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记忆中的打谷场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9-02 11:48:3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作者笔下的“打谷场”,是水稻种植区域的俗称;对于不种水稻地区因为无谷物可打,一般称之为“禾场”。例如:在文学作品里描述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得像个禾场。会场上人声鼎沸,犹如一片繁忙的禾场。在一些土地宽阔区域,农民们在某一片庄稼地的中心区选择一块土地,平整压实,建一个小屋子,干活累了可以歇歇脚;收割后的庄稼直接堆到禾场上以便于脱粒,翻晒干了入库。在那些人口稠密区域,“禾场”一般会选择在村庄里的空旷地做“禾场”,就图一个近在家门口,方便管理与劳作。在新中国早期的集体主义农村,“禾场”除了具有粮食堆放与方便脱粒的功能,同时还兼有会场的功能;就如那首《不忘阶级苦 》歌词里描述的那样,“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开大会,诉苦把冤伸......。”生产队里开大会,白天需要劳动生产,晚上召开社员大会,讲国內国际形势,其内容可能比学校的学生们了解的还要多;那是共和国早期特殊生存环境下教育民众的必须。当初的中国,外部受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封锁,国内的经济环境也不容乐观;组织学习政治与时局,用革命思想武装群众,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面对jjs反攻大陆的叫嚣,组织民众唱《不忘阶级苦》,唱《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跟党闹革命》的红色歌曲,对于刚结束解放战争,接下来又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来说,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让民众都带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热情,是大气候所迫;况且民气只可鼓而不可泄;因此“禾场”就是农村集会的最佳场所。农民们或坐在草地上,或依着脱粒后的草堆,演绎出那个时代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的世纪新风貌。“打谷场”,一个较特殊的农村集会场所;就如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一样,那是现代人从没有经历过的特有环境。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调整,农民们的集体化被新政策推回到了农耕社会里个体单干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队里的“打谷场”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如今即使还有一家一户的“打谷场”,那也只是农村人在家门口辟一块空地用一用,许多农民将粮食晒到了公路上,那就是现代农村的又一种新风貌。让我们跟随者作者笔触走进农村,去感受城镇化将农舍变成居民小区的奢侈。推荐阅读! |
|||
|
打谷场:打谷碾压谷粒的地方,简言之,就是脱粒的地方。脱粒,就是将谷粒从谷穗上剥离下来。脱谷,就是使谷粒外壳破碎,从而与米粒分离。 我国的水稻种植,据考证也有近1万年的历史,那么古人是如何进行脱粒的呢?远古时代,由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产量不高,也可能是用手搓搓而已,使稻谷脱落,晒干后再脱谷方可食用。当然这远远填不饱肚皮,还得要采集野花、野果、追踪动物等来维持生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获取的谷物多了,光用手搓搓,总不是办法,况且手也吃不消,也有可能当时用手搓的人,手掌都是“红肉现现的”。其中不乏有人想到,将谷穗把子往石头、粗壮树根、木板等硬的物体上掼,果然谷粒能掉下来,在以后的岁月中,人类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用竹或细木头钉成的或绑成“床”状,家乡人习惯叫“稻床”,用来掼稻麦把子。在以后的岁月中,老祖宗又发明了连枷,家乡人习惯叫“连楷”,由一个细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组成,竹木条链接的关节可360度转动,连续拍打谷穗,使谷粒与谷穗分离,达到脱粒效果……用这样的方法脱粒,可能延续了上千年,直至机械化脱粒机的出现。 家乡青蒲,地处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粮食生产主要是水稻、小麦,稻麦收割下来,必须要脱粒。听奶奶说,解放前都是一家一户的种植,要脱粒,只能在自家的田头,平整一小块地方进行脱粒,解放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大面积的稻麦要脱粒,打谷场就应运而生了。 五六十年代,还处于农耕时期,还沿袭上老祖宗的脱粒方法,生产大队按各个生产队的田亩多少,统一安排打谷场地,并且都连成一片,故家乡人习惯叫“联合场”,并且门面都是一条河,方便用木船水运稻麦把,且场与场之间,挖一条深水沟便于爽水,因为打谷场要干,不能汪水。 夏秋收割之前,开始做场,用锄头将杂草薅干净,用铁锹铲平,然后铺上一层薄薄的穰草(乱稻草),用水均匀地洒一洒,套上耕牛,拉上碌碡,这种碌碡是石头凿的,圆的,一头大,一头略小,便于牛拉碌碡顺势转圈,由外向里,形成一个个同心圆。人拉的碌碡,比牛拉的要轻,且两头一样大,因为人拉碌碡不要转圈,只需要来回拉滚。这个过程叫“碾场”,也叫“压场”,碾好后,划去穰草,如有草嵌在地上,就拿掉。因为牛身重,难免有牛脚印,再人工拉碌碡来回滚几遍,以人站上去没有脚印为准,晒干后即可使用。如果一直是晴天,就不必天天要碾场,如果雨过天晴,以同样的方法碾场。 脱粒,在打谷场上支好稻床,人工一小把一小把的将稻麦把子往稻床上掼,家乡人叫“拭把子”,有的往碌碡上掼,有的将稻麦把子均匀地摊在场上,用牛拉碌碡进行碾压,所以家乡人把打谷场也叫“碾谷场”。阳光下,青灰色的碌碡在不停地滚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听起来怪刺耳的,但农民伯伯们听起来“顺耳”,牛还不时地挨上几鞭子,但牛好像不在乎,还在继续拉它的碌碡。有时耕牛紧张,就人拉碌碡碾谷,儿时,我们放忙假,也好奇地去拉碌碡,但拉不了几下,就已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从中我才真正体会到教科书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赶晴天,多管齐下,将稻麦把一路一路地摊好,十几个妇女,一字儿排开,用连枷拍打稻麦穗,并发出有节奏的拍打声,为了扯扯淡,让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妇女们还哼着小调,与拍打声交织在一起,象奏响的交响曲,苦中找乐也。家乡当时多半是茅草、泥巴墙,群众需要齐麦秆、稻秆盖屋面,于是生产队专门安排用“稻机”脱谷,就是一个圆柱体的大圆桶状,空心的,表面间隔钉上木头条,在木头条上钉上一排“U”形铁钉,横卧着凳在支架上,然后人力象踏水车一样,齿轮带动木桶转动,稻麦穗在“U”钉的碰撞下,掉下粒来,这样能得到整齐的稻麦秆。 脱下来的稻谷,放在打谷场上晒,用翻耙反复翻晒,要得几个太阳,晒干后堆成圆锥体,再用飘掀迎风扬稻谷,扬去稻谷里的瘪稻,穗须及“褐琐儿”等,风越大,扬得越干净,家乡人叫“扬场”。农民们用飘掀将稻谷抛洒空中,力气越大,抛得越高,当稻谷下落时,象“仙女散花”,落地时发出沙沙的声响,金灿灿的稻谷就呈现在眼前,看上去非常养眼,这是劳动人民汗水的硕果,农民们把颗粒饱满的稻谷归仓,准备“交公粮”备用。谷秆晒干后分给社员(公社化时期对农民的称呼)炊火。生产队排工安排到打谷场干活,习惯叫“跑场”,因为打谷场不是单一的做哪一项活儿,是杂活,可脱粒,可晒谷,可捆草,总之,家乡人的习惯语叫“丢掉翻耙拿扫竹”,意为要眼头见识好,哪个活儿缺人手就到哪儿去。打谷场,有一个“看棚”,里面放一张床,四周用竹柱子撑着,上面用茅草盖着,看棚人白天烧开水,用大麦炒焦冲开水,清凉可口,放到现在也是一道好“茶”,因为天太热了。夜里宿在棚里,名曰“看场”,防止有人偷稻麦,因为放工时,谷堆成圆锥体,生产队会计用石灰印上印,第二天放谷时,石灰印完好,表示没有人动过,因为谷堆大了,偷走几箩筐,谷堆还自然形成圆锥体,不易察觉,所以用石灰印。 农民们惜土为金,夏忙后,打谷场种上黄豆等,到秋忙前成熟。秋忙结束后,种上油菜越冬,来年又正好在夏忙前收割菜籽,农谚说得好“立夏三天剐菜籽,逢满才割麦”。 到了70年代中期后,全部用上了机械化脱粒,家乡人称“小老虎”,亦或“铁老虎”。 1983年,家乡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打谷场不复存在了,又恢复到一家一户的打谷场,开始时,生产小组(原生产队)还利用“小老虎”来脱粒,为了抢晴天,争时间,吵吵闹闹,不到二年时间,“小老虎”也下架了,变成一堆废铁。人们又在田头上人工脱粒,到公路边上晒谷,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于是派出所动用干警,用水枪冲刷谷物,引发多起警群矛盾……,直至2005年后,号召“土地流转”,鼓励大户种植,加之机械化的步伐,如收割机、烘干机等,才缓解了没有打谷场的难事。当然现在还有少数的中老年人种田,最多的也就亩把两亩田,也是收割机收割,家前屋后空地晒晒。 每当我走进家乡,昔日的打谷场,变成了居民小区,楼房鳞次栉比,竹桃摇曳,那打连枷、掼麦把、扬稻……的打谷场,似乎还浮现在我的眼前,也时常在我梦中摇曳,那是一段难以忘却的乡愁。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溱东灰咸蛋 | 下一篇:家乡的嫁妆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