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谈谈桥文化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16 07:54:08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在汉字表述中,这个以物会意的“桥”字很少会单独使用;一般都会与地名或者域名连起来称呼,比如卢沟桥,赵州桥,外婆桥,比如还有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就如作者文中诠释的“桥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爱桥与颂桥的文化延伸。历史上的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其建桥史发展于隋唐间,成熟于南北宋,鼎盛于人民共和国;无数大大小小的桥梁,将神州大地编织成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古代中华民族的桥梁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无论古代现代,建桥者未必会先想到桥的称谓,大约只有地址才能让人知道桥梁建在什么地方,中国幅员辽阔,东西河湖交错,南北山水相连,因此建设桥梁的地方特别多。作者故乡的沟沟壑壑间,如果连一块木板都没有,行人必然无法通行,于是建桥则成为刚需。即使架一个石板桥或独木桥那也是“桥”;在古老的水乡深处,自今还依然留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模样,那就是一种文化沉淀。现代文化里的桥梁,有桥墩,有硬物质制作成的梁被架设于桥墩上,是方便车辆行人等出行的通途设施。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交通需求,中国人在演绎着真正意义上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现代版故事,建设跨越一切障碍的桥梁是发展的必然,其种类分别还有古老的浮桥、吊桥、木桥、石板桥,拱桥、索桥、廊桥、栈道、泮池桥、尖拱桥,也有跨越黄河长江的现代化桥梁;因此,“桥”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同时还蕴含着深厚的古现代建筑艺术与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在古诗词歌赋中,桥常常作为美景的点缀,或是作为情感的寄托。在许多的历史事件中,桥也是过往岁月的见证者;就如前面提到的陈桥兵变,抗美援朝跨过去的鸭绿江大桥,西子湖畔的断桥残雪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等等等等。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笔触,走进水乡深处,细细品味那种遇水架桥的生活况味。推荐阅读!

    提到桥,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朴实古老的赵州桥、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有桥必有路,所以桥也属道路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构筑物。“桥”这个字的来历,最初古人用架在沟壑或溪流的通道上,古人称这种凌空跨沟的横木为“桥”,桥的最直接的用处就是帮助人们渡过无法到达的地方,方便人们跨过障碍,否则那就“隔河千里远”了。

    那么远古人是怎样过河的呢?第一个发明桥的人又是谁呢?可以想象,远古时代,人们都是傍水而居,由于河流的阻隔,河两岸的居民得不到交流,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活动的空间。直至某一天,大风大雨过后,人们在小河沟旁边,偶然发现一颗倒伏的大树,躺在小河沟的水面上,当初的目的,也只想把大树捞上岸,当烧烤之用,因为人类的第一口“灶”,就是烧烤支架。于是有人试着踩着大树,本想是先去掉大树的旁枝,然后再齐心协力地将大树拖上岸来,踩着踩着其中有一人踩着大树,不经意间,踩到对岸,于是停立招手,于是乎在场的每个人可能都踩着大树成功地走到对岸,这有可能就是人类最初发现的第一座“独木桥”。在以后的岁月中,人类有意识地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头,横担在沟河两岸,或许开始是站立不稳,总有人想到用两根或多根拼担,这样可以走稳脚步,可以自由地从此岸到达彼岸。当然这可能只适用于小河小沟,对河面较宽的河当时的人还是束手无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又想出了用木头打桩搭桥,渐渐的桥越造越宽、越造越长、越造越稳,当然人类面对宽阔的大河时,另一扇智慧的大门打开了——“船”。开始时,可能不叫“桥”,而是叫“梁”吧!也许因为这种跨横梁而过的缘故,故后来引申为“桥梁”。桥的构筑,是劳动人民长期反复实践、积累的结果,不是那一个人会突然想到造桥的。

    从《庄子》书中记载的“尾生抱梁柱而死”,说明“桥”字最早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大约到了汉代,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拱桥、索桥便已全部产生了。如《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张飞“喝断当阳桥”。

    家乡青蒲,地处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庄内水网密布,整个青蒲庄由南北夹河、东西夹河分割成四大块,每大块中,还有多条狭小的沟河,纵横交错,泰东河横卧在庄北面,一发大水,整个青蒲变成了水乡泽国,由于旧社会兵荒马乱和社会的混乱,架桥无人问津,那时要想走出青蒲庄,没有船是走不出去的。为了行走方便,家乡人沿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用树木搭起双木桥,行走时双脚各踩一木,一遇雨天,很滑,也只能趴着走。有的小沟河用一块长木板担着,人走上去与木头发生共振,一步三摇,煞是怕人,人们戏称“落魂桥”。

    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在南北、东西夹河上,用木头打桩,架起了相对稳固的木桥。庄东的姜堰河南北而过,与公社所在地罗村隔河相望,由于河面宽,以当时的财力,还无力架上木桥,也只能用旧式拖船,自己拉纤过河。庄北面的泰东河,河面更宽,且有航道,只得延用老祖宗的人工摆渡过河。当时去庄东头学校上学,有的小学生要过三、四座独木板桥才能到达。1963年家乡开始修建圩、堤、闸、站,首先在庄南北夹河上,修建了第一座闸门,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栏杆桥,人们欢欣鼓舞,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桥上的人把桥当成路了。随着时代的脚步,青蒲庄两边的盐靖公路上的泰东河大桥,颇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境,是融贯南北交通的咽喉,“它”告别了几百年来泰东河上的摆渡史。庄东面的姜堰河上,架起了罗青路大桥,颇有彩虹般的意境,是贯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庄内逐步修建了钢筋水泥小桥,诸如向阳桥、幸福桥、前进桥等大大小小二十多座,星罗棋布,像繁星点缀着星空,又有点像“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情画意。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积淀出几千年来的“桥文化”。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赋予桥的优美诗句,如马致远的“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陆游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浓浓的惜别之情,轻盈柔和的诗句,“醉”倒了多少男女青年。那流传千年的“鹊桥相会”、“断桥相遇”更是深嵌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的岁月中,人们习惯把“鹊桥”用于形容媒人或者父母为男女之间“牵线搭桥”。把“断桥”看着邂逅重逢、再续前缘,磨难后的婚姻,倍加珍惜。中国有句古话“路上不遇桥上遇”,这虽有点贬意,但也说明有桥必有路,路桥想通,按照自然法则,相向而行,不是在路上,就在桥上相遇噢!人们常说,新闻媒体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桥又是一种艺术形象,如1949年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桥》,镜头对准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抢修松花江铁路桥的艰巨任务,《桥》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是新中国电影的起点,承载着新中国的希望与梦想。更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如朴素古老的河北“赵州桥”,静静地躺了上千年;壮观优美的北京“卢沟桥”,又仿佛听到抗战的枪声;秀美柔和的扬州“五亭桥”,脑海里浮现出“玉人吹箫”……。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一般都为私有性,唯有路桥,不管是官修和私建的,都为社会所用,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的风尚,“修桥铺路”善莫大焉,这是中国人倡导的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

    每当我走进家乡,伫立在泰东河大桥上,头顶蓝天,脚下泰东河宛如飘带,伸向远方,头脑中思绪万千,我早已观赏过赵州桥的古朴苍老,也领略过长江大桥的矫健宏伟,然而泰东河的渡口,家乡的小木桥,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这是一个说不尽的乡愁。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母亲河 下一篇:溱东松花蛋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9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8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