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的婚礼在升级,彩礼也在升级,攀比之风日渐严重。也许是因为姑娘少了,男孩增多,也就有了今天的彩礼漫天要价,不仅三金三银还有十几万的礼金外加豪华电器,婚礼也越来越奢华了,不仅十几辆轿车挂花结彩鸣锣开道前后护驾保航,有的还雇佣八人抬的小轿威风八面的抬着新娘出嫁,上轿之前新郎还要在新娘的鞋里装上千元的红版票子才可以出嫁上轿,那场面真是壮观,又时尚又古典又新奇,鞭炮礼花响天震地,惹来村里的人前呼后拥的看热闹。
在本地的婚嫁习俗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讲究面子。这面子可以不是以前的老风俗。那时候的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程序。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
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称“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定亲多称“传柬”或“换贴”。男家写好柬贴(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贴,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领导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方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贴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方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安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
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郎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此举是为了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贴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贴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携新娘双方同去岳母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才算结束。
你看啰嗦不?
现在的乡下婚礼有的还是追寻这老一代的旧风俗,有的则是讲究排场,大摆阔气,不在自家办置酒席,而是清一色的城里酒店,十桌二十桌的那叫小事,有的人家甚至要摆几十桌的酒席。那得浪费消耗多少钱?谁管呢?都说,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花就花点呗,以后钱还可以挣回来,这婚礼可就这一次了。于是,录像,车辆要名车接送。婚礼的用钱项目也在增多,像新郎改口:新娘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郎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郎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剥块喜糖,父母赏新郎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女婿)
还有换踩堂鞋:一般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还有新娘改口也要钱,新郎父母落座,新郎新娘面向父母站好,新娘正式改口叫爸叫妈并三鞠躬,新娘给爸爸点根喜烟,给妈妈剥块喜糖,父母赏新娘改口钱(一般父母各一份,每份一千零一元,代表千里挑一的好儿媳)
这也是钱,那也是钱,新郎新娘着实风光了一番,谁又知道新郎的父母背后流了多少眼泪皱了多少眉头呢?为了给儿子能说上媳妇,做父母的什么都豁上了,欠下外债也感觉脸上有面子,都觉得总比那些拿钱说不上媳妇的要风光一些。人啊,就是那么怪,都说什么时代在改变,这是时尚,时髦,明明心里反对,却又都对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默认屈服,到底是时代在变还是人们的思想在变?日子过得幸福不幸福和这样互相攀比豪华的婚礼有关吗?你能说婚礼排场风光以后的日子就风光吗?
【二】
时代是进步了,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甚至胸闷堵得慌,有时得需要有人扶一把站着喘息一阵才能接受。
想起婆婆曾说,奶奶那一代人结婚是用八仙桌子绑的小轿抬来的,婆婆那一代人结婚是用人拉的地板车拉来的,虽然那时的日子很贫穷吃糠咽菜,可家人和睦互相谦让过得到也舒心快乐。到了我们这一辈村里很多人是用自行车推来的,那时戴个红纱巾就很时尚,虽然没有什么彩礼家电,可也没有什么外债饥荒日子倒也安逸温馨。又靠着勤劳简朴的拼劲过到今天,原本以为积攒了一点积蓄儿子辈们会幸福,谁知一场奢华的婚礼闹的家家亲戚朋友和四邻不安,鸡犬不宁,东借西凑,外债累累,小两口是银行存款,老两口是苦不堪言,累弯了腰,榨干了油,老了还得扒层皮。以前都躲计划生育,东藏西躲生儿子,都以为有了儿子才风光,传宗接代能养老。现在很多人都说这世道儿子不如女儿好,女儿不仅当家一样都养老。可是这种醒悟是不是晚了点?
我很幸运有个女儿,我的女儿也结婚了,两年前。她是自由恋爱,有了心仪的对象,尽管当初我曾经反对,还曾经狠着心要拆散他们。因为男孩家里我家太远,六七十离地的距离我哪能放心的下?但看到他们幸福甜蜜的样子我迁就了忍让了默认了。我是个保守的人,从女儿的身上也看到了我当初的影子,许多事我却没有女儿的那份情怀,也不想让她今生有遗憾生活,所以我支持女儿的抉择。尽管女婿不帅气家庭不富有,但他的那份对女儿的执着的真情感动了我。我虽然没有给她富有的陪嫁,却也没要一分钱的彩礼,更没要求豪华的婚礼操办喜事。我不希望女儿成为别人的笑柄背负沉重过日子,我要的就是她是她家庭的一份暖,她是她家庭的一份清香,她是她家人眼里的宝。
结婚那天,来了几辆轿车,女儿也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尽管没有金银首饰相衬,可那一脸的微笑和幸福让每个人前来观看的人都受到了感染,都说,这么懂事的丫头她一定会幸福的!我很踏实,也因为她的幸福感染而悄悄的留下了祝福的眼泪。
在女儿结婚的前几天,我给她做了几床自家产的纯棉花被,还有两双我亲手做的布鞋,那一针一线都缝进了母亲的亲吻和关爱,那不眠的夜晚只有母亲才舍得为她纺片霞光放进房间,当女儿明白需要的时候或许就有温暖为她绽放。于是做好一切便默默的放在了她的箱子里,这种陪嫁很羞涩,甚至拿不出手,但那是一种至深的亲情和爱护融在其中,也许女儿当时并没有体会,直到现在她也有了孩子,当了妈妈,而且嫌穿皮鞋太累,把皮鞋扔到一边说老妈做的布鞋就是舒服还不起脚气时,看到她那高兴样,我知道她已经慢慢感受到了那份在心底流动的亲情是这样的温暖,纯棉的爱是这样浓烈而且一辈子都不会缩水!
女儿的嫁妆很寒酸,但女儿一直懂得母亲的心思。每次女儿回家看我女儿在我面前总是撒娇,都当快妈的人了,晚上偏要和我挤一个被窝睡。一边挤还一边说:好久没和老妈睡一个被窝了,有时间再给我做几双布鞋,她觉得布鞋舒服多了。我说,只要你还想再穿我做的布鞋子,那我就多做,让你穿个够。女儿的举动让我心里很暖,也许家永远是儿女最温暖的地方,儿女也是父母最牵挂人。亲情也永远是体贴,温柔,宽厚和谅解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