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灶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9-15 08:38:23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作者家乡的“灶”,可能已有很多种类型了;除开古老的柴火灶,煤炭灶,现代农村人也都使用上了煤气灶,电炉子,电饭煲等等现代灶具。无论用什么类型的灶具,其过程依然离不开通过温度将粮食蔬菜等物品,通过加温变成可食用的食物。火能产生温度,今天的人们用电与天然气产生温度来实现烹饪。将粮食在高温下变成可食用的食物,一般都叫做饭,也有方言叫烧火,也有方言将粮食与肉一起加工称之为做嘎嘎。70年代据一位福建部队的青年人说他们家乡方言称吃饭为“巩咹”;那就像湖北京山方言让客人吃菜,叫做您“拣得哈”也!只是这些方言好像没有汉字能对得上号。依靠温度烹饪食物是人类之所以会成为人类的独门绝技,概不外传;于是乎靠生食的猪狗们至今依然还是猪狗。做饭变成服务性质,源自于团体共食与商业利益的牟利;还有富贵人家自己不愿意干活,就请人烧火做饭,烹饪出来美食供富人们大快朵颐;那也就是真正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小人”动手不动口的原版语境。后来被挪用到了人际纠纷中,这就是汉字文化的奇妙之处;劝告当事人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扯一扯,千万别动手动脚。做饭更文雅的说法叫做炊饮,其实指的还是通过烧灶火做饭。比如新军队里的烧火佬叫炊事员,旧军队里叫伙夫,餐馆里叫厨师。现代汉字“灶”[zào],实际上是从 “爨”(cuàn)字演变而来;其古字形的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代表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中;也寓意着用一个用土垒起来一个大“窟窿”可以生火做饭,那就是古汉字“灶”的前身。“爨”后来演变到金文,其字形只留下上部的穴字头,下部有有一个蟾蜍;到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其穴字头的下部才演变成一个“黾”[měng] 的过渡性字形结构。黾,古书上记载为一种蚌,可以烧熟了食用。人类从古母系氏族社会流行崇拜天神,认为吃烧熟了的食物为炊母神所赐;于是通过土灶制作炊饮食物,被认为是炊母神的功劳。《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炊母神,先炊之属”;炊母神被认为是古代氏族部落中为族人们作饭女性的祖宗,因此让人类有了可口饭菜食用,必然产生对于炊母神的崇敬和景仰。在《汉书·枚乘传》里,常见组词就有炊米(煮饭)、炊人(厨子)、炊妇(煮饭的妇人)、炊家子(古代军中掌管炊事的人)等等记载。或许就因为人类懂得用灶里的火烹饪食物,才让人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火之前,都是生食,与动物并无两样,直到某一天,雷击之后,发现烧焦的动物尸体,人们尝试着食用,结果发现其味道鲜美,比生吃好吃多了,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斗生活中,从能保留火种,有控制地使用火到能够自行生火,于是乎有人将捕获的野鸡、野鸭等,用树枝戳住,放在火上烤而食之,这可能是人类的第一口灶——烧烤支架,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

    可以想象,那时人类居无定所,都在野外烧烤,有时因风大,火苗总是对不准食物,烧烤的食物都是半生烂熟的,怎么办?其中有人想到,把泥土和水捣黏,堆积在火种四周,或用小石块垒在四周,果然火苗直对食物烧烤。随着人类逐渐定居,于是又有人想到何不在地上挖一个洞,生火烧烤,后来人类发明了陶器后,将陶器装食物,凳在洞口上烧煮,这可能是人类的第一代灶——土灶,在以后的岁月中,人类不断改进,一直沿用到现代灶的出现,灶的演变历史也有十几万年、几十万年了。

    家乡青蒲,地处泰东河畔,属于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土灶台,每天的清晨、傍晚,袅袅炊烟,整个青蒲庄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每每这个时候,走到路上,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这是我儿时印象中,家乡最美的佳肴。

    因为原始人崇拜火,进而也崇拜灶了。灶能煮出“美味佳肴”,这时上天的安排,一定是灶神在掌管人间烟火,商朝时已开始在民间供奉。灶神,家乡叫“灶锅老爷”,那时每家每户都在正厅,家乡人叫“明间”的家神柜亦或叫菩萨面上偏东设一个“灶锅老爷”的神位,就是木制的神龛,里面贴张灶锅老爷神像,神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年年上天宣好事,月月下界保平安”。家乡人送灶在每年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也叫小年(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日),家庭男主人要焚香祷告,摆上贡品,再在灶锅老爷神像嘴上抹一点红糖,这样灶锅老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说好话,祈求神明保佑、吉祥如意、岁岁平安。到了大年三十,把新买的灶老爷神像贴在神龛里换上新写的对联,焚香、供品、磕头祷告,迎接灶锅老爷的到来。这是家乡人二十四夜送灶神,三十晚上接灶神的风俗习惯。家乡的习俗,有“女不祭灶,男不愿月”的说法。因为灶神是男的,月神是女的,有男女授受不亲之嫌。

    五十年代,家乡的灶,一般人家都是泥巴灶,就是用稻草,稍微用榔头锤软,把泥土加水用脚踩踏,使其更有粘性,然后将一小把稻草和上泥巴,在一层一层的圈成鼓状,中间开一个约20公分宽,30公分长的椭圆形洞,便于把草放进去烧,风干后,上面支上铁锅,即可烧煮,家乡人叫“泥锅哑”,由于没有烟囱,煮一顿饭,满屋都是烟,很呛人,当时市场上还出售用陶土烧成的,家乡人叫“瓦锅哑”。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的灶都用砖头砌成,一般为二口灶,一大一小,大锅煮饭煮粥,小锅炒菜。灶前台是铁锅,在灶面上铺一层砖头,在砖头上面涂一层青灰(就是草木灰与石灰的混合物)有凝固性,干后可用抹布抹,家乡人叫“打灶面”。后面砌灶壁烟囱,灶壁下方开一个小方孔,以便在锅门口烧火的人看到前面炒菜的情况。两锅之间,按一个水罐,家乡人叫“汤罐”,这样饭煮熟后,汤罐的水也热了,可用来洗脸洗碗等,锅堂烧完后,还有余火,一些老人们在余火中再凳一个水罐,家乡人叫“煨罐”,这样过一段时间,罐里的水焐热了,可用来洗脸洗脚。

    烧火的燃料一般为稻草、麦草、棉花楷等,农闲时,生产队还组织人去荒田(那时家乡东北面15里处有18里汪河荒田),用耙子(用竹篾子做成)划(捺)荒草,这种碎柴草,不太好燃烧,所以在灶旁按一个风箱,一手拉风箱,一手向锅堂里添加燃料,这样借助风力充分燃烧。

    为了方便煮饭,在灶旁放一个水缸,在木质缸盖上扣着木质的水舀了,或用天然的葫芦,在藤上结老后,从中间纵向切开,清净内容物,风干后使用,家乡人叫“水瓢”。当然现在已用不锈钢、塑料制品的水舀子。

    为了防火灾,一般厨房要远离正房,家乡人叫“三间一厨房,外加猪圈、毛缸、灰堆塘”,灶不能正对着正屋大门,有“门前不立灶”之说。

    儿时的我,每次快到饭点,就看见母亲开始忙碌起来,洗菜、淘米、切菜,厨房里微弱的光照在母亲身上,此刻我感到母亲好伟大,锅堂里柴火燃烧得噼里啪啦,铲子翻炒青菜的响声,组成儿时最美妙的“交响曲”,这时妈妈会喊我,让我去帮忙在锅膛里再加把柴火,这是最怀念的童年,那是妈妈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也开启了厨房“新时代”,现在家乡的灶,大部分已是不锈钢灶台、大理石灶台,灶一般都使用了燃气灶、微波炉、电磁炉等各种灶具。

    现在走进家乡,儿时的伙伴,都是古稀之年了,有的还在烧土砖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妈妈炒菜的身影,那铁锅煮成的带锅巴的饭香,口齿生津。这可能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吧?这是难以抹去的乡愁。


     
    赞5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清明节 下一篇:家乡的屋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