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文化里的日常(9177字)
  • 管理
    作者:平时 发表时间:2025-09-05 19:19:36 评论:2
    关注
    编者按:

    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自有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之厚重与岁月沧桑里的芳华深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起着鉴古酌今之文化传承的作用。被世人称之为中国字的汉文字,在其几千年的流光里,既经受住了社会变迁与朝代更迭的考验,也经受住了从甲骨文到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不断地揉搓与演化,同时还顶住了如虎狼般扑来的外来文化侵蚀,始终固守着方块字体写得整齐美观,印出来字形清晰完整的原则,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由繁到简的笔画与结构演变中,始终保留着字源历史该有的本真。

    汉字成形,萌芽于黄帝时期,从传说中造字者仓颉负责文簿工作的记载来看,仓颉之前已有了官样文字符号,更何况仅凭仓颉一人之力,绝不可能造出如此庞大的汉文字系统,足可见仓颉造字只是传说。后世之所以尊他为“造字圣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荀卿:“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他这样一写,就像世俗断案,让苦于字源无解的后世人们将文字的出现赖到了仓颉头上;再加上《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加以引申,还因为仓颉当初的职务为书记官,就坐实了其人有作案动机。其实汉代以前还没有汉字一说,当初因为汉朝的强大而声名远播,让中国字成为“汉字”,华夏民族被称为“汉族”;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鸿烈》,也就是《淮南子》与东汉人王充的《论衡》等文牍中,首次将仓颉造字的传说发展成为仓颉四目,并且开始神化;因如此复杂的文字体系,古代人认为绝非人力所为,所以不杜撰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不足以显示其神圣;那就是仓颉造字的由来,从历史典籍上看,仓颉的作用,也只属于统计与整理过中国字而已。

    现代人看商朝甲骨文,除了专业人员,普通人那就如同看天书,能勉强看出字形的只有后来青铜器上的金文;自秦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后,让当时擅长书法的丞相李斯去专门负责统一文字,从而创造出了小篆体。后来朝廷为了书写更方便,遂将小篆改成隶书,其字形到笔画与汉字简化以前的繁体字就没多大差别了。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字都有其固定的字形要求与生成语境;使用者在组成词汇与句子时,必须根据其生成语境的使用范围,才能衍生出相对应的意境;如果在使用中偏离了其沿用习惯与句式结构的要求,就违背了其字形与字源的生成语境与使用规范;其语境的不可逆,就是汉语言文字在其使用中的精髓。在繁体字被固定为官方字形以后,不知道又熬过了多少个岁月春秋,这其中总有后世子孙们觉得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汉字,使用起来既费时间,书写又太费劲;如果学一学外国人用字母来拼写的文字,其词汇与句式,就只需要画几个七扭八歪的勾勾叉叉符号,就能简单地组成一个或多个单词,且比较容易后天造词;英语单词就是例子,英语单词就像藤上结瓜,并不需要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条条框框,或拘泥于固有的意境模式;有人调侃字母文字就像馒头师傅用“老面”来发酵的,抓一把放在一盆面糊里就能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也能蒸一大锅馒头出来。那些人接触多了外来文化,就动了将汉语字母化的打算;现代人依然还可以从字典中找到当初准备字母化的衍生物,如注音符号、拉丁字母的痕迹。

    见微知著,有目光敏锐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见端以知末,就发现汉字除了字形固有的形态美,意境美等这些文字自身带有的文化深邃,还有汉文字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传承,那就是中华文化自有的凝聚力的体现。一个传承几千年未曾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其文化底蕴就来源于老祖宗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牍与锦帛文䅁,包括那些精妙的毛笔书法艺术,绘画与篆刻艺术;无论大篆、小篆,抑或是隶书楷书与行书草书诸体,无不散发出让人着迷的艺术魅力。一个字形的笔顺,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其笔画等构成部件都带有规范性的结构美。假设今天中国社会里只存在字母拼写这一个书写功能,那带来的尴尬肯定与岛国日本,南朝鲜和越南等国的后世学者们一样,打开历史档案馆,搬出一摞摞汉字典籍就傻眼了。这些曾被汉字文化影响了许多个世纪的国家,当初为了文化上与中国脱钩,开始自创文字;而日本人的文字走的却是一条拿来主义的改良汉字之路;人们今天看到的日文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简单的符号,然后拼出将方块字夹杂在中间的句子;其拆解改革出来的日本文字中,每一百个字符中都夹有几十个汉字,不同的只是日本人改变了部分读音。这三国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完全抛弃汉字的南朝鲜,还一直想将历史上的汉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因为他们的历史档䅁全都是汉字,就认为中国文化里的传统他们也有份,就经常在国际上与中国争抢汉文化遗产。

    应该庆幸中华民族的后人们守住了那条文化底线,同时也感叹是汉字深入文化骨髓的凝聚力,经受住了太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从蒙古人统治中原的元朝,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他们不是没有动过消灭汉文化的念头;只是这些统治者自己的人口基数不够,短时间内又找不到替代文字的方法。就蒙文与满文那简单的拼写文字,统治他们本民族都够呛,根本驾驭不了深邃的中华文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汉文化所同化,从文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只能被汉化。汉字文化能有今天,是依赖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延续,让中国字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字文化,并让中国字成了现代权威性国际机构“联合国”里法定文本文字之一。那是现代世界对中华民族国际地位的承认,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认同的见证。 
    生活的实践与劳动创造,是文字产生的基础;中国文字的生存与发展,就源自普通人的生活;比如中国人生活中的日常用具的名称与功能的记载都离不开文字,例如厨具与餐具,家用的生活用具,劳动生产的工具,还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里的各种物品的记录与名称书写规范,就是汉字之所以能发展的基础;文字记载就能统一称谓,可以避免一口铁锅河南人叫锅而河北人叫釜的尴尬。还比如吃饭喝水必然与厨房相连,汉字里最早甲骨文里的“食”,形状类似于一个容器(如碗或鼎)中盛有食物,一个人佝偻着腰食用的样子,这反映出来古代人们将食物置于容器中食用的生活场景。中国人的饮食不像西方人以烘烤为主要烹饪手段,大范围的人群必然需要锅碗瓢盆、茶壶、油壶与酱油壶等厨具,以及待客之道中的杯盏觥[gōng]筹时必需的盘碟碗筷与汤勺等餐具。这些餐具在古代都有各自规范的名称、形状与使用过程等细节。只是现代人图方便,就简单地将餐桌上那些㸓汤的工具全都称之为勺子,酒具一律称之为酒杯或杯子。其实在古老的汉字里,勺子指的是汤瓢,摆在桌子上喝汤的叫条羹;普通酒杯叫酒盅,大一点叫酒盏,高脚杯叫酒樽。至于前面说的勺子,有一种小而扁平的餐具,民间称其为茶匙,那就是进食工具,并不具备喝汤功能。这就是文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如果不深入了解汉文字的语境与意境,人们有可能连一些东西的名字都会叫错。

    文字虽然只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其自身的作用既包括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是人群之间情感表达与知识交流的纽带,记录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进步与创造成果的原始资料,体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魅力与自信。
    在通讯工具并不普及的时代,一般人与人之间沟通,向家人报平安的最普遍方式就是写信;有情人之间的通信文绉绉的说法叫“鸿雁传书”。信的书写格式也各有讲究,开头或结尾也都有相对应格式;比如写给平辈或同级别的信,一般的开头语:见信如面;结尾语:纸短言长,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写给长辈的开头必须用“您好!”结尾可写:顺颂平安!写给有地位人的信,开头必须写尊敬的谁谁谁;结尾文雅一点的可写:托书叩问金安!晚辈顿首百拜!一般关系的结尾,或并不十分密切关系的信件开头都会写:“你好!随信带去问候!”结尾最普遍的收笔:此致敬礼!或者其他致问语句。规范一点的写信,写给亲戚朋友一般用专用的信笺与信封;写给工作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信可以用材料纸或抄写纸,但必须用专用信封,以示尊重。至于普通信件的信封,可以到邮局现购现写。当初的小学生语文课里,就有教学生写信的课文,学生写得好的信,还可以上校刊。

    一个民族国家拥有自己文字文化,就体现在文化自信而不被外民族揶揄。远了的不说,就看看今天称霸世界的美利坚,在世界上装大哥大,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只有将曾经的宗主国的语言文字,拿过来变成可怜兮兮的美式英语,用以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相区分。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就如空中楼阁,虽然强大到飘飘然,却总是感受到自己就缺少了有底气的根基;其民众文化就缺少了能认祖归宗的宽厚与包容。不知道去哪里拜祖宗,更何谈上溯或下延十八代。还因为移民国家的原因,一些人估计连上三代都不一定清楚。就如那一句调侃,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实例,很容易滋生外向型的掠夺文化就不奇怪了。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单一区域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其文字构成方式,就来源于生活,因此就有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以及转注与假借等六种字源形式。其表意的象形字如:日 、月 、鸟 、鱼 、山、田、井、火等,字的形体与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如末、本、刃等,其字义也与字形密切相关;三是会意,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四是形声,如洞、桐、铜、筒等,其字的表示语音的声旁相同或相近,使字义与形旁相关联。同时有一些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但能准确明了地表达意思。
    文字记载是文化传承的发动机,在中国文化里很多人认为立一个写着字的祖宗牌位是封建迷信;其实那就是一种前人做给后人看的行动记录;让后人看到自己的上辈人能虔诚地祭祀祖宗,其目的就是前传后教,使其变成传统。这种传统所产生的凝聚力,就是中华文化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祖宗十八代的延续。如前所述,现实世界里人们大约只会记得父亲,祖父与曾祖上三代;高祖以上如果没有族谱记载,后辈人必然连名讳都不会知道。那种象征性的祖宗牌位,就成了一种精神寄托,那就是前面说过的立祖宗牌位之由来。笔者曾在《文化里的中国》里写过祖宗十八代的文字,这里就只简单地描述一下祖宗十八代的构成,这种血缘关系分为上九代与下九代;上序依次为:父亲一世祖,祖父二世祖,曾祖三世祖,高祖四世祖,天祖五世祖,烈祖六世祖,太祖七世祖,远祖八世祖,鼻祖九世祖。下序依次为:儿子一世孙,孙子二世孙,曾孙三世孙,玄孙四世孙,来孙五世孙,晜孙[kūn]六世孙,仍孙七世孙,云孙八世孙,耳孙九世孙。按照二十年左右一代的伦常,也就是十八代乘以二十等于360,恰好是一个圆的三百六十度;就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往复与轮回的周而复始。
      轮回也并不是迷信,古代人虽然不知道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但知道土地孕育出生命,生命终结后归于土地之轮回。天生万物,主宰者是大自然,人类只是因为有了文化认知,从而具有了自知之明。汉刘向《说苑·杂言》:“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轮回其实是唯物的周而复始,种子遇水发芽,生长出来绿色植物,开花结果后枯萎,种子落入泥土中,枝叶腐烂成为肥料,再促进种子发芽生长,如此循环往复,就是轮回。人生莫不如此,只是过程不一样而已。
      中华文字文化里,记录着一般人不会这么关注的血缘与姻亲等代际关系,这些都涉及到亲属伦常与姻亲关系常识;比如丧葬文化里的殁父为考,殁母为妣,那也就是“妣考之神位”的由来。古代人的父之考,被称为王父;父之妣,被称为王母。王父之考,被称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则称为曾祖王母的传统。

    如此类推,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称为高祖王母。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称为从祖祖母。父之晜弟,先生称为世父,后生称为叔父。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称为族父。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男人的宗族称谓,兄之子、弟之子,互相称为从父晜弟。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高祖王父之姊妹称为高祖王姑。父之从父姊妹称为从祖姑。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以上是有血缘关系之传统称呼。
    姻亲关系中的古老称谓,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父之妾为庶母。祖,王父也。晜,兄也。──宗族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为从母姊妹。──母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女子之子,为外孙;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sì)妇。──妻党(“姒”,古代兄弟之妻年长者。古以兄妻为姒,弟妻为娣,弟妻称兄妻为姒,兄弟之妻亦互称为姒)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殁则曰先舅、先姑。古代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妹为女妹。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女子之夫为壻,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此称谓用于有妻妾的古代)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壻相谓为亚。妇之党为婚兄弟,壻之党为姻兄弟。嫔,妇也。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婚姻。(壻:即女婿 )
    以上为婚姻关系中姻亲之间的称谓,虽然为古代称谓,但一般人应该有所了解才行;虽然有一些称呼现代人作了一些改变;但有一些称谓依然还是在一些地区延续着古老的姻亲称呼。
    文字就来源于生活的实践,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因此才被称为文字文化。某天为一篇作者关于农业生产之类的投稿文章加编者按,竟然发现很多过往的物件人们不但名称叫不出来,甚至于连与名称相对应的文字也写不出来。比如一副用牛拉着耕地的犁,其主要构成大件包括:犁辕,镵头,逼耳、轭头、后端子、㯠子等这些主要易损件,如果用汉字描述上述六个与“犁”相关联的文字名称,人们一般能写对犁辕两个字;至于镵头,一些人会写成“铲头”;逼耳,会写成“犁壁”;轭头,一些人会写成“牛轭”或者木轭;后端子,一些人会写成“犁舵”;㯠子,就是两根连接着套在牛脖上的“轭头”与后面钩在“犁辕”上的“后端子”之间的草㯠子,那是一整副传统农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耕牛就是依赖这种配套才能用力往前拼力,拖着“犁”翻开土壤,给人类播种收获提供力,那也就是传统文化里的耕牛精神。很可惜一些人并不懂得传统文字的精髓就是专指与专用的社会意义;如果你将“㯠子”写成“耕索”等等名称,那就是现代人为古代人造字,其意义就脱离了原生态文字的意象与形态美,变成一种脱离实际的牵强文字。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用牛拉犁耕地或许会变成历史;但古老的文字意涵依然还在,在表述其工具在农耕过程中的渊源,是古老文字记载的传统与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尊重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正确使用这些工具物件的名称,在今天依然十分重要。

    当然,以上只是举例,对于源远流长的汉文字,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创造与改进之传承,其使用却依然还是强调规范,否则就有悖于其博大精深之字源与语境之深邃。文字文化在进步,其使用过程也有了某些明显的变化,带之而来的是口语表述上的改变与异化;比如现代时髦语“打酱油”指的是不相干;比如网络恶意口语“卧槽”,其实是一个爆粗口的恶性粗俗语,就来自于北方语言中骂人的(我操);在现在网络文字中,人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比如指一个人(装AC),因为中间缺一个“B”,一些人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

    总之,文字就来源于生活,并不为谁创造;语言的作用,依文字文化来诠释生活的多样性;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一般都与房子车子票子息息相关;从读书到就业,再到娶妻生子,或女性嫁为人妇,这中间的纪实文字肯定比古人留下来的要多,用文字语言真实记载当代人的生活,那就是尊重时代,因为这些记载千百年以后也有后世人会尊重历史去追根溯源,如果当代人既不尊重历史延续,也不在乎后世人的感受,那就不配炎黄子孙的美誉。其实很多人并不关心日常生活的来龙去脉,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市场上的鲜鱼小菜究竟从哪里来;人们对于这些生活中的细节的不上心,就源自今天的社会国泰民安,认为享受现实生活里富足与惬意是理所当然。杞人忧天故事,只存在于动荡年代,因为天塌下来了还有长子顶着呢!
    在农耕文明的深处,生存依靠辛勤耕耘,还依赖是否风调雨顺,否则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就会引起社会动荡。记载这些与民生相伴随的过程,就是文字诞生的动机,也是文明社会出现的契机。文字教化,是文明社会之必须,因为民众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程度;所以,通过文字教育让社会进步历来就是所有政权的着重点,同时教育又与民生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

    一个早期的农耕社会,民生就是不论是贫贱富贵都有饭吃;饭从哪里来,就来自于种田;农耕时代的播种,耕耘与收获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然后将粮食脱粒归仓;最后将粮食加工成可供食用的各种食品;这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古文字里都有较全面的记载。比如上述提到的播种耕耘与收获,以及粮食能够丰收的必需物品,如耕牛农具中的犁耙耖磙,或者古代人将粮食收获以后,如何将粮食加工成能食用的大米与白面,那就需要加工的工具与场地,场地是什么一些人未必知道;农作物收获以后需要脱粒与分清籽实饱满与干瘪不能食用的部分,这中间还需要借风扬尘,然后晾晒装仓;农民这过程也需要操作工具,比如:掀棚与搭抱,“搭抱”能将“禾场”上的粮食集中;“掀棚”能将粮食铲成堆。收获到“禾场”上的粮食无论是机械化脱粒,还是人工脱粒,其翻晒与清理过程都需要使用木齿钉耙与羊叉分开粮食与禾梗残渣,以利归仓。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代意义,就是形容脱离实际,鄙视工农,妄自尊大等意涵。现代餐桌上所有的食物,在将粮食变成能食用的食品前,走的是一条机械化的加工流程;而古代人如果想将粮食变成饭碗里的食物可没怎么轻松。比如大米的加工过程,两柳条笆斗就能量稻谷正好一箩筐,篾匠在制作笆斗时就精细对算好其大小,保证两笆斗一箩筐50斤,两箩筐重量正好100斤,避免了用秤称重量的麻烦;就如“斗”与“升”,古代标准的一升大米,约合现代十两制的三斤三两三钱。

    笔者曾在老家见到过清乾隆年间的木升子与木斗,这两种旧社会用来买卖粮食的衡器,皆为上大下小的正方形;木斗的上口有一个横在中间可以将斗提起来的柄;材质为阴沉木,装满一升大米用尺子刮平,就是现代“十两制”的三斤三两三钱。装满了三升,正好一斗。笔者在老家见过三斤三两三钱大米的升,还见过一升大米只有2.5市斤“小升”。那天正好碰到本家一位长辈来借两升米,高堂拿出来一里一外套在一起两个木升,取旧外层的大升装了两升米给来人;见我不解,高堂就说这是民间遗风;明末清初,民生艰难,而那些和尚道士们的生活更加无着;寺庙道观原本就是不劳而获的闲散之地,里面的那些人全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徒,何来的生存资源;唯一的方式就是沿门索取,靠讨要钱财度日,或巧立名目如送财神,或为逝者超度升天等等手段。老百姓其实就是心地善良,明知道他们所说的那些都虚无缥缈,却也心甘情愿拿一些东西出来,即使家里揭不开锅;还因为那些人拿不到东西,绝对不会离开,虽然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首先就是从大户人家开始,让管家去做一种与官政登在册的一个样子“升”,每升少半斤,就是每升2.5市斤。大户人家每次给一升米,升斗小民人家,可能就只会给一碗米;在人类历史深处,文化的局限性让所有人都不知道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于是宗教信仰者们就编故事,说他们就是上天派来超度你们脱离凡尘的使者;民间原本就是一些为了生存而生存者,这些宗教人士就钻了社会的空子,弄出来一些忽悠人的象征物与图腾,其目的就是通过装神弄鬼来达到不劳而获;即使家里揭不开锅。所谓遁入空门,其实就是一些人为了趋利避害,将那些场所变成了藏污纳垢之所。

    生活创造了文字,文字记载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生活才是文字成型的内生动力。人类出现以后最终能生存下去,最直接因素就是人类自己有能力解决温饱问题。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有充足的食物与水。食物靠劳动所得,饮用水虽然依赖自然提供,但也需要人为地采集,那也是劳动的一部分;比如去河流湖泊里采集自然水,以及人工打井取水,也包括现代社会里的人工自来水,其先决条件必须勤奋。古老取水用陶罐,后人取水用水桶,直到今天打开水龙头就有水自来。勤奋与勤劳,是人类能成为高能生物的催化剂;有了粮食与食物,如果没有也拿不走,南方人就用藤条编撮箕,北方人却用藤条编畚箕。如果人口集居,别人家大业大,单靠撮箕之的家什并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人们就用竹篾编织出来大盛筐,小簸箕、女人的柳簸装鞋底;麦子磨粉用箩筛,筛出面粉蒸馒头;玉米掰下挂房檐,稻谷破壳成大米,其加工工具如“利子”;“利子”的形状如石磨,竹木成形带有木质磨齿,其上填有黄泥增加重量。“利子”这个词的起源为禾+勿,商鞅改字体时,将勿变成“刀”部,成为加工稻谷为米的工具为“利子”的名称大约属于方言;其禾+刀则寓意深长,那就如用刀将米从稻谷中剥出来。将稻谷中剥成米,还需要用“风樯”吹净稻壳,然后用整米筛、半米筛进行筛选;最后漏下碎米再倒进细米筛,细米筛下为米糠,富人拿来养肉猪,穷人留下度灾荒,那就是人间生活。中国南方水稻产区以大米为主食,因此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过程较复杂。老话说整米做饭,半米煮粥,细米加工成糕点等副食。也许现代人习惯了电饭煲做饭,肯定不容易品尝到用甑[zèng ]蒸饭的惬意;铁锅煮大米到七成熟,再用筲箕过滤,留下“米汤”煮稀饭;用木甑或瓦甑蒸出来的米饭,除了有淡淡的米香气,还能够增加食欲。
    上述说过的柳簸,也叫笸箩,是旧时代女性做针线活或者纳鞋底时装针线、剪刀、顶针、锥子的容器。纳鞋底,做鞋面需要褙壳子,这个称谓有些地方叫袼褙;其实是用碎布以及旧布糊成的厚布片,晒干用来制布鞋的鞋底,薄一点的做布鞋面的衬底。然后在鞋子上绣出一朵朵花,被称为“绣花鞋”。绣花鞋的鞋头有花,与古代人衣襟下沿绣花相映衬,烘托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形态美与文化意境的深邃。

    中国民族文化里的审美,来源于汉字文化里形与态的美学艺术概念;首先是美学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绝不艳俗的深层次的含蓄,有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有不作矫情如闺秀般的矜持,那就是文字文化审美的最高层次。

    描述文字,就如旧时人们写信的结尾语,纸短言长,道不尽汉字文化之深邃。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人类社会的本质 下一篇:散文的前世今生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2)
    • 平时
      1 回复
      不知道编教科书者们是依据什么公式,得到一斗米等于12.5斤,一石米等于125斤。如果用古老的升与斗量大米的重量,民间的“斗”根本就装不下10升稻麦,即使装大米也不行。通过检测,我老家的那个量米的“斗”只能装3升大米,量稻麦的“大斗”装不下10升。
    • 平时
      1 回复
      古代的升,并不等同于现代的“升”;十六两制的一斤,也等同于十两制的一斤;也就是两者重量相等,现实检测结果让人根本就就无法理解现代人笔下的一斗米等于12.5斤,一石米等于125斤从何而来。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1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