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烧纸钱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21 07:52:27 评论:2
    关注
    编者按:烧纸化钱,原本是道教文化中的术语;指的是通过焚烧纸制品来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仪式。在古代人的认知里,这世界有三个层级,一个是天上住着的神仙菩萨,一个是人间住着凡人,被称之为凡间,还有一个就是阴曹地府,是亡灵的住所;那就是凡间人极力推崇烧钱化纸的习俗的由来。古代的宗教告诉人们如果你虔诚,就可以通过烧纸化钱积攢功德去超度亡灵,让其脱离地狱苦海升天,这种仪式最早起源于唐朝。据唐代《封氏闻见记》记载,古代埋圭、壁、币、帛祭祀鬼神,从汉代开始,民间流行埋宝钱陪葬,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有人用纸钱送葬祭奠,所以真正的祭奠烧纸钱则始于唐朝。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纸钱被打上洞则被视为可以供祖先或神灵使用的货币,是活着的人们的一种良愿,即使古代人也有清醒者知道那些过程,就只是代表着人们的一种思念,起着一种传承的作用,告诉人们某天你自己死了以后,活着的人们心中还是会记得你昔日的好处,你依然还在人们心中。因此在祭祀时,人们焚烧一张张打满了孔洞的草纸,希望这些“货币”能够传达给逝去的亲人或神灵,以表达哀思和敬意。这种做法既源于古代的丧葬习俗,也代表着人们对于亲人离去的不舍。现代人的烧纸化钱,早已与当初的封建迷信并无多大的关系。当思念的人们走进墓地,就觉得献一点点花花朵朵并不能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于是焚烧纸制品就成为了寄托哀思的唯一宽慰,至于埋藏着在地下的亡灵是否有知,谁也不知道。或许有吧!其目的就是让跟着去烧纸化钱下辈人看到其过程就行,起到一种前传后教的作用,大约这才是祭奠与祭扫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纸钱,给已逝去的亲人烧的纸,又称冥纸、冥钱、阴司纸、阴司钱、金银纸等,家乡人叫“毛张纸”,就是比较粗糙的黄草纸,焚烧后为瓦灰色;“课儿”,就是用锡箔纸人工折成元宝状,颜色为银白色,故为银元宝,焚烧后为金黄色,也有用黄金箔折成“金元宝”。给死人烧纸钱这一习俗的历史根源,还是有迹可循的,至少要到民用纸张的问世后,才能有培养这一风俗的土壤。但中国人大体认同的是给死人烧纸这种文化现象,从东汉以后可能才开始的,这是因为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称“蔡侯纸”,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有了纸,才能有纸钱,这是顺理成章的。

    相传蔡伦死后,他的徒弟尤秀才继承了造纸业,只是苦于造出来的纸卖不出去,最后就想了个办法忽悠人们,说拿他的纸烧给死人,就等于是给死人送钱,去世的亲人在阴曹地府里就会少受很多苦,也有很多钱用。于是人们都买他的纸烧给死人,逐渐形成了流传千年的烧纸文化,当然还有多种传说,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烧纸钱这种民间习俗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其实历史上开始出现墓葬的时候,人们用真钱(金属的铸币)作为陪葬品,从现在挖掘的古墓考古中不难发现,但那个时候盗墓贼比较猖獗,经常死人刚下葬就被盗,所以后来有了纸张之后就逐渐改成了烧纸钱的方式,以纸寓钱来祭灵,并给这种纸取了个专用名词,叫“冥钱”亦或“冥币”,这就是烧纸钱的由来。为了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好一些,便有了“烧纸钱”、“送寒衣”等习俗。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人死如灯灭,烧纸叹人心,但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一种俗信,这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孝道,给活着的人是一种心里安慰,不忘祖宗,同时也寓意着后继有人,继承香火,这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为什么都盼望生儿子的原因,发展到现在还有“早生贵子”的祝福。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地处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听老人们说,不知延续了多少年,每年的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小冬(冬至日的前一天)、死者的忌日(家乡人叫“烧周年”),都要烧纸钱。尤其是亲人刚去世时,更要烧纸钱,家乡人称“倒头纸”,就是在亲人咽气后烧的第一道纸。烧完“倒头纸”后,孝子们才可大哭,按照旧风俗的说法,死者的灵魂刚刚进入另一个世界,会有很多凶神恶鬼欺生,向死者索要钱财,所以第一时间就要为死者烧纸。尔后等烧过“亲娘纸”后,亲戚朋友们才能登门悼念寄托哀思。五六十年代,家乡是土葬习俗,在移动棺材时(抬棺材下田土葬),也有的家属会将纸钱洒在道路上、河川上,以供路上、河川上的鬼魂花用,避免刁难死者亡魂,俗称“买路钱”。

    世人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唯有哀思相寄,也只能“烧纸叹人心”了。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人们的头脑,还充塞着封建迷信,无论富有,还是贫穷,祭祖都得烧纸钱。家乡人对纸钱还是有讲究的,一种是“打钱”,将买回来的“毛张纸”,长30公分,宽20公分不等,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钱的形状打拓在纸上,或在纸上用专用铁制工具打成“()”(括号)状,亦或用真钱在毛张纸上印一下,拿开真钱后烧。否则按照迷信说法,那就是“假币”了,死者是收不到的。比较富有的人家,用锡箔纸,一般长约10公分,宽约7公分不等,用手工折成元宝状,家乡人叫“结课儿”,因为锡箔是银白色的,所以叫“银元宝”,如果用黄金箔折成的就叫“金元宝”。在清明节上坟时,一种是普通烧法,把“拓”好的毛张纸,直接烧;讲究的人家有专门烧纸钱的小缸,家乡人叫“化缸”,用泥土在化缸里面泥一层泥,以防焚烧时高温开裂。在烧纸钱的时候要先念叨亲人的名字,如老爷、老太、爷爷、奶奶,这样死者才能收到“冥钱”。一种是采用纸口袋方式,将结成的“课儿”(元宝),装进纸口袋里,在纸口袋上面写上“亲人xxx收”,这样死者就可以直接收到。在烧纸钱的同时,给“左邻右舍”的坟也要点些纸,寓意着“和睦相处”。在烧纸钱的时候,带根小树枝,可以在烧纸钱的过程中轻轻地拨弄着纸钱,这样可以将纸钱完全烧透,烧不透的纸钱就是不完整的钱,会花不出去的。其余的祭祀节、忌日都在家里烧,家乡人叫“敬先”,等供祖的饭菜凳好之后,准备一个旧脸盆,也有的用“化缸”,由家中男丁点纸,寓意着后继有人,将毛张纸或“课儿”烧在盆子或“化缸”里,然后双手合掌、磕头、祷告,等纸钱完全烧尽后,男主人再次抱拳磕头,家乡人叫“唱喏”(指男子作揖)。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年轻的朋友们,已经不信烧纸钱的那一套封建陋习,封建迷信,但还有一些老人们,在祭祖供奉时,还延用烧纸钱的方式。还有些人利用地下印刷小作坊,用“印纸钱”的方式敛财,如仿现代纸币、银元,印上“冥通银行”,以及各种金额的数字,就如同人世间流通的纸币。每逢祭祀节前,都有卖锡箔、黄金箔、“英国票子”等的叫卖声。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延续千年的“烧纸钱”的陋习,最终将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谈谈路文化 下一篇:接财神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1)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