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水龙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6-30 09:20:04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化城市公共消防队,诞生于中国的宋王朝。其组织当初被称为“防隅”,人员称之为潜火军;而中国古代的救火工具“水龙”,最早出现于前清,是中国古代消防技术的巅峰之作。它本质上就是一台人力操作的杠杆式水泵,将两个泵桶固定在一个木质大水桶内,水桶内可盛放大量的水,上面有一根很长的横杠,连接两个泵桶的活塞上端,经过人力一上一下的加压让两泵活塞交替进行上下运动,从而吸进并压迫为喷射状,如果水量充足,再加上周围操作人们不断地快速挤压则可以让水柱达到三到五层楼高;在当时的中国,这已经算是最先进的灭火器了。作者家乡的“水龙”,应该是现仅存不多的老物件;这种古老的救火水龙,一般需要几个个人一起用力往下压杠,其他参于救火的人员就用水篓、木桶、面盆等提水工具从河里提水倒入水箱内,给水龙不断补充水源来达到喷水灭火的目的。因为其往上喷水的样子与传说中龙有点相像,于是便被叫做水龙。水火无情人有情,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有序社会,古代政府虽然也有救火机构,但有时候真的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地方就会自发成立救火会,其经费由地方自行捐募,参加人员为街坊邻里热心公益的青壮年,而且是全义务性质,有事则聚,无事则散。其组织者一般是当地士绅或者名望人士,其领头人被称为龙头;一般就是掌水苗子的正手,也须是威德自重的人。救火会讲的是义气,锣声就是命令,不管寒冬酷暑或风霜雨雪天,即使深更半夜闻锣即动,奔赴龙房集合,然后在锣手开道下迅速奔向火场。或许很多读者并没见到过“水龙”的模样,甚至于还未闻此一说,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笔触,走进岁月深处,去细细品味如此带有古人智慧老物件的前世今生。推荐阅读! |
|||
|
提到龙,我们自然想到我们是龙的传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龙,是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最早是黄河中游一带部落的图腾,它是由马头、蛇身、鱼鳞、鳄鱼爪、孔雀尾等拼凑而成。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难怪古之帝王,自诩为龙,主要寓意着皇权。因为有龙,必有水,所以老祖宗发明的一种救火工具称之为“水龙”,再确当不过了。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地,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旧社会十年九灾,人们的生活十分困难,住房多数是土结泥巴茅草房,有的人家连天井里都是草堆,做饭备用,这样就易发生火灾。记得儿时的六十年代初,我们正在上课,忽然听到阵阵锣响,随即听到呼救声:“救火啊,庄西头着火了……”,我们呼啦一声走出教室,只见大人们个个手拿“提亮”(小水桶),迈开大步边跑边喊:“救火啊……”,我们这些小朋友像看西洋景一样,也跟随着人流,直奔着火的地方,只见四条水龙,喷出强有力的水柱,象腾云驾雾,气势磅礴,直射恶魔般的烈火,人人纷纷到河边提水,川流不息,将水倒到水龙桶里,确保桶里有充足的水,无水就没有龙了,压水龙的壮汉,两边各四人在两头一上一下来回压,不停地压,用力越大,水压越高,喷的越远,不到半分钟,即刻换人压,做到歇人不歇压,压水龙棒的人,大汗淋淋,上气接不着下气,人世间恐怕再没有这么吃劲的活儿了。压水龙的、提水的、浑身里外都湿了。一会儿,浓烟消失了,红色长魔怪那长长带血的舌头被吞噬了,大火渐渐熄灭了,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现在每每想起象做噩梦一样,在那个没有电气化、没有机械化的年代,看来水龙是唯一奏效的救火工具了。五六十年代,家乡有四架水龙,有“龙库”,专人保管、保养。每逢大年三十晚上,贴上平安福字,敬香,用猪头等 “六只眼”供着,下跪磕头,保佑平安。水龙时刻处于“备战”状态,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因为它是人力工具,可随时抬到庄内的旮旮旯旯,即便远离水源,也不必担心,因为那是“人民战争”。那个年代每到冬天有专人打更,嘴里吆喝着:“冬天到了,水干草枯,严防火灾。” 有一次,受村支书的邀请,来到村部,帮助处理一桩民事纠纷,偶尔看到几十年不见的,仅剩唯一的一架水龙,看上去已是锈迹斑斑。主体部分是一个用木料制作的椭圆形大木桶,高56公分,长90公分,中间直径60公分,其桶内的盛水量相当于好几担水的总和。水龙救火,运用了压力原理,类似于注射器。关键之处就是在水龙桶内部,固定安装的一大两小相连通的三个紫铜内胆,两侧小内胆筒中装有活塞,由人工压龙杆,两头一上一下来回下压,做活塞运动,把小内胆的水压到大内胆中,再从大内胆用更大的压力,把水压到细细的龙嘴中喷射出去。整个机身高85公分,一大两小的内胆,用铁链固定在大木棒上,大木棒中间粗,直径为10公分左右,两头细,直径为5公分左右,总长度为3.24米,家乡人叫“龙棒”,作用是一是抬,二是压。这样大木桶、内胆、龙棒为一个整体固定好,抬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水龙”,不用拆卸重新组装,这也是老祖宗的聪慧之处,抬起来方便,又省时间。用时以大内胆上方的铁链为支点(龙棒的正中间),两头一上一下来回下压,实际上是进行杠杆运动,带动两侧小内胆筒内的活塞运动。大内胆上方的喷水口,直径在3公分左右,家乡人叫“龙嘴”,水从这里喷出,通过帆布管带从另一端的“水枪”里喷射出去,听老人们说,水能喷出30多米远,50公分的土墙,十几分钟就能打穿,所谓“水枪”,打个比喻,我们经常用自来水浇菜,用一根塑料软管接到自来水龙头上,其粗壮与水龙头相符,水是射不远的,如果你用手将另一端捏起来,就能射的远,软管捏的越细,射程越远,“水枪”就是这个原理。当然,拿水枪的人,必须有臂力、有握劲,因为水压高,冲击力大,同时还要看清前方准确的着火点。 我不知道,水龙是何时才有的,但至少告诉我们,老祖宗的铸造技术堪称一绝,水龙压水系统为紫铜铸造,倘若有一处一丁点砂眼,强压之下,必然会被打穿。家乡这架水龙,也有70多年了,至今还能使用,但已束之高阁,“不中用”了,闲置几十年了,已成为家乡不可多得的“文物”,我同村干部商量说,把水龙的大木桶用桐油油一下,上、中、下三道铁箍的锈斑清理一下,把大小内胆机身的锈斑清理干净,保管好,因为它救了多少个村民的生命,保护了多少家庭财产,昔日的灭火神器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曾发生过巨大作用,人们是不会忘怀的。因为它见证了一段历史。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粮食 | 下一篇:端午 乡邻 广场宴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