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我的母亲河-泰东河
管理
作者:李祥春 发表时间:2025-07-21 15:26:0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者笔下物茂粮丰的泰东河两岸,人们会因不同的生存观念与特长而选择不同的谋生手段;比如有的从事养殖业,有的人驾船贩卖跑运输,有的人依然晒盐卖盐,而作者身边的人们却选择做本地人建房子用的“小瓦”来赚取人工费;那就如有名的义乌人那样打锣卖糖,各干各行,哪怕是只收一些鸡毛的小本经营,也能维持生计,甚至于还能发家致富。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只要你勤劳就就一定能致富。作者的家乡古为吴越地,有着较深厚的区域历史文化底蕴,还有较发达的交通航运优势,再加上其得天独厚的水乡区域优势,盛产各种鱼虾蚌蟹以及水禽,还是有名的青蒲簖蟹原产地,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水乡深处,去领略泰东河两岸新时代发展的新风貌。推荐阅读! |
|||
|
随着泰东河开发疏浚的正式开始,我的母亲河 ——泰东河将从此以后改变她的面貌。 我的家住在东台市溱东镇青蒲村,自古青蒲角上出皇娘,美丽的泰东河就像青蒲角上出皇娘一样陪伴我长大。泰东河是苏北里下河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泰东河在我的家乡形成的一个大湖,俗称青蒲大白,面积有1000多亩左右,青蒲大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蒲人。 很小的时候,我们青蒲人就在河里取鱼摸虾,养殖菱角,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为我们青蒲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特别记得是那时候勤劳的青蒲人在河里捞泥土上岸做小砖瓦,小砖瓦的制作为我们青蒲人在改革开放后,带来的第一桶金。 小瓦的制作工艺是这样的,先由勤劳的男人从河里用铁制的罱子捞上船,装运到岸,做小瓦的泥土很讲究,太硬太粘都不行,只有泰东河里的土正好,不粘不沙,土上岸后还不能立即做小瓦,它是生土,必须经过人工一脚一脚的踩踏,才能变成熟土,这样的土才能做小瓦,做瓦也有讲究,一般都是女人来做,因为女人干活心灵手巧,男人将土做成一个正方体的土墩,用细小的钢丝将土切成薄薄的一层,然后由女人小心的托起放到专制的小瓦模具上,随着女人娴熟的双手的转动,薄薄的圆形小瓦就出来了,放到地上,经过太阳的日晒,小瓦就有收获了,一般一桶小瓦由四片组成,小瓦干后入仓进窑,砖头的制作就没有这么复杂,这就是我们说的青砖小瓦。 那时候勤劳的人家一天能做二三百桶,收入可观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砖瓦的制作由人工改为机械,同时做瓦也需要强大的体力,人工做砖瓦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它的一切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的童年生涯就是陪着泥土长大的,它是那样的亲切和自然。泰东河不光能取土做瓦,同时也是天然的鱼米之乡,我们的青蒲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发明的渔簖捕捞鱼虾,毛鱼,螃蟹,那时候就贩卖到上海,谈到青蒲簖蟹,至今还赫赫有名了。 泰东河它不仅为我们青蒲人带来的丰硕的财富,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航道枢纽,小时候不像现在,那时的船很少,而者很小,都是水泥船,最吸引我们的是长长的拖驳,前面由一条龙船牵引,后面拖着许多船,少则七八条,多则十五六条船,每次来了我们都会站在河岸边数数,口里念叨着,一条,两条,三条,四··········。这就是小时候的乐趣,下河游泳,下河摸河蚌都是我们的拿手绝活。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泰东河由于工业的开发,交通的发展,河水也没有了小时候的清辙,下河也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同时由于水上交通的快速发展,现在河里的船可大了,一两千吨的铁船比比皆是,交通的发展却带来了泰东河圩堤的老化和以及河道的不堪重负,影响了航道的安全和抗洪排涝。 为了泰东河的长久大计,省市县各级政府将泰东河枢纽整治摆上议事日程,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的泰东河治理终于来临了,这次泰东河整治用的世界银行贷款,目前工程施工已经全面开始,根据工程的高规格要求,航道归航道,河边风光带归风光带。 我想不久的将来,一条美丽的泰东河将再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人们面前。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北方秋行 | 下一篇:宗族谱序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7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19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0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0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