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浅谈船文化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8-15 14:38:12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在还没有桥的时代,人类一河之隔无法通行时,浅水处可能涉水而过,如果水深流急,古人就只能用一根粗木头,拿一根竹杆跳上去划到对岸;后人则利用两到三根木头拼在一起成渡,既方便了出行,还可以将其浮在宽阔水面,把物质运输到该去的地方;直到后来发展出来独木舟,那也就是船的前身。在现代人眼中,舟小船大,与古代人舟即是船的概念完全不一样。经过漫长时光的演变,曾经载一两个人都困难的舟,今天已发展成万吨到几十万吨的巨轮。就如作者家乡,因为有了河水之便,船就作为其主要交通工具而得其便利。从木船到水泥船,直到拥有铁驳船,既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因为船的重要性所衍生出来诸如“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带有哲理的民俗语言,以及文学艺术与舟船文化,包括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演绎出舟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等等文化内涵。让我们伴随着作者笔触,走进岁月深处,去领略作者笔下泰东河上的民生与舟船文化。仿佛自己就划着一条小船,去观赏那种木船装稻麦回家的生动场景。推荐阅读! |
|||
|
提到船,人们往往会想到,祝你“一帆风顺”,不要“脚踩两只船”。船是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力或机器推进,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工具,古有“前后尖尖身体弯,造型独特挂白帆”的形象之说。船作为交通工具,其作用是连接河流两岸的交通,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可沿河异地往来工作和走亲访友、运送物资等活动。特别能使人们方便地从此岸到彼岸,缩短了行程的时间和距离,使两岸居民得到了交流,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否则会“隔河千里远”了,当然为了更便捷地从此岸到彼岸,人类智慧的另一扇大门打开了——“桥”。 从史前时期的木筏和原始独木舟,到今天的高科技船舶,船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可以想象,远古时代,一条沟河挡住了人们的去路,怎么办,当发现河浅或水流比较慢时,人们可能会试着涉水过河,按现在人的说法,叫做“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遇到水深、水流急,这样的方法有可能淹死人。偶然间,有人发现动物,如狗、马、牛等都能过河,人类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动物用四肢划水,用尾巴调节方向而过河,于是人类也试着用四肢划水过河,当然这个过程,也许丢掉多条生命,久而久之,人类学会了游河。某一天,当人类游河时,发现一颗树木漂浮在水中,于是人类试着抱住大树,发现抱树而游,省力多了,同时又发现片片树叶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可能还发现小虫在树叶上面爬行,随树叶漂流。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家乡人习惯叫“胖的”,何不用几颗树木拼凑在一起,人坐在上面,象树叶上的小虫一样漂浮,这有可能是人类最初发明的木筏,当然后来有了“竹筏”等。当砍树拼筏时,人类发现有特大的树干,总有人想到用石斧和火,将一面削平挖空,人坐在上面,跟随大树一起漂流,开始时,可能随顺风飘到对岸,遇到逆风怎么办?总有人试着用手划水,用树枝划水,用细长的木头撑,久而久之,人类又发明了浆、篙等撑船工具。这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条船——“独木舟”。经过岁月的流逝,到了商代有了舱木板船,汉代有锚、舵,宋代用罗盘针和隔水舱……,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为今天的船舶。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的鱼米之乡。有水才有船 ,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有十几条带棚的大木船,是主要的劳动工具之一,长约7米,宽约2.5米左右,用篙撑,用于运送稻把、麦把,罱泥罱渣,装运农具如水车、耕牛等,如罱渣时遇雨,还可以躲在船棚里避雨。另外还有小划船,双桨,也可以用篙撑,行驶方便,便于养鸭、养鹅、拿菱等,还有鸦船(鸦拿鱼),小渔船取水摸虾用,帮船送客等大小不等的木船,特别是泰东河青蒲段的两个渡口、渡船一年365天,往返于此岸、彼岸。木头船是要进行保养的,一到三伏天,将船在水中翻过来,用小铲子、刷子,将船底、船帮上嵌在缝隙里的青苔等杂物铲刷干净,然后拖上岸,船底朝上,櫊着晒干,有部分腐烂的,用新木头换上钉牢。木匠将桐油、石灰、麻丝三合一按比例拌合起来,拌匀后用斧头反复捶打,使之更有粘性,有拉力,家乡人叫“油麻巴”,各地叫法不同,然后进行补缝隙。木匠用凿子将一小块一小块的油麻巴,嵌进缝隙,然后用桐油将整个船体油一遍,先阴干后曝晒,如此反复油三遍,晒干后方可下水使用。记得儿时,生产队造大木船(木头都是国家计划供应),家乡人叫“钉船”,五六个、七八个木匠一起用斧头钉钉,并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钉、钉钉凿、钉、钉钉凿、钉凿钉凿、钉、钉钉凿……象奏响的交响曲,非常耐听,至今还“余音绕梁”,用木匠的行话叫“排斧”。其实用这样的方法,一是将铁钉慢慢地钉下去,如果一下头直接钉下去,可能会使木头开裂,二是防止钉钉斜,先轻轻钉,还有个矫正过程,或拔出来重钉,如果一下头钉斜了,就难拔出来费时费劲。 到了70年代,由于木头的成本高,易腐烂、保养费用高,家乡逐渐用水泥船代替了木头船,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成网,田间机耕道成行,水泥船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小划船,为鱼塘等养殖大户所用,还有少数半大的老人,划着小划船,在河里悠哉悠哉,在放鸭、吆鹅……。 船的历史绵远流长,积淀出千年的“船”文化,它远远跳出了农耕文化的范畴,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河姆渡的先民们就将“双鸟升日”文化信仰,融入造船之中,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文字造形上看,舟可以称船,但船不可以称舟,因为船比舟大,舟只是船的一半,船比舟多几口,《淮南子》载:“见窾木浮而知为舟”,人类开始称舟,后来渐渐造大了称船。如流传千年的唐太宗纳谏:“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船首先作为交通工具,如江轮、海轮,供人越江渡海,而后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如集装箱船等,供人载货运物,后来出现了战船型船舶,适应人类战争的需要,如三国时期的火烧赤壁,现代的军舰、航母等,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船舶又被人类发掘出多种多样的娱乐用途,从古时的画舫船、乌篷船,到航行于江海的大型游轮……船舶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从古代的郑和下西洋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再到现在的环球集装箱船,也见证了这个星球上各个文明的融合。 船作为艺术工艺品,常见于企业家的大厅里,帆船乘风破浪,更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一帆风顺。象人们常说的:船到码头车到站、脚踩两只船、一帆风顺、一叶扁舟、兰舟催发……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中,难怪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家赋予船的千古绝唱,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伟人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走进家乡,隆隆的收割机震荡田野,脑海里即刻浮现出当年木船装稻麦的场景。看到一只小划船,坐上去划上几浆,便当成了游览工具了。儿时的木船时时萦绕在心头,这是一股浓浓的乡愁。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心静●心宽●心善:方寸之心筑就人间安生(散文) | 下一篇:记忆中的罱河泥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1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