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泥瓮子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17 08:01:22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存储粮食,是生存的必然,一年四季,无论南方北方,冬春两季都只能收获少量的作物,因此过冬与春天的青黄不接期间所需的食物,就只能依靠库存粮度日。存储粮食,北方与西北的民众过冬挖地窖储备粮食,包括麦子、玉米以及其它杂粮,包括土豆、红苕、地瓜等块根作物,同时还会需存青菜萝卜一类的蔬菜等绿色植物。长江流域一般以仓储为主,或者以篾席围成一个小圆粮囤装粮食;那种小圆粮囤,就是用篾席围成的圆柱状粮仓。篾席的宽度一般为40厘米左右,再依据需求定长度;装粮食的过程,先在地下垫足干草,然后放置一个竹制“盛筐”,将篾席子围绕“盛筐”一圈,待粮食装到了篾席子宽度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将篾席子再绕“盛筐”一圈,层层叠叠,螺旋上升,那就是最经济实惠的仓储粮食方式;来年粮食用完了,捲起篾席子,拿走“盛筐”,既不占地方,也方便再次使用,是最便捷的农家仓储形式。作者笔下的泥瓮子,作为南方局部区域家庭储粮的一种传统泥草土瓮,形状有点像古代人使用的瓦瓮,不同的只是材料处理方式不一样;用泥和草,一圈圈一层层垒起来,干燥成为一种盛物器;后来,有的农村在“深挖洞广积粮”的特殊年代里,依照这种方式将其做成集体拥有的“土圆仓”来囤积集体粮食,材料工艺也是草和泥,然后一层层一圈圈地垒,直到做成像一个圆柱形的堡垒。作者的家乡,其区域地下水的水位线较高,不适不宜于窖藏。因此,就有了做泥瓮子与“桔窝”这些习俗,也就有了北窖南仓的储粮习俗。 |
|||
|
人类发展到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产品有了剩余,粮食储存就应运而生了。从《周礼》中提出“荒政委积”,是最早的粮食备荒储存的记载,看来中国的储粮史也有上千年了。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粮食主要以水稻、小麦为主,秋播小麦,夏插秧不知延续了多少年。然而在旧社会,十年九灾,加之阶级压迫,人们嘴都管不上了,还奢谈什么余粮呢! 1949年,家乡解放了,并逐步走向集体的道路,人们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是家乡人有“好年防荒年”的传统思想,由于省吃俭用,家家户户多少不同有点余粮,怎样保存余粮呢?五十年代,大多数人家是泥巴草房,家徒四壁,盛粮的器皿太少了,为了解决储粮之需,真可谓是“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家乡人想到了用泥草混合自制“泥瓮子”。 “泥瓮子”顾名思义,是一个泥土味十足的名字,家乡属粘性土壤,是制作泥瓮子的天然材料,记得儿时,家乡人用铁罱子罱好河泥,用泥拉挑到天井里或空闲地方,日晒风吹两三天后,河泥比较干硬了,用铁锹翻上几遍,主要是去除杂物,大的泥团用铁锹捣碎,然后用双脚反复踩踏,泥过硬还可以加点水,因为是粘土,越踩越粘,最后踩到脚拖不动为止,这时泥土成糊状。将刷好的齐稻草,放在水中浸泡,增强韧度,几小时后取出爽干,稻草保持湿湿的,然后一小把一小把的和踩踏好的糊泥搅拌好,使稻草和糊泥充分粘合成条状泥草葽子,中间粗,两头细,便于两葽粘接,这样从整体上看一样粗。先搓成十几条,以后边做边搓。开始从泥瓮子底部做起,将搓好的4条长约1米的泥草葽子,铺在平整好的地面上,成八边形的对角线状(像“米”字形),然后从4条葽子的交叉点,也就是中心位置开始用泥草葽子一圈一圈的圈,圈至直径约60公分处,再用泥草葽子向上一圈一圈的圈,圈至三四层高,得停一下,等圈好的泥草葽子发干,再继续往上圈,如果不停的圈,因泥烂,容易坍塌。每圈一层,上层得稍微向外扩张一点,圈成鼓肚形,中间最大直径为70-80公分左右,因为是拱状形,才有绷劲(这可能也是力学的原理)。圈至高约1.2-1.5米左右收口,上面口面直径为40公分左右,然后再将瓮底部4条对角线的多余部分(约40公分),招到瓮壁上,泥好,使瓮底与瓮身粘成一个整体,这样在移动时,底部不易掉下来。 做泥瓮子要选择晴好天气,这样做好的泥瓮子,因阳光充足,风吹日晒,容易干且不变形,等瓮壁晒干,再轻轻地掀起侧翻,将瓮底部晒干,吹干,如遇阴雨天气,可用油布遮盖。这样,等完全干了,再用石灰水里外刷几遍,这样又白,又光滑,且美观,还可以将泥瓮子因日晒开裂的小缝隙填和起来。然后搬运到家里,因为当时家乡人住房大都是泥土地面,潮湿,所以在泥瓮子底部垫二层砖头,上面放一块油布,否则一潮湿,泥瓮子就会“土崩瓦解”。将泥瓮子安置好,就可以储粮,一般能储二三百斤稻或小麦,将粮食放在泥瓮子里面,为了防止老鼠侵扰,有的用泥草制作盖子,有的用一块废圆铁皮盖好,还有的人家用废铁锅凳在上面口上做盖子。为了防虫蛀,可在泥瓮子里面放一些大蒜头,后来用薰蒸药片,这样粮食储存时间可以长一点,泥瓮子本身能吸潮气,保持储粮干燥,也不需要再拿出来翻晒,但使用周期短,一般泥瓮子能用5年左右就要更换。 记得儿时,我家有3个泥瓮子,一个冬天储存山芋(红薯)、芋头、胡萝卜、蔬菜之类,能起到一定保温作用。我们弟妹们在捉迷藏时,泥瓮子也成了我们藏身的好地方。每到春节写春联时,都在泥瓮子上贴张“福”字,贴张鱼的年画,表示“年年有余(鱼)”。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家乡人逐步用“桔窝”(用芦柴编织的宽约20公分,长15-20米不等)、缸、不锈钢等器皿储粮,“泥瓮子”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高了,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国家采取了储粮制,随着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粮食放开了,现在的商场、超市,到处都有粮食出售,走街串巷的电动三轮车,“卖大米喽、卖9108大米喽……”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人们买点吃点不需要家庭储更多的粮食。现在走进青蒲庄,再也看不到“桔窝”、缸等储粮器皿,“泥瓮子”更是销声迹灭,无影无踪了。 家乡的泥瓮子,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溱东老鹅 | 下一篇:家乡的笤帚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