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清明节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9-16 08:59:18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其正式成为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实古代的清明节还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隆重。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朝廷将清明节和寒食节融合为同一个节日,从而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那即今天的清明节,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和外出踏青游玩的好时节。清明节里远行者纷纷归乡祭扫,临别前有感于清明节里春雨纷扬,草木吐绿的清新明快,折枝咏别就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咏柳之绝唱。作别而去,为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依依不舍而洒酒践行;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惜别的人们在此折柳枝赠别亲人,只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与亲友情,与故乡情的难分难离;人们在不忍相别中用这种赠柳来表达“赠留”的恋恋不舍心意。扫墓,担冷食到墓地与祖宗共饮是古老的的传统;记忆中编者年幼时,年年清明节都会在家族老人们的带领下去祖墓祭扫;然后一群孩子与成年人都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分享酒菜与冷食;也效仿古人踏青郊游,只是少了古人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而已。清明节前后气温逐渐升高为季节带来了充沛的雨量,也正是春耕春种好时节,人们通过植树造林,点瓜种豆来见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里,或许还有不能回家扫墓者,那必然是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肯定五味杂陈;奈何天公也不作美,总是阴沉着个脸,间或还落下来毛毛细雨。那就是诗意中漫天纷纷扬,春衫湿漉漉;杏花村前酒幌子,醉蒙蒙里踩高跷,演杂咏,所经街市观如潮,男女烧香问富贵的清明习俗传承。

    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的公历时间固定在每年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阴历二月底三月初)。原为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并了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原是在清明前一天,是清明节的前奏。所谓寒食,就是禁烟火、吃冷食,据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祭祀日?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步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所以现在只有清明节而不设寒食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家乡人叫“添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重要活动,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兴化、姜堰、东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因为有水,聪明的家乡人把墓地设在前面有河,后面地势较高的荒野地方,寓意着子孙后代兴旺(汪)发达。有河流绕过,下雨时墓地能及时排水,也方便用河泥添坟。青蒲东头的“周家岸”(田名称),西头的“三里半”(田名称),都是集中埋葬的墓地,家乡人叫“乱坟葬”,就是没有统一的安排,根据“风水”,想埋在哪儿,就埋在哪儿。可能也有上百年了。如今两个“乱坟葬”已被高大的杨树,低垂的柳树所覆盖,远观像一片树林,这是因为家乡人给已逝亲人送葬时,孝子头戴麻布帽,腰间束根稻草葽子(类似草绳状),插根杨树棒,一尺多长,直径2公分左右,家乡人叫“哭丧棒”。古人讲杨是柳,通常叫杨柳树,柳与留谐音,表示对已逝亲人挽留之意,同时也寓意着给死者指路,顺利通过“黄泉路”。古人想象力很丰富,为逝者设计了路径:过了鬼门关,便上黄泉路,见到彼岸花,到了忘川河,走过奈何桥,登上望乡台,喝了孟婆汤,看到三生石。从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安葬完毕,将杨树棒插在墓前,杨树棒易发芽,生根成长,长大了象雨伞一样,遮住坟墓。似“华盖”,寓意着子孙将来有官做。就这样杨柳成荫,覆盖了“乱坟葬”。

    五六十年代,家乡习俗土葬,将棺材埋在地下,地面上封一堆土,圆锥体形状(“△”形),高约1.5米左右,底角53°左右为最佳,角度大了,家乡人说法陡了,土堆不住。角度小了,下雨时下水慢,坟含水量多,棺材易被淹。在坟顶上方,按上一块直径约20公分、高约20公分倒着的圆锥体土(“▽”形),作为坟头,这样形成坟,家乡人习惯上叫“坟远”。寓意着远离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家乡的习俗,清明前10天添坟,过了清明,就不添坟了。添坟,也因为土坟经过一年的水土流失,坟上的土松动塌了,虽要再用泥添一下,以保持原样,同时也寓意着后继有人,不忘祖宗。

    儿时记得,我随父亲去给祖宗添坟,先在河边用戽筅(类似鸭嘴状),将河泥戽到粪桶里,挑到坟旁,将坟上的野草拔掉,再用铁锹将坟上的泥土拍实,然后将挖好的“坟头”按在坟顶上,用撂子将河泥舀到坟上,再用木头刮板抹均匀,如此来回添几次,大体恢复原样。最后点上纸钱,家乡人叫“毛张纸”,磕头、祷告。添坟就算完毕。

    清明这天,早上主人在桌上摆上四碗或六碗菜。饭碗、筷子,视已逝世的上三代祖宗而定。桌左上角点根小蜡烛或火油灯,门敞开着,表示祖宗才能进家门。这样供祖宗,烧纸钱、磕头、祷告,老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发财等。家乡的习俗语“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日中”,可能因为清明农事忙,早上供好祖宗,以便下田劳动。冬至天气寒冷,晚上供祖宗。“七月半”,古称“中元节”,天气炎热,菜易坏,故有“等不到日中(中午)”之说。

    清明节,家乡还有“划会船”的习俗,主要目的也是以祭祀为主,船上带上纸钱,到“乱坟葬”或零星孤坟,看见有的坟没有添的,一或后继无人,一或年代久远,就烧上纸钱,进行悼念祭祀,这也是人性的体现。

    清明原本是农事节气,古有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家乡人叫“清明雨”,有“清明雨贵如油,今年庄稼不用愁”之说。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浸种,谷雨下秧”的农谚。六七十年代,家乡种植棉花,面积是总田亩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在清明节前后,必须打好棉花“营养钵”,这是那时清明时节最繁忙的农活,先将施有棉花需要养分肥料的土,用专用工具打成钵状,象上下一样粗的大茶杯,丢上棉花种子,然后排在田头,上面用白薄膜盖好,确保地温,加强管理,定期出气,加速成长。当棉花苗长到2-3片针叶,10厘高左右,即可移栽到大田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家乡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由土葬全部改为火葬,既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现在的青少年,可能从来也没有看见棺材是何形状了。现在走进青蒲庄,除了祖上留下的“周家岸”、“三里半”两块乱坟葬外,其余零星散坟都已改造成为耕地面积。溱东镇人民政府,在家乡的近邻周黄村,开辟了一大块墓地,是青夏片四个村的公共墓地。用砖、水泥砌成一块块小方格,纵横排列,安放骨灰盒,这样既节约了耕地面积,又经济、又永久,更方便祭祖,再也用不着用河泥添坟了。同时破除了一些封建陋习、封建迷信,家乡的清明祭祖逐步走向了文明新风的新时代。

    清明作为农事节气,那是亘古不变的。

    清明,永远是那样的清洁而明亮。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老父亲 下一篇:家乡的灶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