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送灶神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8-01 08:27:3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灶神的由来:在《礼记》中的《祭法》篇里称,“王为群姓立七祀”,祀灶则为七祀之一。原本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就是“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后来道家将其纳入自己的范围,用以捞外快;因为道家正常没有收入,就用送灶神弄一点钱财增加财富。不说远了的历史,就说从唐朝李世民相信和尚开始,朝廷拨给寺庙房产田产足以养活那些和尚,因此佛教徒们生活有了着落;而那些所谓的道士则被贬出了势力范围,还受到了排挤,自然连生存都难;于是道教为了谋生存,将以前集中祭灶改变为家家户户送“灶神”,然后划区块,从哪里到哪里归哪一帮人管辖,谁谁谁管谁就有了钱财上缴给道教高层,其目的就是弄一点收入维持道观运转,那也就是俗语送“司命灶”的由来。到了那天,那些道士们肩上搭一个布袋子用来装米,胸口挂一个酒葫芦来装银子;其实道士们也不容易,没有固定的收入,因此一些道士就娶妻生子,其身份依然还是道士;这些所谓的“道士”,就像棺材铺老板巴不得有人死了,要不就没生意;这些“道士”心里头想的也是如果死了人,就有人请他们“开路”,除了可以换几个银子度日,还可以混几餐酒饭。至于那个让人日本人蒙圈的“开路”,被日本人拿去以后理解成“开路开路的”的尴尬,而成为笑柄。那些道士们送一个“灶神”的黄纸条,大户人家有可能给几两银子,中等人家也给几个碎银子,穷家小户则给一升或者半升米;还要看年景好不好,如果遇到了灾年,那些富人并不缺少银两,贫穷人家或许连半升米都拿不出来,就只能用碗盛米打发道士,那也就是“年关”里的常态;连宗教人士也要想办谋生存,足以显示出旧社会生活的不易。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四日,就是传说中灶神离开人间的时候,也就是南方小年那天,道士们就开始送“司命灶”,其目的就是忽悠普罗大众,那天“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因此又被民间称之为“辞灶”;所以家家户户必须都要拿出来一点东西“送灶神”。今天的社会之所以没有了“送灶神”,是民众清楚地知道了那些东西的虚无缥缈;所以,道士们也与时俱进,只有少数道士还在农村为死人“开路”,开路原本是传统的丧葬仪式,只是实行火葬以后,丧葬仪式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导致那些散落在民间的道士,也失去了其谋生存的土壤。 |
|||
|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等,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因而受到崇拜。 对灶神的崇拜,应源于人类发现利用火来驱兽、熟食。但到称为灶神,应在家庭形成后或已经筑灶煮食之时,因为人类崇拜火,进而也就崇拜灶神了,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希望灶神能延续人间烟火。 灶神,家乡人习惯叫“灶锅老爷”,记得儿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土灶台,有灶就有灶王爷的神像,当时商店里都有得“请”(买),属印刷品,家乡人到商店买菩萨画像都叫“请”,如“请家神”、“请门神”等。表示人们对佛的虔诚。有的人家在正厅(民间)家神柜,也有的叫菩萨面上偏东位置设一个灶王爷神龛,就是用木头制成的长方形的“小阁子”,高约50公分,宽约30公分,厚约20公分,讲究的在小阁子上方雕上飞檐,像缩小的琉璃瓦面,家乡人叫“菩萨窝”,或叫“灶锅老爷窝”。灶王爷的神像就贴在小方阁里面的后壁上。小方阁内凳上一个小香炉,供奉焚香之用。小方阁门面两侧贴一幅小对联:“年年上天宣好事,月月下界保平安”,也有的贴上“小年上天言好事,岁末下界保平安”等。也有些人家没有神龛的,就用一块高约30公分,宽约20公分,厚约2公分的小木板,代替神龛,灶王爷的神像就贴在小木板上。还有些人家,把灶王爷的神像直接贴在面朝锅的灶壁上,在砌灶壁时,向外突出半块大砖,方便在上面凳煤油灯照明做晚饭,因为那时没有电灯,到送灶神时,还可以凳上小香炉焚香。 家乡青蒲属苏北里下河锅底洼地区,位于泰东河河畔,习惯在每年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也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家乡人送灶神,有“男不愿(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男不愿月”是因为古人认为,男属阳,女为阴,月亮则对应阴,故为“女人拜月”,并且古人认为,月亮是嫦娥仙女居住的地方,男人如果拜月,则有心怀不轨之表现,故有“男不愿月”之说。“女不祭灶”,原因是传说中灶王爷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而古人讲男女有别,授受不清,怕女的祭灶,对灶王爷不敬,且有违封建礼教,故有“女不祭灶”之说。 祭灶,就是送灶神上天的一种仪式,又称“辞灶”、“送灶”,一般多在黄昏入夜之间举行,记得儿时,父亲在灶王爷神龛前,摆上米、茶叶、小豆(红豆)、豆腐、糖果、10根长约一寸左右的稻草杆,“小纸马”贴在灶王爷神像下方,凳上三杯酒等供品。点上蜡烛,焚上香,然后跪在“蒲团”上,“蒲团”用蒲编成鼓状形,直径约为40公分,高约15公分,双手合掌,向灶王爷三跪九拜,祷告,请灶王爷吃饱喝足,再在灶王爷神像嘴上抹一点红糖,送灶王爷带上草料,骑马上天,到玉皇大帝面前说说好话,确保全家平安,延续烟火。然后撕下旧的灶王爷神像,连同小纸马、稻草一起拿到天井里焚烧,表示灶王爷吃饱喝足,骑马上天了,祭灶就算完毕。 腊月二十四这天,除了是送灶日,家乡人还叫“扫尘日”,也叫“迎春日”,所谓扫尘,家乡人叫“掸尘”,就是年终大扫除,除旧布新,迎接春节的到来。 到了腊月“三十”,家乡人叫“三十夜”、“三十晚上儿”、除夕,同时又是迎灶神日,简称“迎灶”、“接灶”。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记得儿时,我上小学,每年都帮助左邻右舍写春联,因为那个时代,小学就有“大纺课”,就是写毛笔字课,我把写好的“年年上天宣好事,月月下界保平安”的小对联,贴在神龛上,父亲将新“请”(买)的灶王爷神像贴在神龛里,然后摆上供品、点蜡、焚香、跪拜、磕头、祷告,欢迎灶王爷的到来,又开始新一年的任期,这就是家乡人“二十四夜送灶,三十晚上接灶”的风俗习惯。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强了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些“送灶神,接灶神”等旧的风俗习惯,封建迷信逐渐被人们淡忘了,现在走进家乡青蒲庄,很少看到灶王爷的神位,神龛也早已无影无踪了。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保鲜人生,以进步为笔(散文) | 下一篇:家乡的衣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