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OP | |||
|
家乡的会船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9-19 13:46:05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 会船,是江苏泰州茅山、顾庄、溱潼、东台溱东镇等地区的民俗活动,会船通常分为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等五种类型,寄寓了汉族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主要分布在里下河水乡,纵横数百平方公里。溱潼会船节一年一度,日期就在清明节的第二天;被国家旅游局定名为中国溱潼会船节,而茅山会船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船”这种民间活动,最早起源于南宋绍兴元年抗金战争,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兵转战于十里溱湖;其结果让金兵大败,义民亦受伤惨重;溱潼的百姓们按当地习俗殉葬了阵亡将士,并于每年的清明节组成篙子船争先祭扫。从明朱元璋登基后开始,为安抚天下战乱导致将士以及其父母死于何处,坟墓又在什么地方根本无处找寻的现实;军师刘基认为根本无法寻找祖坟,就按中国民间风俗举行类似“会船”与烧钱化纸等活动来表示祭祀。明嘉靖年间,倭寇从沿海侵入里下河童关一带,溱潼一带的村民纷纷组成船队协助官兵杀敌,三丈竹篙既是行船工具,又是御兵武器。篙子船会就是当时的一种演武练兵形式。溱潼区域民居以河湖港汊划分而成自然村落,选择远离村庄的高地而为公墓。清明节每个家庭的男人都要带上"三牲六眼"(猪头、鸡、鱼),集中乘船去坟地添坟祭祖。溱潼青年生性豪爽,春风荡漾的河面上,张家庄的遇到李家村的,不用扯旗鸣哨,船儿就会在水上飞一般地较量起来,那就是“会船之所以能延续的原因之一。这种水面上的活动原本就有风险,就像五月端午节赛龙舟,历史记载中也有出现事故,引发械斗的纪录,却没见到哪里有禁止赛龙舟的通告,就看基层怎么去引导民众,规范行为。民间对于这种活动有好几种说法,传说较多的有这么几种。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参与这种活动的意愿也在逐渐地减少,而最终让溱潼会船节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那就是对于历史文化过往的一种现代认可。 |
|||
|
家乡的会船(修改稿) 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关工委 王东宁
会船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青蒲、茅山、顾庄、溱潼等地区的民俗活动,纵横数百平方公里。 家乡青蒲,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泰东河畔,位于东台、兴化、姜堰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尤以青蒲北面的一汪水域,与泰东河连成一片,家乡人叫“后北滩”,亦或叫“青浦大泊”,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总面积为千亩以上的水面,想来也是旧时“划会船”的最佳水域。听庄上老人们说,古当先(解放前)“划会船”,用竹篙子撑的叫“撑会船”,用浆划的叫“划会船”,习惯上统称“划会船”。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这是因为溱湖这一带的居民以河、湖、港、汊划分而成的自然村落,村民居住集中,乱坟葬(自然形成的共同墓地),大部分也以村落为单位,一般都选择在远离村庄较远的高地而建,家乡人叫“坟远”,意为远离死者生前居住的地方。家乡的习俗每年的清明前10天给祖宗(死者)上坟,亦或叫“添坟”。于是乎每个家庭的男丁亦或家族的男丁,都要带上“三牲六眼”(即猪头、鸡、鱼)、纸钱、用淘箩盛满粯米饭,集中去乱坟葬添坟祭祖,除了自家的祖坟,还到乱坟葬等零星散坟、孤坟,看见没有添的,亦或后继无人,亦或年代久远,亦或后人居住外地,就烧上纸钱、洒点米饭、磕头唱喏,进行悼念祭祀,这也是人性的体现。因为是水网地区,添坟的船多了,难免不在同一条河道中相遇,张家族遇到李家族的,王家庄遇到薛家庄的,有时为了争时间、争河道,好胜的“争上游”,不用扯旗鸣哨,船儿就会在水中飞一般地较起劲来,因为有些年轻人生性豪爽、争强好胜,在同一河道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比谁划(撑)得快,显示出自家的威风,有时还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解放后,逐步才作为一种团体活动,形成了一项水上体育运动。 五十年代,每到清明节,家乡就出现了划(撑)会船的,因为青蒲大泊面积大、水面开阔,所以四乡八邻的会船祭祀后都会云集到青蒲大泊划会船,因为是自发的,也谈不上什么比赛,只不过在划会船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碰到相向的,就开始比划起来,这是会船比赛的雏形,因为那时文艺生活贫瘠,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水上体育活动,就是人们借祭祀而逐步形式的水上运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会船赛。我依稀记得,有贡船,是由运输大木船架搭的,装饰华丽,五彩缤纷,船面用木板铺就,上面有打莲湘的,打腰鼓的,挑花担的……,载歌载舞,船尾部竖起一根旗杆,彩旗飘扬,船棚上凳一尊菩萨神像,配有猪头六只眼,焚香缭绕,贡船是不参加比赛的,是供奉菩萨和祭祀亡人的船,同时也是供人们赏心悦目,也显示出家族的兴旺发达,国泰民安。篙子船,就是用竹篙撑的会船,竹篙末尾扎块红布,一般是男壮汉居多,当然也有妇女撑会船的,但很少。就是利用农用木船,是集体化时期装运牛、轴、水车的,大忙时装运稻把、麦把的,家乡人习惯叫“大船”,长约7-8米,宽约2.5米,卸去船棚,船两帮用长木板铺设固定好,并用湿稻草葽子梆在木板上,保证水手站立平衡、平稳且不打滑。撑会船时,一边8人左右,计16人左右,舵手1人,鼓锣1人,当然都必须熟悉水性,会撑船,随着锣的节奏声,这样动作才一致,劲往一处使,如:“眶,眶,眶眶眶……”,有时还伴随着水手们的“哼吆哼吆”声,否则七上八下,动作不一致,就会影响船的速度。“划会船”,就是用浆划水,浆柄上扎着红布,水手多为女性且熟悉水性会划船,也是利用农用木船,比大船小些,船帮矮些,保证人坐着浆能划到水,按船的长度,等距离钉六块横木板,一边6人左右,计12人左右,全部统一着装,有红的绿的黄的……舵手1人,敲锣1人,形如一片树叶,飘荡在水中,耀眼夺目。也是按锣声节奏,动作一致,舵手的作用是平衡两边的力量,保证船直线行走,以增加速度。儿时看划会船,都站在河岸的大圩上,岸上人山人海,水上锣声阵阵,会船头掀起浪花,箭一般的穿梭。那场面热闹极了,至今还盘旋在脑海中。 青蒲会船,集四乡八镇,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初,因为没有政府组织,都是自发的,有时划到泰东河航道,行走的轮船不得不鸣笛、停下,影响了水上交通,所以每到清明节,公社都组织干部们,分乘机帆船,去拦击外来会船,阻止本地会船,加之青蒲庄划会船时,淹死一名妇女,政府以此为教训,刹住和禁止划会船,同时也由于1983年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划会船的积极性,没有那么高涨了,八十年代中期,会船与家乡人失之交臂。 无独有偶,家乡西边5公里处的姜堰市溱潼镇西首的湖西庄,由于多年来做砖烧窑取土,逐渐形成了“大湖”,由于是人工挖土,湖底凹凸不平,不能撑会船,到了90年代,停止了小土窑,杜绝了挖土做砖瓦坯。聪明的溱潼人利用湖西庄“大湖”的优势,进行了扩大,扩深,平整……2005年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11年通过试点建设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经过打造,湖西庄大湖更名为“溱潼喜鹊湖”,水域面积比青蒲大泊几倍大,且不是在交通要道上,处在相对封闭的里下河水乡腹地,所以四乡八镇的会船,每年清明节都汇集到喜鹊湖,当时都是自发的。到了2012年,正式亮出了“中国溱潼会船节”,有组织的进行会船比赛活动,从此一湖波光水影,十里民俗风情,演绎了一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动人风景。 家乡的会船,留给人们的,是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
| 上一篇:家乡的元宵节 | 下一篇:老父亲 | ||
| 推荐美文 |
| 相关栏目 |
|
| 最新作品 |
|
家乡的胡萝卜阅8次
寻觅草鞋的足迹..阅20次
秋深岁暖,一纸清欢赠..阅11次
万星的那点事儿..阅11次
龙潭洞赋(中华新韵)..阅14次
寻觅历史深处的斗笠蓑..阅30次
骈文:科学泰斗杨振宁..阅28次
佛山行阅27次
|
| 热门图文 |
| 热门作品 |
| 圈主推荐 |
|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
|
2023新年致辞! |








安徽 · 网络文学第一网站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