猪,必须有猪崽子,那时姜堰、溱潼都有“小猪行”,专门卖猪崽子,农户选购猪崽子都到小猪行去买,为了节约成本,发挥集体的力量,家乡大队建立了养殖场,养母猪繁殖。猪怀孕期114天,古有“猪五羊六”之说。平均一胎可生5只小猪以上,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年一头母猪可以生下2胎,一般一只母猪生育年限在6年左右,生下十几窝是不成问题的。猪是以草为主的杂食动物,喂养成本低,况且母猪不能生育了,还可以食用。繁殖的小猪卖给农户,比到小猪行买小猪划算。同时还鼓励农户养母猪繁殖,一来可以自己养成品猪,二来还可以卖出,补贴家用。

    那时公社有兽医站,每个生产大队配有一名“赤脚兽医”(不脱产),专门治猪病、防疫,所以养猪无后顾之忧。当然养猪的积极性就高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到1983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养猪场不复存在了,这时还主要靠农户养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经济建设应运而生,党和政府鼓励大户养猪,并实行奖励政策,到目前为止,养殖大户可养上百头乃至上千头猪,并且实行机械化养猪,智能化养猪,建立了大型养猪场,现代化的养猪业已作为一种产业,推向市场,足以供应人民群众食用了。

    现在走进青蒲庄,再也看不到猪圈了,家庭传统式的养猪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妈妈喂猪的情景,恍惚犹如昨天,这是一段难以忘却的乡愁。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溱湖刻纸 下一篇:家乡的小土窑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