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笤帚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16 07:58:45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明末清初人朱柏庐在被人们称之为《朱子家训》的治家格言里,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列在了家训的首位,可见人们对于闻鸡起舞洒扫庭除这种传统的重视程度。在传统家庭里,年轻人都有赖床的习惯;父母长辈虽然年岁大了,却依然会早起清扫屋里屋外,洒一些水在地上避免清扫时溅起灰尘。因此,一把极普通的笤(tiáo)帚(zhǒu),关乎的不仅仅只是勤劳,还兼有鞭策后人勤奋的表率作用。作者文中的笤帚,绝大多数用高粱糜子作成,是一种较常见的清洁工具,主要用于扫除室内的杂物。它的大小通常比扫帚小,且柄较短,便于在狭小的空间内使用。因此,大一些清扫工具一般叫做“扫把”既有竹梢挷扎成的“竹扫把”,也有用脱粒后的高粱穗头挷扎而成的高粱“扫把”,其具有轻巧实用,还讲究挷扎得美观大方,像一种工艺品。当然也有地方将其叫做“条帚”,比如用棕丝,芦苇,椰棕丝,塑料丝等材料加工挷扎成的笤帚。这种扫地工具虽然有很多名称,比如“扫把”,“扫帚”、与撮箕连在一起叫做“畚箕”[ běn jī ]等等,这种工具还极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比如甲骨文中的“妇”字,一边是“女子”,一边是“帚”,就很形象地描绘了女性手持扫帚打扫卫生的场景,说明扫帚在当时的生活场景中已较为常见,因此,条帚作为扫帚的一种也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被保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妇”字的结构有所变化,但扫帚始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简化字的出现,“帚”字被简化为“彐”,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妇”字的一部分。传统的笤帚制作全靠手工,其工序也较为复杂。需要经过选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分选后平铺在地上、压软、掸水润湿、扎结勒紧、去掉糜壳、硫磺熏蒸等多道工序。例如扎笤帚时,制作者还要将走杆带系在腰上,取一定数量的芯糜子、皮糜子和秫秸,用油钢丝和铁丝勒紧,每道工序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农家,去领略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推荐阅读! |
|||
|
笤帚,扫地除尘的工具。妇孺皆知,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从古扫到今,恐怕每个人的一生都拿过笤帚。只要有房屋,必有笤帚,无论是乡村的农舍,还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笤帚,老少皆用,就连咿呀学语的小孩,也在模仿大人们拿起笤帚学扫地。 笤帚,亦或叫“扫帚”,其实“笤帚”与“扫帚”,还是有所不同的,笤帚一般指用高粱头扎的较小的那种,用来打扫屋子。扫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种大的,比笤帚大,用来打扫院落,面积比较大的场地及路道、冬天扫雪等,农村打谷场常用来扫麦粒、稻粒等,不过家乡人把笤帚、扫帚当着相同的概念,只不过把笤帚叫“条粟”,可能因为高粱穗属粟类,把扫帚叫“扫竹”,可能因为竹枝做的。用这种叫法来区分笤帚、扫帚。 帚的历史久远,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体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做成了第一把笤帚,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鸡毛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换上了草、竹枝等为材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笤帚。帚作为汉语一级通用的规范汉字(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及商代金文。甲骨卜辞中也有“妇”的意思,妇为已嫁女子,主妇操持家务,扫地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故用为笤帚的“帚”字表示,为了使字义在字形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后人在此基础上加上“女”旁作“婦”,汉字简化后为“妇”。在家乡过门的媳妇家中遇到灾难或不顺心的事,被视为或骂为“扫帚星”、“扫把星”,这是对妇女的歧视,不足可取。其实扫帚星指的是天体的自然现象——“彗星”,长尾有帚,“彗”字本义亦为“帚”……逐步形成了中国千年的“帚”文化。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帚”的名篇佳作,如《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近代诗人“山间月”的:“一生默默靠墙边,不慕荣华不慕官。横扫尘埃千万里,不留污秽在人间”……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沟渠纵横,适合种植粟类如高粱等,不过家乡人种高粱不是成片种植,而是在河岸旁,沟渠边,大圩脚下,与芦竹、芦苇、竹等一起混植,而高粱穗,主要是用来制作笤帚,家乡人叫“伐条粟”,其实就是扎条粟,家乡人扎笤帚由来已久,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自己扎笤帚,有的年纪大的,还专门扎笤帚,到集市上去买,因为笤帚的原料是高粱穗,可就地取材,换点钱财,扎成的笤帚结实耐用,有的能用上几年,即使穗须都脱落了,剩下的硬杆,家乡人叫“条粟爪”,扫地虽扫不干净,但还可以打扫下水道等地方中的硬的杂物,以及扫扫砖瓦碎片等。 记得儿时,家乡人每到9月中旬左右,去采集高粱,将高粱杆上半截截下来,家乡人叫“苗子”,放在阳光下晒上几天,再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风干几天,使其变软,有韧性,然后人工去除高粱米粒,不能损坏穗须,因为扫地是否干净,完全靠穗须,剥掉裹在苗上的高粱叶鞘,按长、中、短各备三分之一的数量,估计能扎一把笤帚,分选后将苗子平铺在地上,用木质榔头轻轻地锤软,刮去内容物,只剩下苗皮。按前(眼视的前方)中、后,对应摆上苗子的长、中、短,排列好,主要看下部穗须是否均匀,长、中、短搭配,确保底部平,主要看人弯腰扫地时,笤帚的底部是否与地面平行,平行才扫的干净,然后将苗皮合拢起来,扎成笤帚柄,按每寸等距离地用细麻绳扎结勒紧,总计扎10-12个节,柄长40公分左右,柄中间直径为3.5公分左右,便于手握,太粗了,手握不紧,太细了,不结实。扎好把柄,再用一个细圆木,长约40公分左右,中间直径为1-1.2公分,上粗下细,把细头端削尖,从笤帚柄顶部中间插入柄中,其作用一是增强把柄的硬度,否则柄是软的,拿不上手,二是更进一步绷紧勒紧的细麻绳,使其更加紧固,不易脱落。柄下的穗头散开成三角形,笤帚也分前后的,眼前方叫笤帚尖,亦或叫笤帚头,苗子选长的,后面的叫笤帚尾,亦或叫“屁股后面”,苗子选短的,以把柄为轴线,笤帚尖三角形斜面长为54公分左右,笤帚尾三角形斜面长为40公分左右,从笤帚尖到笤帚尾宽度为60公分左右,整过笤帚的高度为68公分左右,当然相应的可大可小,视苗长而定,最后在笤帚底部的三角形内,横着用细麻绳编两道弧形状网住,使笤帚底部形成一个整体,不散落,牢固,不易折断(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的意思)。 扫帚,家乡人叫“扫竹”,主要是用细竹子稍编的,家乡人多用于打谷场,扫大街等,选细的竹稍枝20多根左右,长、中、短各三分之一,中间长,两旁渐短,把柄长60公分左右,等距离地用6根铅丝箍住,扎结勒紧,下半部约70公分左右,呈鹅蛋形,再用两道铅丝编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竹稍上的叶片不要清除,在扫的时候自然脱落。 笤帚在屋里,扫一些“褐琐儿”(微垃圾),扫竹横扫面积大,且大的重的杂物能扫除,笤帚与扫竹的扫法不同,笤帚单手扫,一般用右手,稍弯腰而扫。扫竹是双手扫,一般情况下,左手握住柄顶,右手托住柄腰,并借住扭动腰部,右手推动扫竹。简言之,笤帚一手扫,扫竹两手扫。现在家乡的高粱穗笤帚、竹稍扫帚已不多见了,人们都是从商店、超市里买现成的笤帚,多半都是用塑料丝编织的,但还有些老人,用高粱穗自己编织笤帚。 笤帚将永远地扫下去。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泥瓮子 | 下一篇:溱湖刻纸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