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元宵节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9-22 08:06:54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元宵节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对家庭和亲情的珍惜与祝愿,人们以和睦团圆为主题,聚在一起吃汤圆,赏“阴历”年关后的第一次月圆,祈福一年开端能大吉大利。其社会意义,古人相信天道神灵能主宰民生,因此有了农历正月十五祭天官和庆祝团圆之习俗。称夜为“宵”蕴含着古人对时间的认知,“宵”字的“宀”表示房屋,寓意夜晚入屋休息。其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元宵节以后,年过完了,该放下花天酒地的奢侈,让生活回归正常;因此那一晚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潜能,即使那些守着清规戒律不放的老古董们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人们去狂欢;什么赏花灯、放烟花、猜灯谜和吃元宵等活动应有尽有,第二天即正月十六,轭头就要套在牛脖子上去犁地。所谓的“三元”之一的上元,全都是后来的文人墨客编出来的文化“噱头”。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种地收获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其他生活方式与谋生手段,全都依附在粮食这条生产线上,并衍生出诸多产业与行业,粮食加工行业,米店、包子铺、餐饮等等行业;粮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然后才派生出来有秩序社会,产生国家与政府等行政机构。在古代人心中,元即首,宵即夜,月即物象;因此元宵节,即指新年的第一个月圆的夜晚,一群人彻夜狂欢,男女老少齐出动,过了今夜,你就跟我规规矩矩去做事情,该种田的种田,该做官的做官,该放牛的放牛,该飞黄腾达请继续,人们就再无理由待在屋子里温情脉脉或者花天酒地。

    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又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等。根据道教的“三元”说法,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团圆),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祭人),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祭神)。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元宵节”,家乡人习惯叫“正月半”。它的起源在民间说法不一,但大致认同汉武帝正月十五月圆夜祭祀天神,而民间劳动人民效仿用来祈求庄稼丰收,而后逐步转换成了热闹的庆祝活动,希望将春节喜气的气氛,在元宵节中得以延续,而喜迎春天的到来,这时,天气逐渐转暖,在四季轮回大地复苏中,人们继续农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元宵节,也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深居闺阁的小姐们都能出来赏花灯,演释了不少爱情故事,如隋代的《破镜重圆》、明代的《陈三五娘》等故事都发生在元宵节。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元宵节的名篇佳作,如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还是春寒料峭之时,是春节的年味刚过,又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家乡人的说法“上灯圆子落灯面”,其实是源于古人有元宵节赏花灯的民俗活动,正月十三是“上灯日”,为元宵节赏灯做准备,这天吃圆子,寓意着团圆,正月十八为“落灯日”,这天吃面条,寓意着长寿。所有的喧嚣欢乐都将归于平静,取下花灯又将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所以正月十五时节,农民伯伯开始忙碌了,整理维修各种农具,做好春耕大生产的准备,麦田里,打泥耙的人群,将冬天挑到麦田里的河泥,经过一冬天的风化打散,增加肥力。生产队将棉花种分到各户,拣棉花种,选择颗粒饱满、无干瘪、破损且大小均匀的优质棉种……

    记得儿时的五六十年代,总是巴着过节,有得吃,又有得玩,这是儿时的童真。正月十五大早,奶奶就起来包汤圆,用白糖(计划供应)、芝麻、豆沙等做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家乡人叫“包圆子”,寓意着汤圆汤圆,团团圆圆,有团圆美满之意,当然大多数人家是搓小圆子的。奶奶将包好的汤圆下(哈)到锅里,只见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慢慢浮了上来,圆圆泛泛,映入我的眼帘,一阵阵糯米粉香扑鼻而来,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刚出锅的圆子,热腾腾、圆溜溜,晶莹剔透。先敬菩萨,奶奶先盛上三茶碗(小碗)小圆子,每茶碗6个,供凳在家神柜上,家乡人叫菩萨面,敬菩萨,点燃蜡烛,焚上香,奶奶跪在蒲团上,蒲团用蒲编成鼓状形,直径约为40公分,高约15公分,双手合掌,向家神菩萨磕头祷告,保佑全家幸福平安。然后开始吃汤圆,当我吃到汤圆时,又软又甜,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奶奶总是说,慢慢吃,不要烫着噎着。奶奶虽然离开人世间几十年了,但奶奶做的汤圆,至今还感到余味饶舌,恍惚犹如昨天。晚上吃元宵饭,因为当时家乡人很少有外出工作的,上学的,所以家家户户吃元宵饭,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这点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是深有感触的。饭后,点燃蜡烛,敬上香,磕个头,放串小鞭炮。当时家乡的住房普遍是泥巴草房,即使住瓦房的,密封条件也很差,没有什么晚上睡觉时听到老鼠磨牙的声音更闹心了。家乡人的习俗,在正月半晚上都忙着炒蚕豆、炒葵花籽,好一点的家庭炒花生,说是炸老鼠眼睛,当然这是人们的良好愿望。

    家乡还有个习俗,叫“烧元宵”,也叫“放哨火”,听奶奶说过,古当先(从前)的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的农事习惯而传承下来的。所谓“放哨火”实际上是烧枯草,先用麻线把芦柴草扎成茶杯粗细、长约五六尺的大柴把,“平年”扎12个节,“闰年”扎13个节,一月一节,像个大“串”字。吃过元宵饭,带到田里,点燃大柴草把,将预先拔好堆积起来的稻草、杂草根,一堆一堆的点燃,这时田野里“星星之火”,像天上的繁星点缀。我们这些小朋友,跟在大人后面,舞着火把,觉得好玩极了,那是童年的幸福时光。芦柴把燃烧还剩尺把长时,带回家凳在天井里,像敬“斗香”一样,看燃烧产生的芦柴灰(类似吸烟时产生的烟灰一样),掉下的芦柴灰越长,认为越好,预示着麦穗长、稻穗长,今年又是丰收年,当然这也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家乡人叫“正月半,炸麻串”。这是因为寒冷的冬天,害虫藏身在稻草、杂草根里御寒、产卵,这样一烧,能减轻病虫害,现在想想,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现在我还记得儿时的歌谣《火把红》:“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头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蒲庄,家乡沸腾了,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生活越来越红火。现在每到元宵节,中央电视台都有一台大型“元宵晚会”,旨在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元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家乡的元宵节,现在不仅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味口的汤圆,元宵餐桌上也是丰盛的美味佳肴。晚上灯火通明,红烛高照,鞭炮齐鸣,月亮刚露脸,舞龙灯的、打腰鼓的、打莲湘的……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尽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硕果。由于实行了科学化种田,那种“正月半,炸麻串”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破除了一些封建陋习、封建迷信,让元宵节文化融入新的时代。

    家乡的元宵节永远是那样的浓烈。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振兴乡村乡情在,留住易失原生态 下一篇:家乡的会船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