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衣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31 08:25:2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中国人的传统服饰,一般工作劳动时的穿着,大多数为上衣下裳,其长处是大方得体,且方便行动。就如作者家乡人的穿戴,除了需要适应冬暖夏凉的季节变化,还需要分开适应公众场合与家居随意性的穿着等等变化,因此穿戴也出现了很多具体的讲究,比如暴光率较强的氛围下女性的穿戴一般为连裳服饰,也包括现代人惯常见的连衣裙,当然也有男女制服等现代服饰。其实古老的的上衣下裳制服饰,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些都可以从后来出土的彩色陶绘中得到印证,且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上曰衣,下曰裳。裳在古代语言中称之为障,“障者,所以自障蔽也。”也就是遮掩身体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衽:为衣襟的交叉处,或分为前后襟,左右襟。下裳,则类似围裙的形状,需要腰系带和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就如作者文中描述的家乡的衣服,同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满足人们需求下,并在不断演变和创新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而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遮体保暖的功能,更是人们审美观念和个性表达的重要载体。如今,随着时尚潮流的不断变化,服饰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我和表达个性的方式。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乡村生活的深处,去感受那一份曾经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文化深邃。推荐阅读! |
|||
|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要素,其中衣也,人之服装也,用以蔽身御寒也,从最初先民们用野草、树皮乃至兽皮,经过简单的制作,用以御寒、护身,到现在的纺织品的服装时代,说来也有几千年,乃至近万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了。 我的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姜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我的童年就在这水乡度过的,然而在解放前,由于阶级的压迫,地主老财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长袍马褂,而广大的劳苦大众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家乡解放了,人们的苦难生活终于熬到头了,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五六十年代,家乡人的衣服,男人们上身穿的是用棉布制成的对开的褂子,用棉布盘成纽子,后来发展到橡胶纽子塑料纽子(家乡人叫“洋纽”)。颜色一般是黑色或灰色的棉花头粗布衣,穿在身上蛮暖和的。女人们,穿的是大襟褂子,也是用布盘成的纽子,纽在右侧腋下,家乡人叫“大夫褂子”,老年妇女一般穿灰色的布衣,中年妇女穿黑底方格布衣,少年妇女,一般穿花布衣,姑娘们一般穿红花棉衣,两只小辫子尾端扎上红头绳,这样来打扮自己。出嫁的姑娘,则穿红花棉袄、红裤子、花鞋子,条件好的,脖子上扎一条花丝巾。 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匮乏,国家颁发“布票”,凭证才能买到布,家乡人叫“洋布”,如白洋布、花洋布。棉花丰收(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0%左右),每人每年可发二丈左右布票,二斤棉票(用来做被子)。棉花欠收,每人每年发一丈左右布票,一斤棉票。例如青年人结婚,男方给女方的彩礼,大概80元钱,8丈布票左右,家庭其他成员就要节约做衣了。如冬天,为了省布省棉花,大人们只能穿上“套裤”,穿在两条腿上,用带子系在裤腰带上,屁股只能是单衣了,为了御寒,男人们穿上连衣背心状厚棉花头粗布衣,将棉衣棉裤紧紧包裹在里面,这样贴身不透风(家乡人叫“满档”)。 为了省布,下田劳动,夏天男人们只穿一件短裤,家乡人叫“昆头”,由于长时间阳光照射,晚上洗澡,明显的上身黑,双腿黑,屁股白,家乡人戏称“三节头”。一遇雨天,下田劳动,人们穿上蓑衣,用草编织成的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可防雨,或披上“雨棚”,用蔑子编成龟甲状,两层中间夹上毛竹叶可防雨。当然,现在防雨已用塑料雨衣了。妇女下田劳动,上身穿短袖衣,下身也只穿“昆头”,夏天妇女纳凉穿麻纱布,家乡人叫“哈(夏)布”。妇女其实是比较忙的,除了下田劳动挣公分,还要做饭操持家务,在劳动间隙,在晚上的煤油灯(洋油灯)下,除了纳鞋底,做鞋帮,缝补衣服,还得“捻棉线”,就是在自制的,直径约4公分,高约4公分的圆木中间,挖一个小孔,用一个直径约几毫米的细长小圆木,也有的用吃饭的筷子,削成圆形,插在小孔上,在小圆木的上端做一个扣槽,在小圆木上套一个芦材管,便于绕上线团拿下来,再套上一根芦材管,用弹过的棉花,或用两根筷子将棉花“弹”成绒状,通过捻动圆木转动,即可捻成棉线(家乡人叫“棉锤子”),细的,可以缝补衣服,用几股细线,再捻成粗线,可用来织线衣,就是用四根篾子手工织成(家乡人叫打线衣),当然这种棉线衣,穿在身上可御寒,但穿脱很吃劲,因为棉花弹性小。 弟兄们多的,老大穿的衣服,只要没破30%以上,就弟弟妹妹接着穿,家乡人讲:“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缝缝是老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每逢过年,多半小孩,才有新衣服穿,而大人们有的洗洗干净,就算过年了。即便做件新衣服,年一过,摆起来,到走亲戚时再拿出来穿。 到了六十年代末,家乡的青年男人开始渐渐穿上蓝卡其布的中山装,女人们也开始穿上对开带纽的各种花形着装。到70年代中期,化纤布开始流行,例如当时的的确良化纤布,很稀罕,夏天能穿上一件白的确良衬衫,就令人羡慕不已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蒲庄,人们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中,服装的改进从未停过,由于国家化纤工业不断发展,渐渐地化纤布代替了棉花布,家乡人的着装也跟随着社会的潮流,特别是女性服装,开始向时装化发展,一时间,蝙蝠衫,滑雪衫,露脐短衫,羽绒衫,踏脚裤,牛仔裤,轻薄和半透明的连衣裙等各种各样的服装,纷纷登场,男同志们穿着颜色各异的西装和打着文饰各异的领带,以及夹克衫、羊毛衫、T恤衫、皮夹克等形制的服装,彰显出男人的气质。那种用布票,“灰、蓝、绿”的单一色调的服装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大襟粗布褂子、满档、套裤、旧式中山装、蓑衣、斗笠等,有的,可作为历史文物陈列起来了。 现在走进青蒲庄,已看不到棉花田了,家乡的小孩有的根本不知道棉花是田里长出来的。 家乡的衣,永远是那样的靓丽。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送灶神 | 下一篇:家乡的鞋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