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母亲河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17 08:12:31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一条蜿蜒在岁月深处的河流,一半以自然形成为主,一部分为人工疏浚低洼处而成水道;历史上曾称其为西溪河,是一条自西溪直通出海口的河道,那就是作者家乡的泰东河的前身。作为区域重要水道,泰东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最早曾为作为漕运的区域通道,后来因为盐业的发展而成为一条古老的运盐河道;尤其是从明代开始,为东台各盐场运盐往泰州城北西坝,再转运全国各地的主航道。泰东河虽然没有大江的雄伟气魄,却也有着时光雕琢出来的浪花朵朵。其河流作为昔日漕运与盐运的一部分,曾经的河流也起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作用,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所导致的文化特征,见证了区域其近2000年海盐历史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泰东河两岸的发展,既有着东台人民兴修水利之贡献,也有着与自然灾害不断地抗争的历史,以及为流域泄洪排涝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记叙着新时期东台人民拓浚整治泰东河,为国家的沿海大开发所作出的贡献。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笔触,走进水乡深处,去感受那种曾经的一片汪洋,今天变成绿洲的那条昔日入海水道,如今已成为纪录区域历史文化长廊之深邃。推荐阅读!

    家乡的母亲河——泰东河,是江苏省三级航道,也是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主要的农业、排涝、灌溉及饮用水源河。引长江水输送到里下河东北部,直至通榆河的主河道,沿途穿越泰州市的高港区、姜堰区、兴化市、盐城市的东台市,全长55公里左右,平均宽度有50-70米,主航道30米左右。在东台市流经溱东、时堰、梁垛、五烈等乡镇。

    据《东台地名志》记载,泰东河最早开发于汉代,时为运盐河。另据《江苏地方志》记述,泰东河全线开挖贯通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为明代加快海盐流通所采取的举措,这是因为东台市濒临黄海,是大海孕育了广袤的东台滩涂湿地,生产了大量海盐,通过泰东河输送到江南各地,由此可见,泰东河的开挖、疏浚,经历了几个朝代,才形成了今天的泰东河,想来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了。

    家乡青蒲,就在泰东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泰东河横卧在青蒲庄北边,由西向东绕青蒲而过。在青蒲庄境内,长约2.5公里左右,在主航道的南边,连着的是大片的浅滩,家乡人叫“后北滩”,也有的叫“青蒲大泊”。从地理位置上看,青蒲大泊正好处于东台到泰州的中间,各相距60多里,古当先的商贾船只,特别是运盐的,都是人工篙撑、划桨或拉纤摇橹,从东台到泰州一天是达不到的,何况人也吃不消,青蒲大泊正好是他们的避风港、夜宿地,久而久之,可能就形成了今天的大泊,可以想象,当时的夜晚每个船上都高悬着马灯,远看还以为是天上的星星在眨眼呢?大泊东西长700多米,南北宽约650米至800米不等,面积近800亩,如果从空中俯视,是泰东河凸起的一块,如果坐船,无论从东、从西出发,行至青蒲,眼界突然开阔了,心胸焕然开朗了。眼前的一片汪洋,西湖般的展现在眼前,传说中的“青蒲角上出皇娘”的地方,就在青蒲大泊的东南角,现在还生长着郁郁青青的青蒲,令青蒲大泊蒙上一层神话般的色彩。然而在解放前,一发大水,泰东河河水猛涨,奔腾咆哮,整个青蒲庄就变成水乡泽国了,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1949年,家乡解放了,党和政府加速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利用集体的力量疏浚河道,特别是从1963年开始,在泰东河两岸,筑圩堤、建闸站,家乡才逐步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人们尽享着泰东河带来的恩惠。

    “青蒲大泊”,也就是“后北滩”,平时看去,一片汪洋,像湖一样,到了旱季,有些浅滩露出水面,像珊瑚岛,听老人们讲(这也可能是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泊的浅滩上长满了蒲,蒲是一种水生植物,青绿色,可能也就是“青蒲”庄名称的来由。因为有了蒲一样的水生杂草,无论随着水流、风向、大小鱼虾等到大泊中栖息、打食、散子(繁殖,家乡人叫“鱼咬子”),特别到了冬季,大批的鱼类到大泊中的杂草中御寒,成为鱼儿的天堂,这是家乡人的“鱼仓”。所以网簖的(家乡人叫“打簖”),腰网的(家乡人叫“攀罾”),放水鸦的(“鸬鹚”,俗称“鱼鹰”,可以潜水捕鱼),张网的,张虾笼的,挂钩的,焐葱的(用杂树条放置河里,冬天鱼取暖就聚集在其中)等各种渔具、方法进行捕鱼捕虾,是家乡人取之不尽的“聚宝盆”。出了名的溱湖簖蟹就出自于青蒲大泊,另外除大小鱼虾外,家乡人的说法还有“龟圆、鳖扁、蟹无肠”,可想而知,当时的龟、鳖、蟹如此之多。所以家乡的水产品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是大自然赐予家乡人的福祉。

    每到清明节,家乡人就在青蒲大泊中划会船,以祭祖寄托哀事。男人们用篙撑,叫“撑会船”,妇女们用浆划,叫“划会船”,所以家乡人习惯上都叫“划会船”。撑会船的船,就是农用大木船,长7米多,卸去船棚,每条船两船帮用木板担好(纵着担),两边各8人,站在木板上用篙撑,一人掌舵,一人手敲铜锣指挥。妇女们则是小划船,用木板横着担好,两边各6人,坐着划会船,一人掌舵,一人手敲铜锣指挥,随着锣声的节奏,几十条会船在大泊中争相竞发,煞是好看,这是青蒲大泊中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儿时的我挤在人群中,观看划会船表演,嘴里还情不自禁地喊:加油!加油!在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看一看划会船的表演,也算是饱饱眼福了。

    每逢干旱季节,青蒲大泊露出的浅滩,分布在东、中、西三大块,聪明的家乡人在六七十年代,沿泰东河两岸办起了几座烧砖瓦坯的小土窑,就看好了泰东河浅滩上有充足的土源,且土质是黏性稍带沙的土壤,最适合做砖瓦坯子。生产大队统一安排各生产小队家庭经济困难的,且住房简陋的,或人多房少的农户做砖瓦坯。泰东河浅滩的土源,就是家乡人的第一桶金。沿泰东河两岸,有几十家做砖瓦坯的场所。白天,在泰东河浅滩上有挖泥的,有用铁罱子罱泥的(铁罱子用铁制成,类似蛤蜊壳形,家乡人叫“歪歪油壳”)。到了夜晚,泰东河两岸,各家各户,高挂着马灯,“挑灯夜战”,后来用上了电灯,看上去像万家灯火,是一道用汗水换来的风景线。

    到了七十年代,家乡发展多种经营,向泰东河要发展,充分利用青蒲大泊的水面优势,栽菱,家乡人叫下(哈)菱,是因菱叶呈菱形而得名,菱因有两端尖锐的角,被称之为菱角,有四角菱,有两角菱,两角菱的个头比四角菱大,家乡人叫“风菱”。菱是一种菱科,菱属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做菜食用,如菱米烧肉等。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味甘、凉、无毒。菱叶叠成盘子状,家乡人叫“菱盘子”,还可以喂猪,菱叶茎与泥混合发酵可以垔田,家乡人叫“绿肥”。

    近三百亩的水面菱角,一眼望去,一片葱绿,望穿双眼,颇为壮观,不熟悉菱的人还以为是一片绿色的草地呢,到了夏末秋初之节,几十条小划船载着人们在摘菱(也有的叫“拿菱”、“翻菱”),这是泰东河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翻菱,将菱盘子翻开摘菱,这是妇女的拿手好戏,一条小划船,一人撑船,缓慢前进,船前头(船顶头)两位妇女,在船中仓担着一块木板,家乡人叫“跳板”,一边一人或两人,保持平衡,这样菱才不得漏摘,且翻菱的人三四天一轮换,因为手脚长期泡在水中,容易溃烂。

    儿时的我,一到暑假,就与小朋友们结伴,用洗澡桶(家乡人叫“长桶”,椭圆形)到泰东河浅滩摸水浮萍,回来喂猪。摸螺蛳(家乡人叫“螺螺”),踩河蚌(家乡人叫“歪歪”),回来食用,那也是童年的乐趣,童年难忘的时光。

    2012年,泰东河改造疏浚工程拉开大幕,在泰东河两岸,圩堤加固,夯实、驳岸,以防止水土流失。航道用大型吸泥机淘深拓宽,因此,青蒲大泊就成了堆积河泥的最佳场所了,昔日的一片汪洋,变成了今天的一片绿洲,树木成荫,每到傍晚,满天的鸟儿、雀儿到林中栖息,现在已成了鸟的天堂。

    家乡的自来水,原来都是深井水,自从泰东河改造后,优越的水生态环境,让河水变得更加清澈,现在的家乡人全部吃上泰东河的净化水。

    美丽的泰东河,永远是家乡的母亲河。


     
    赞0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雨具 下一篇:谈谈桥文化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8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