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文化里的日常(9177字)
管理
作者:平时 发表时间:2025-09-05 19:19:36
评论:2条
关注
编者按: |
|||
|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自有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之厚重与岁月沧桑里的芳华深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起着鉴古酌今之文化传承的作用。被世人称之为中国字的汉文字,在其几千年的流光里,既经受住了社会变迁与朝代更迭的考验,也经受住了从甲骨文到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不断地揉搓与演化,同时还顶住了如虎狼般扑来的外来文化侵蚀,始终固守着方块字体写得整齐美观,印出来字形清晰完整的原则,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由繁到简的笔画与结构演变中,始终保留着字源历史该有的本真。 汉字成形,萌芽于黄帝时期,从传说中造字者仓颉负责文簿工作的记载来看,仓颉之前已有了官样文字符号,更何况仅凭仓颉一人之力,绝不可能造出如此庞大的汉文字系统,足可见仓颉造字只是传说。后世之所以尊他为“造字圣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荀卿:“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他这样一写,就像世俗断案,让苦于字源无解的后世人们将文字的出现赖到了仓颉头上;再加上《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加以引申,还因为仓颉当初的职务为书记官,就坐实了其人有作案动机。其实汉代以前还没有汉字一说,当初因为汉朝的强大而声名远播,让中国字成为“汉字”,华夏民族被称为“汉族”;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鸿烈》,也就是《淮南子》与东汉人王充的《论衡》等文牍中,首次将仓颉造字的传说发展成为仓颉四目,并且开始神化;因如此复杂的文字体系,古代人认为绝非人力所为,所以不杜撰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不足以显示其神圣;那就是仓颉造字的由来,从历史典籍上看,仓颉的作用,也只属于统计与整理过中国字而已。 现代人看商朝甲骨文,除了专业人员,普通人那就如同看天书,能勉强看出字形的只有后来青铜器上的金文;自秦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后,让当时擅长书法的丞相李斯去专门负责统一文字,从而创造出了小篆体。后来朝廷为了书写更方便,遂将小篆改成隶书,其字形到笔画与汉字简化以前的繁体字就没多大差别了。 见微知著,有目光敏锐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见端以知末,就发现汉字除了字形固有的形态美,意境美等这些文字自身带有的文化深邃,还有汉文字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传承,那就是中华文化自有的凝聚力的体现。一个传承几千年未曾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其文化底蕴就来源于老祖宗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牍与锦帛文䅁,包括那些精妙的毛笔书法艺术,绘画与篆刻艺术;无论大篆、小篆,抑或是隶书楷书与行书草书诸体,无不散发出让人着迷的艺术魅力。一个字形的笔顺,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其笔画等构成部件都带有规范性的结构美。假设今天中国社会里只存在字母拼写这一个书写功能,那带来的尴尬肯定与岛国日本,南朝鲜和越南等国的后世学者们一样,打开历史档案馆,搬出一摞摞汉字典籍就傻眼了。这些曾被汉字文化影响了许多个世纪的国家,当初为了文化上与中国脱钩,开始自创文字;而日本人的文字走的却是一条拿来主义的改良汉字之路;人们今天看到的日文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简单的符号,然后拼出将方块字夹杂在中间的句子;其拆解改革出来的日本文字中,每一百个字符中都夹有几十个汉字,不同的只是日本人改变了部分读音。这三国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完全抛弃汉字的南朝鲜,还一直想将历史上的汉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因为他们的历史档䅁全都是汉字,就认为中国文化里的传统他们也有份,就经常在国际上与中国争抢汉文化遗产。 应该庆幸中华民族的后人们守住了那条文化底线,同时也感叹是汉字深入文化骨髓的凝聚力,经受住了太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从蒙古人统治中原的元朝,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他们不是没有动过消灭汉文化的念头;只是这些统治者自己的人口基数不够,短时间内又找不到替代文字的方法。就蒙文与满文那简单的拼写文字,统治他们本民族都够呛,根本驾驭不了深邃的中华文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汉文化所同化,从文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只能被汉化。汉字文化能有今天,是依赖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延续,让中国字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字文化,并让中国字成了现代权威性国际机构“联合国”里法定文本文字之一。那是现代世界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承认,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认同的见证。 文字虽然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其自身的作用既包括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是人群之间情感表达与知识交流的纽带,记录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进步与创造成果的原始资料,体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魅力与自信。 一个民族国家拥有自己文字文化,就体现在文化自信而不被外民族揶揄。远了的不说,就看看今天称霸世界的美利坚,在世界上装大哥大,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只有将曾经的宗主国的语言文字,拿过来变成可怜兮兮的美式英语,用以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相区分。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就如空中楼阁,虽然强大到飘飘然,却总是感受到自己就缺少了有底气的根基;其民众文化就缺少了能认祖归宗的宽厚与包容。不知道去哪里拜祖宗,更何谈上溯或下延十八代。还因为移民国家的原因,一些人估计连上三代都不一定清楚。就如那一句调侃,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实例,很容易滋生外向型的掠夺文化就不奇怪了。 如此类推,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称为高祖王母。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称为从祖祖母。父之晜弟,先生称为世父,后生称为叔父。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称为族父。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当然,以上只是举例,对于源远流长的汉文字,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创造与改进之传承,其使用却依然还是强调规范,否则就有悖于其博大精深之字源与语境之深邃。文字文化在进步,其使用过程也有了某些明显的变化,带之而来的是口语表述上的改变与异化;比如现代时髦语“打酱油”指的是不相干;比如网络恶意口语“卧槽”,其实是一个爆粗口的恶性粗俗语,就来自于北方语言中骂人的(我操);在现在网络文字中,人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比如指一个人(装AC),因为中间缺一个“B”,一些人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总之,文字就来源于生活,并不为谁创造;语言的作用,依文字文化来诠释生活的多样性;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一般都与房子车子票子息息相关;从读书到就业,再到娶妻生子,或女性嫁为人妇,这中间的纪实文字肯定比古人留下来的要多,用文字语言真实记载当代人的生活,那就是尊重时代,因为这些记载千百年以后也有后世人会尊重历史去追根溯源,如果当代人既不尊重历史延续,也不在乎后世人的感受,那就不配炎黄子孙的美誉。其实很多人并不关心日常生活的来龙去脉,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市场上的鲜鱼小菜究竟从哪里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中的细节的不上心,就源自今天的社会国泰民安,认为享受现实生活里富足与惬意是理所当然。杞人忧天故事,只存在于动荡年代,因为天塌下来了还有长子顶着呢! 一个早期的农耕社会,民生就是不论是贫贱富贵都有饭吃;饭从哪里来,就来自于种田;农耕时代的播种,耕耘与收获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然后将粮食脱粒归仓;最后将粮食加工成可供食用的各种食品;这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古文字里都有较全面的记载。比如上述提到的播种耕耘与收获,以及粮食能够丰收的必需物品,如耕牛农具中的犁耙耖磙,或者古代人将粮食收获以后,如何将粮食加工成能食用的大米与白面,那就需要加工的工具与场地,场地是什么一些人未必知道;农作物收获以后需要脱粒与分清籽实饱满与干瘪不能食用的部分,这中间还需要借风扬尘,然后晾晒装仓;农民这过程也需要操作工具,比如:掀棚与搭抱,“搭抱”能将“禾场”上的粮食集中;“掀棚”能将粮食铲成堆。收获到“禾场”上的粮食无论是机械化脱粒,还是人工脱粒,其翻晒与清理过程都需要使用木齿钉耙与羊叉分开粮食与禾梗残渣,以利归仓。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代意义,就是形容脱离实际,鄙视工农,妄自尊大等意涵。现代餐桌上所有的食物,在将粮食变成能食用的食品前,走的是一条机械化的加工流程;而古代人如果想将粮食变成饭碗里的食物可没怎么轻松。比如大米的加工过程,两柳条笆斗就能量稻谷正好一箩筐,篾匠在制作笆斗时就精细对算好其大小,保证两笆斗一箩筐50斤,两箩筐重量正好100斤,避免了用秤称重量的麻烦;就如“斗”与“升”,古代标准的一升大米,约合现代十两制的三斤三两三钱。 笔者曾在老家见到过清乾隆年间的木升子与木斗,这两种旧社会用来买卖粮食的衡器,皆为上大下小的正方形;木斗的上口有一个横在中间可以将斗提起来的柄;材质为阴沉木,装满一升大米用尺子刮平,就是现代“十两制”的三斤三两三钱。装满了三升,正好一斗。笔者在老家见过三斤三两三钱大米的升,还见过一升大米只有2.5市斤“小升”。那天正好碰到本家一位长辈来借两升米,高堂拿出来一里一外套在一起两个木升,取旧外层的大升装了两升米给来人;见我不解,高堂就说这是民间遗风;明末清初,民生艰难,而那些和尚道士们的生活更加无着;寺庙道观原本就是不劳而获的闲散之地,里面的那些人全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徒,何来的生存资源;唯一的方式就是沿门索取,靠讨要钱财度日,或巧立名目如送财神,或为逝者超度升天等等手段。老百姓其实就是心地善良,明知道他们所说的那些都虚无缥缈,却也心甘情愿拿一些东西出来,即使家里揭不开锅;还因为那些人拿不到东西,绝对不会离开,虽然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首先就是从大户人家开始,让管家去做一种与官政登在册的一个样子“升”,每升少半斤,就是每升2.5市斤。大户人家每次给一升米,升斗小民人家,可能就只会给一碗米;在人类历史深处,文化的局限性让所有人都不知道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于是宗教信仰者们就编故事,说他们就是上天派来超度你们脱离凡尘的使者;民间原本就是一些为了生存而生存者,这些宗教人士就钻了社会的空子,弄出来一些忽悠人的象征物与图腾,其目的就是通过装神弄鬼来达到不劳而获;即使家里揭不开锅。所谓遁入空门,其实就是一些人为了趋利避害,将那些场所变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生活创造了文字,文字记载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生活才是文字成型的内生动力。人类出现以后最终能生存下去,最直接因素就是人类自己有能力解决温饱问题。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有充足的食物与水。食物靠劳动所得,饮用水虽然依赖自然提供,但也需要人为地采集,那也是劳动的一部分;比如去河流湖泊里采集自然水,以及人工打井取水,也包括现代社会里的人工自来水,其先决条件必须勤奋。古老取水用陶罐,后人取水用水桶,直到今天打开水龙头就有水自来。勤奋与勤劳,是人类能成为高能生物的催化剂;有了粮食与食物,如果没有也拿不走,南方人就用藤条编撮箕,北方人却用藤条编畚箕。如果人口集居,别人家大业大,单靠撮箕之的家什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人们就用竹篾编织出来大盛筐,小簸箕、女人的柳簸装鞋底;麦子磨粉用箩筛,筛出面粉蒸馒头;玉米掰下挂房檐,稻谷破壳成大米,其加工工具如“利子”;“利子”的形状如石磨,竹木成形带有木质磨齿,其上填有黄泥增加重量。“利子”这个词的起源为禾+勿,商鞅改字体时,将勿变成“刀”部,成为加工稻谷为米的工具为“利子”的名称大约属于方言;其禾+刀则寓意深长,那就如用刀将米从稻谷中剥出来。将稻谷中剥成米,还需要用“风樯”吹净稻壳,然后用整米筛、半米筛进行筛选;最后漏下碎米再倒进细米筛,细米筛下为米糠,富人拿来养肉猪,穷人留下度灾荒,那就是人间生活。中国南方水稻产区以大米为主食,因此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过程较复杂。老话说整米做饭,半米煮粥,细米加工成糕点等副食。也许现代人习惯了电饭煲做饭,肯定不容易品尝到用甑[zèng ]蒸饭的惬意;铁锅煮大米到七成熟,再用筲箕过滤,留下“米汤”煮稀饭;用木甑或瓦甑蒸出来的米饭,除了有淡淡的米香气,还能够增加食欲。 中国民族文化里的审美,来源于汉字文化里形与态的美学艺术概念;首先是美学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绝不艳俗的深层次的含蓄,有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有不作矫情如闺秀般的矜持,那就是文字文化审美的最高层次。 描述文字,就如旧时人们写信的结尾语,纸短言长,道不尽汉字文化之深邃。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人类社会的本质 | 下一篇:散文的前世今生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7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19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0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0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