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接财神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20 07:30:21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文中的财神,旧社会称之为财神爷,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主管财富的神祇,象征着财富、幸福和繁荣。人人都爱钱财,财神爷到了就意谓着好运到了,也有看着让人心情舒畅的积极意义。其实宗教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所有成建制的社会,包括人民共和国都没有刻意将其从社会文化中剔除的原因,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之长的文化现象,曾是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们法统理论的精神支柱。其影响范围之广泛,影响人数之众多,影响时间之长久,几乎超过了正统文化。在信以为真的人群多于反对人群的客观条件下,让宗教得以一代代人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会道门”的兴风作浪,宗教曾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后来随着国门的打开,发现这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群随处可见,由此可见宗教文化扎根在民间有多深。如何处理宗教文化,治理国家者知道只能学习“大禹治水”的疏而不堵方式,在相信宗教的人群并没有减少的今天,就只能打开缺口任其自由飘荡,你不危害法治就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早已演变成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包括生活习俗等方面。抛开其它因素,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当初的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以及普罗大众的精神因素息息相关。一种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早期人类并不清楚天有多高,地有多广,也不知道那一望无垠的大海究竟有多辽阔;就像现代人依然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来自于何方一样的迷茫。或许时光深处的某天,某一位城府深一点人刻意传出来哪里出了一位“神圣”,而那些口口相传的人们并不知道前因后果,于是有“雄心”居人之上者,就组织人马将传说变成纪录在案的文字,周围一些只为一日三餐发愁者们并不知其所以然,管你张八李九,来者不拒,然后再次口口相传,那就是宗教需要达到的效果,那也是包括印度佛教徒口中释迦牟尼佛传的由来;中国的本土道教也不例外,当初创教者也并不具有什么图谋,就是找一份职业找一点“银子”花花;也有可能那时候的社会交易使用的并不是银子。宗教积极的一面就是有组织的群体社会行为,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能加以利用的工具,比如道教,曾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推荐阅读! |
|||
|
财神,在中国道教中是主管世间财源的神明,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如文财神比干、范蠡等;武财神赵公明、关公等;还有文、武、义、君、偏五路财神之说。不过家乡人的说法,普遍认同的是赵公明财神。伟人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说:“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点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这里所讲的“赵公元帅”就是赵公明在民间的俗称。看来在中国的汉文化中,大多数地区所崇拜的财神就是赵公明了。财神、土地神、城隍神、灶神是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四大善神,故而受到崇拜。不过家乡人每年供奉的是财神、灶神,称之为“财神菩萨”、“灶锅老爷”。 家乡青蒲,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位于泰东河河畔,地处姜堰、兴化、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家乡的祖祖辈辈习惯在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也有的叫“迎财神”,这是汉民族民间春节的古老习惯。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被认同为是“财神节”,所以过了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的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欲望心理。据民俗专家表示,接财神之俗,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仍流传不息。 财,金钱和物质,人所宝也。古来就有“自古清酒红人面,常言财帛动人心”之说,每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有发财的心理欲望。孔夫子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凭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而获得财富。然而在解放前,由于阶级的压迫,广大的劳动人民尽管每年都在接财神,可财神爷总不光顾,还是摆脱不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穷苦人翻身了,家乡人的说法:“共产党才是活财神”。但接财神的习俗,还在赓续。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在正厅,家乡人叫“明间”的家神柜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正中挂上菩萨神像,纸质的,也有的供奉一尊“观音老母”神像,瓷质的。家神菩萨像东边依次摆放着用木头制成的两个神龛,财神像、灶神像就贴在神龛里,也有的用两块小木板代替神龛,神像就贴在小木板上。每年三十晚上写春联,一般财神像两侧都贴上一副小对联,如:“送寿增寿辈辈长寿,送财发财年年有财”、“摇钱树金银满挂,聚宝盆昼夜生财”等。家神菩萨像西边一般摆放着祖宗牌位。在中国传统的汉文化中,都遵循“以东为尊”的座次礼制。东,春芳也,《说文》曰:“动也,从日在木中(東)”。在《礼记》中有记载,“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主人坐在东边的位置称“座东”,为上首,引声而来的就是“做东”,后世把“东道主”作为“主人”的一种尊称。所以“明间(正厅)”家神柜上的摆放位置,也是遵循“以东为尊”的这一传统文化内涵。 家乡人接财神,主要是家庭男主人,因为古人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还是靠男人发财,实质上到现在一般都认为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记得儿时,每到“三十晚上”,大街小巷就有“送财神”的呼喊声,“请财神噢……”,其实就是有人拿着印刷品的财神像,换上几个小钱而矣。每到大年初一,人们走在路上,都互相祝福,“恭喜发财”“新年好运”等,传统的习俗是4天年,到了初五便是接财神的日子了。家乡人接财神,还是蛮虔诚的,家乡人的习俗,四天年,不扫地,说是把财扫走,倒掉。初四晚上必须打扫干净,而且扫地讲究的是先焚上一炷香,从大门口开始,向里扫,说是“招财进宝”,这是因为财神爷喜欢香气又整洁的地方,不喜欢那些肮脏不堪的环境。家乡人当时接财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家接财神,家庭男主人初四夜里十一点左右起床,洗脸洗手,换上新的、干净的衣服,然后在家神菩萨像前点蜡焚香,在财神爷像前摆上预先准备好的鱼、糖果、白豆腐、糕点等供品。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白豆腐是因为传说中财神爷最爱吃白豆腐,豆腐清白,寓意着清清白白做人,勤劳才能发财。到了初五零点,把门窗打开,放串小鞭炮,因为家乡当时草房居多,不允许放空中爆炸的大鞭炮,主人跪在“蒲团”上,蒲团用蒲草编成的鼓状形,直径约40公分,高约15公分。磕头祷告,请财神爷来家降福给家人,之后还要等香烧完后(也有防火灾的意义),再次磕头,谢财神爷来自己家送财。第二种方式是有些“豌豆户”就是比较有些钱的大户人家,接财神更是虔诚,在初四夜里十一点左右,带上预先准备好的供品,到青蒲庄东头大庙去拜财神爷,并且在拜完后直接往家里走,这样财神爷才会直接带进自己家里,保证一年的财运。其实这都是人们的心理安慰和良好的愿望,大家都心知肚明,发财还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正月初五,民间称这天为“破五”,所谓“破五”就是说正月老祖宗所讲究的很多禁忌,都会在正月初五这天打破、解除。同时也有“送年”的寓意在其中,意味着这天以后,就会逐渐回归到年前的状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人都知道靠财神发不了财,还是靠自己的勤劳致富,所以初五接财神的封建陋习逐渐被人们淡化了,人们时尚用手机祝福财运亨通。现在有些企业的办公室里在朝大门的柜上,专门设一尊财神爷瓷像,用现代化的方式,右手“招财进宝”,他们所供奉的是“赵公元帅”。因为在传说中,赵公明是位经商奇才,经商理念以信为本,以聪颖勤劳而聚财有方;以经营得当,管理严密而理财有道,以慈善爱民、仗义济困和疏财爱国而用财有义。古人感悟赵公明的财富文化时,将赵公明逐步神化,其信仰的目的是:“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的经商理念,因为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勤劳致富。现在家乡人正月初五接财神,也只是放放鞭炮而矣,还是古人说的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烧纸钱 | 下一篇:家乡的雨具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