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粮食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01 09:22:1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粮食是立国之本,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中的钢需,没谁敢说自己长期不进食还能为人类做贡献。西汉的司马迁说民以食为天为《汉书·郦食其传》所记载,那意思是不吃饭怎么能干活这种话为别人所说,就避免了文人谈吃谈喝之尴尬。作者的家乡为水稻产区,水多适宜于种粮食,也必然存在积水涝灾等隐患。在农田水利设施并不健全的年代,多水则是农村最容易受灾的根本原因。农耕社会的实质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某天山水异常,小老百姓就要吃苦了。从新中国成立近十年的1959年开始,神州大地上遇到了差不多三年周期性南涝北旱的气候反常现象;那正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南方排涝,北方抗旱过程;是全国上下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灾害的无悔岁月,中国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基本口粮可以勉强维持生计,也是全世界在自然灾害面前应付难题做得好的国家之一,并不像一些人刻意贬低集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直到1961年有了《农业六十条》,国家通过各种财政性质的救济贷款和补贴政策,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购销粮返销等等方式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效防止了部分地区冒出来的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平二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是集体的力量解决了小农经济时代并不能安全度过的天灾。让我们跟随者作者的笔触,去回味历史深处的农村过往,感触今天中国农村农业生产的不一样与一样,牢记饭碗始终需要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那也包括着作者《家乡的粮食》。推荐阅读! |
|||
|
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统称供使用的谷类、豆类、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粮食是维持人生命的延续,古来就有“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之说,说的就是粮食是必不可少的。就连呱呱落地的婴儿,也本能地知道张口吃奶,这是生存的需求,其实动物亦是如此。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姜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整个青蒲水网密布,土壤为黏土地带,粮食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冬种小麦,夏扦秧,延续了不知多少年了。然而在旧社会由于阶级的压迫,穷苦的劳动人民也只能靠替地主、老财们种田,或租用土地种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纵有千斤力,还是填不饱肚皮,家乡有句顺口溜:“早上吃的薄稀稀(薄粥),中午胡萝卜演演饥(充饥的意义),晚上吃的稀稀薄,上铺(床)翻来覆去睡不着,被窝不曾焐得暖,尿壶就要满。”这就是旧社会穷人生活的写照。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家乡解放了,党和政府开始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人人都分得土地,人们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从1953年开始,家乡组织了互助组、合作社,逐步走向集体化的康庄大道,家乡人以生产小队为单位,集体分工协作劳动,由于当时还处于农耕时代,还沿用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耕作方法,如肥料用家积肥,人工罱泥,罱渣(水生杂草与泥混合发酵)。割稻(麦)用镰刀,挖墒用铁锹,费时费力,弯腰驼背,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下来,已是腰酸腿痛了。那时家乡的水稻,一年一熟,收完稻谷后,到了冬季用风车(家乡人叫“洋风车”)风水养田,不再种其他庄稼,家乡人叫“老沤田”。这样经过一冬天的泥土发酵,以增加土壤肥力,来年再种植水稻。记得儿时,一到来春,我们就到“老沤田”里摸田螺,张鳅鱼(泥鳅),张“长鱼”(黄鳝)。那时的水稻还真是“水稻”了,一生长在水里,到割稻时,满田都是水,必须每个劳动力带一个长桶(洗澡用的椭圆形状),割一把稻放在长桶里,几把以后捆成一捆,然后用船将稻把子运到打谷场,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打谷场,把稻床支好(用竹篾钉成的网状形床),然后人工将稻把子往稻床上掼(小麦脱粒的方法也一样),家乡人叫“拭把子”。儿时记得,学校放夏忙假,生产队就安排我们这些小朋友帮助拭麦把,那时才真正感受到教科书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为了赶晴天,将稻(麦)把子铺在打谷场上,用牛拉“碌碡”(石头的,圆柱形,表面有凹凸槽),碾压脱粒,家乡人叫“碾谷场”。也可平整打谷场,叫“碾场”。牛紧张时,就人工拉碌碡进行碾压脱粒,在烈日下,人们已累的汗流浃背,上气接不上下气了,也正如家乡人的说法:麻雀也要赶秋场。现在年轻人是体会不到的。由于那时还没有圩堤闸站,种田多半还是靠天吃饭,也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土种土法,粮食产量并不高,正常年景下,水稻亩产也就是350斤左右,加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家乡的粮食显得紧张极了,记得62年的一场大雨,青蒲成了水乡泽国,已收的稻谷在打谷场上被水浸泡发了芽,未收的稻,人们涉着齐腰深的水抢收。那时很少吃到白米饭,家中有红白喜事的,用刀把胡萝卜切碎,和在米中煮饭,有谁过生日,用纱布包着米,扎紧,放在粥锅里煮熟,就算生日饭了。那时的白米饭,家乡人戏称“肉剥狗儿饭”。家乡人农忙吃干,农闲吃稀,大米面粉拌有胡萝卜、南瓜、红薯、青菜等,家乡人叫“瓜菜代”。有些人由于青菜吃多了,嘴唇发紫,当时叫“青紫病”。那时干农活,中午是不回来吃的,人们总是在粥锅里做一些麦糁疙瘩,家乡人叫“捺(划)疙瘩”,或叫“捺小面鱼(象小鱼状)”,用铅桶盛着,用旧棉花絮裹好,起到保温作用,带到田里算是中午饭了。记得我上初中,上午第三节课已是饥肠辘辘了,现在想想,也只有饥饿,才能知道饱的滋味。 从1963年开始,家乡人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筑圩堤,建闸站,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旱涝保收,同时选用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方法,党中央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家乡的科学种田起到了积极作用,到70年代末,就水稻而言,已达到田产700斤左右了,逐步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人种田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人们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中,机械化的脚步从未停过,现在走到青蒲庄,看到的是耕田有拖拉机,插秧有插秧机,播种有播种机,挖墒有挖墒机,浇灌有水电站,抽水有抽水机,垔田有化肥,真是插秧不弯腰,挖墒不用锹,收割不用刀了,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投身到其他经济建设中。就水稻而言,现在已达到亩产1200-1500斤了,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餐桌上营养多样化了。但家乡人没有忘记,“饭碗”要时时刻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野味 | 下一篇:家乡的水龙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