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心静●心宽●心善:方寸之心筑就人间安生(散文)
管理
作者:兴旺 发表时间:2025-08-17 00:52:3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人世繁华,总会有诱惑不断地裹挟你的言行,常常还能让你不能自持;因此人之心胸常常就如风中飘蓬,易为外物所扰。如果你不能学会自律,不懂得反躬自省,其结果必然会被欲望所俘获,你就必然会守不住那一份初心而怨叹终生。其实古人早已参透生命的玄机,将 “心静”“心宽”“心善” 视作常人能安身立命的根基,这些智慧至今仍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首先,心静是古人心目中修身的起点。《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亦言:“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份静,不是枯坐空守的沉寂,而是如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的澄明。当外界的纷扰如潮水般涌来,唯有让内心归于平静,才能拨开迷雾,在物欲横流中守住本心,在纷繁世事中洞察真理。心宽,藏着古人处世的格局。《论语》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道尽了心胸宽窄与心胸宽广的天壤之别。林则徐曾题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对心宽最好的注解。古人深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心宽者如苏轼,虽屡遭贬谪仍能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逆境中活出豁达气象。这份宽广,是对他人的体谅,更是对自我的救赎,让生命在包容中愈发厚重。心善,是古人坚守的立身之本。《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善比作滋养万物的流水,无声却有千钧之力。孔子倡导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份善意跨越千年,在举手投足间温暖人心。心善者如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以赤子之心映照世间,让善意如星火燎原,照亮前路。人生只有在不断前行中学会释然,学会豁达,才能不断地成熟,那才是人本之善。推荐阅读! |
|||
|
心静●心宽●心善:方寸之心筑就人间安生(散文)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的喟叹,穿越千年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扉。我们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追逐安稳,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寻觅宁静,却常常忽略:真正的安生日子,从不是外界赠予的礼物,而是内心修炼出的底气。心静是底色,让我们在浮躁中锚定自我;心宽是格局,让我们在风雨中从容前行;心善是温度,让我们在冷漠中传递光亮。这三颗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终能在纷扰人间,为我们筑起一方安稳天地。 心静:在喧嚣里守住一寸澄明 这个时代的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清晨被手机闹钟惊醒,睁眼便被工作群的未读消息淹没;通勤路上挤在地铁里,耳边是耳机里的播报与邻座的交谈;办公室里键盘声此起彼伏,直到深夜还在回复客户的需求——我们像被上了发条的陀螺,连停下来喘口气的时间都觉得奢侈。外界的诱惑更是如潮水般涌来:朋友圈里别人的光鲜生活、直播间里不断推送的“必买清单”、社交媒体上五花八门的“成功学”,都在悄悄搅动我们的心湖,让原本平静的思绪变得浑浊。 可越是这样,我们越需要学会让心静下来。心静从不是要逃离尘世,躲进深山老林与世隔绝,而是在热闹中守住内心的一寸澄明。就像古人泡茶,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端坐案前,看着热水注入茶杯,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茶香,心便会不自觉地沉静下来。这便是心静的魔力:它能让我们在纷繁中听见自己的心跳,在嘈杂中分辨出内心的声音。 想起元代画家黄公望,八十岁高龄仍能静下心来创作《富春山居图》。彼时他已历经人生坎坷,看破官场沉浮,却在垂暮之年,带着纸笔走进富春山。他不急于落笔,而是每日拄着拐杖沿江而行,看晨雾漫过山峦,听江水拍打岸石,观渔民撒网归舟,将眼前的景致与心中的感悟一点点沉淀。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他用了整整七年时间,才完成这幅传世名作。画中的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都透着岁月的沉静与从容;那连绵的群山、浩荡的江水,不仅是富春山的模样,更是他那颗宁静之心的写照。正是这份心静,让他在晚年依然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也让他在动荡的时代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安稳。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能为自己寻得这样的静心时刻。不必刻意追求长时间的独处,哪怕只是清晨醒来后,先不碰手机,静静躺在床上听一会儿窗外的鸟鸣;或是午间休息时,关掉电脑,泡一杯茶坐在窗边,看阳光落在书页上的斑驳光影;又或是夜晚睡前,放下工作,点燃一盏小灯,写几行日记记录当天的心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在心里种下的小种子,日积月累,便能长出一片宁静的绿荫。当我们的心静下来,就会发现:原来生活的美好,从不在于追逐多少外在的东西,而在于能否在喧嚣中,守住那份属于自己的澄明。 心宽:在风雨中撑开一片天地 生活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工作上明明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朋友相处时,一句无心的话可能引发误会;甚至走在路上,都可能被突如其来的雨水打湿衣衫。这些小事像一根根刺,扎在心里,让人忍不住烦躁、委屈,甚至生出怨气。可若是一直被这些负面情绪困住,我们的生活就会被阴霾笼罩,连原本的阳光都会变得黯淡。 这时,心宽便成了驱散阴霾的那束光。心宽不是懦弱,不是面对委屈时的忍气吞声;也不是麻木,不是对生活的苦难视而不见。它是一种智慧,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是一种勇气,是在遭遇挫折时,能够笑着对自己说“没关系,从头再来”。就像大海,正因为能容纳百川,无论是清澈的溪流还是浑浊的河水,都能坦然接纳,才成就了它的辽阔与深邃;就像高山,正因为不畏惧风雨,无论是狂风呼啸还是暴雨倾盆,都能坚定矗立,才铸就了它的雄伟与挺拔。 苏轼的一生,便是对心宽最好的诠释。他年少成名,本以为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却屡遭贬谪,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再到蛮荒的儋州。每一次贬谪,都是对他人生的重大打击:在黄州时,他连温饱都成问题,只能在东坡之上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在惠州时,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似豁达,背后却是对现实的无奈;在儋州时,他更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处境艰难。可即便如此,他从未被苦难击垮。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看着“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致,写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却又紧接着生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旷达;在惠州,他发现当地百姓饮水困难,便带头捐资修井,解决了民生问题;在儋州,他办学堂、兴教化,让当地的文化得以传播。他的诗词里,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便是心宽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风雨中撑开一片天地,在困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培养这样的心宽。与同事产生矛盾时,不妨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许就能理解彼此的不易;工作遇到挫折时,不要总想着“我怎么这么倒霉”,而是思考“从这件事里我能学到什么”;甚至被别人误解时,也不必急于辩解,时间会证明一切。心宽一寸,路就宽一丈。当我们学会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就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烦恼的事,其实都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那些曾经让我们委屈的人,也不过是帮助我们成长的过客。心宽了,生活的天地自然就开阔了。 心善:在冷漠中传递一份温暖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好像变得越来越冷漠。在公交车上,大家都低着头看手机,很少有人主动为老人让座;在马路上,看到有人摔倒,第一反应是犹豫要不要上前帮忙;在网络上,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仿佛隔着屏幕就能肆意伤害他人。我们总在抱怨世界的冰冷,却忘了:温暖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我们用善良去传递,用行动去创造。 心善,就是那束能融化冷漠的光。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不是要我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是看到陌生人拎着沉重的行李时,主动上前搭把手;是看到外卖小哥冒雨送餐时,轻声说一句“谢谢,辛苦了”;是看到流浪的小动物时,给它递上一点食物。这些小小的善举,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虽然微弱,却能温暖人心;就像沙漠里的一泓清泉,虽然细小,却能给人希望。 想起多年前认识的一位老奶奶,她住在老城区的小巷里,每天清晨都会在巷口摆一个小摊,卖自己做的豆浆和油条。她的豆浆磨得细腻,油条炸得金黄,价格却比别处便宜不少。有一次,我问她:“奶奶,您这样卖,能赚到钱吗?”她笑着说:“赚不赚多无所谓,就是想让上班的年轻人能吃口热乎的早餐。”后来我才知道,附近有几个家境困难的学生,老奶奶经常免费给他们送早餐;遇到下雨天,她还会把自己的伞借给没带伞的路人,从不要求归还。有人说她傻,可她却总是说:“人活着,不就是要互相帮衬吗?”正是这份朴素的善良,让那条冰冷的小巷充满了温暖,也让周围的人都愿意亲近她。 还有一位叫张桂梅的老师,她在云南的大山里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能有学上,她四处奔走筹款,常常累得病倒;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她住在学校里,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陪学生晨读,直到深夜学生都睡了,她才回到自己的小屋。十几年来,她帮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的手上布满了膏药,那是常年劳累留下的痕迹;她的声音沙哑,那是为学生操劳过度的证明。可她从不抱怨,只是说:“我想让这些女孩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份善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心善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相互的温暖。当我们对别人善良时,也会收获别人的善意:你为老人让了座,老人会笑着对你说谢谢;你帮邻居收了快递,邻居会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你在网络上鼓励了陌生人,陌生人也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份善意像接力棒一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温暖起来。就像那句老话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用善良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用温柔回馈我们。 三心合一,方得安生 心静、心宽、心善,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心静是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才能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心宽;心宽是支撑,只有胸怀宽广,才能在接纳生活不完美的同时,依然保持善良的本心;心善是归宿,只有心怀善意,才能让内心的宁静与宽广,转化为真正的幸福与安稳。这三颗心,就像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我们的安生日子。 当我们拥有了心静,就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当我们拥有了心宽,就能在遇到挫折时不卑不亢,在与人相处时包容理解,让生活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当我们拥有了心善,就能在冷漠的社会里传递温暖,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安生日子。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环境,无法控制别人的态度,但我们可以修炼自己的内心。每天给自己一点静心的时间,让思绪沉淀;遇到不如意时,试着放宽心态,接纳不完美;在生活中多做一些善举,传递温暖。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心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心宽了,路就好走了;心善了,生活就温暖了。 愿我们都能以心静为舟,在浮躁的时代里稳住航向;以心宽为帆,在人生的风雨中乘风破浪;以心善为桨,在冷漠的世间传递温暖。如此,方能在这人间烟火里,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安生,过上那令人向往的安稳日子。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年味 | 下一篇:浅谈船文化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2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2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9次
佛山行阅28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