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西北小故宫——连城鲁土司衙门遗址
  • 管理
    作者:谷半川 发表时间:2015-11-06 08:34:37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申遗成功,可喜可贺。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为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这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历史文化遗存记载着社会发展的信息、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些地方也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这次申遗成功,作者心生感慨。其实,我国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挖掘任重而道远,目前国内还有许多土司遗址,应该说不少于100处。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司遗址有16处,其中例举的甘肃连城鲁土司,就是在全国土司衙门中,建筑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被专家称为西北的“小故宫”。作者并对此遗址作了详尽的介绍。欣赏作者的博学多才和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敬畏之情。

    今年7月4日,从德国波恩传来好消息,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成功!这次联合申遗的三个土司遗址是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和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土司遗址之所以申遗成功,就在于它们是中国历史上曾经推行过的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是土司制度的活化石。

    其实,目前国内还有许多土司遗址,应该说不少于100处。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司遗址有16处,而在全国土司衙门中,建筑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被专家称为西北“小故宫”的甘肃连城鲁土司衙门旧址,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

    甘肃连城鲁土司

    土司制度是我国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在西南、西北边徼地方政治上的特殊制度,即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世袭的地方官(当时称为土官,后来又称为土司),通过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管理,达到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土司制度实际上是在行省之内实行的双轨制,既有中央派遣的流官管理的府州县,又有土司管理的地区。土司管理地区也有机构名称,如宣慰司(永顺、播州即属宣慰司)、宣抚司、长官司(唐崖即属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地区实行的是一种区域性的自治,但是要由地方行政长官统一管理,而且纳入中央的官职体系之内。土司制度是历代统治者长期推行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必然结果,是对唐宋以来羁縻政策的发展。土司制度推行之前,土司地区大多未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中,不纳赋税,被称为“化外之民”。土司制度正是边远少数民族从“化外”到“内属”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土司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了元明清中央政府“齐教修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

    明清时期有众多的土司,拥有大量的领地和土兵,“世守地方,保境安民”。明洪武三年(1370年),元安定王脱欢率部投诚,被安置于连城。以后传位于其子巩卜世杰、孙失伽,失伽因战功赐姓为鲁,改名为鲁贤,其后历代世袭,这就是著名的甘肃连城鲁土司。

    鲁土司始祖脱欢,系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子阔烈坚四世孙,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封安定王,先后担任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和左丞的职务。明灭元时跟随元顺帝北逃,“公率数十骑扈从不及,遂流落河西”,洪武三年投降明朝,被安置于连城。洪武十一年脱欢之妻马氏因捕获达官戳只(俗称王蟒)有功,明政府为其“治第连城,建楼七楹”。二世巩卜世杰,任百户长,建文四年(1402年)升庄浪卫百户。三世失伽,袭百户,后升副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因军功,赐姓鲁,改名鲁贤,又升都指挥使,拜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后又进右军都督府都督。鲁氏家谱记载了失伽受姓鲁的经过:“公身经数十战,未尝少挫,熟习边隘情形,所部士卒皆用命,故所向有功。成祖十二年,随驾亲征,阿鲁台兵进干滩河,生擒虏首阿剌罕宠臣益隆。谓之曰:‘昔周公旦远征奄息,成王封之于鲁,今尔内附已久,且有远征之劳,勋业可比周公,因赐以鲁姓,世世孙孙永作屏藩,以固吾围。再拜受命。”明政府为其敕赐海德寺。四世鲁鉴,袭指挥同知,后升任都指挥佥事,守备红城子,后又升任总兵官,镇守延绥,再升左副总兵,协守甘肃。鉴有材勇,军中号为飞将军,《明史》有传。五世鲁麟,豪健如其父,原为百户,后升都指挥同知,甘肃游击将军,守庄浪左参将,甘州协守副总兵。六世鲁经,袭指挥使,后升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又升协守庄浪、西宁副总兵、延绥总兵。七世鲁瞻,授副千户,升指挥佥事、山丹守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病亡,由其子鲁振武接替,鲁振武年幼而卒,由鲁经报请其次子鲁东嗣职。鲁东升都指挥使,协守庄浪。万历六年(1587年),鲁东因病乞休,其长子鲁光先代任。不久鲁光先死,其弟鲁光祖袭世职为八世。鲁光祖任西宁参将、凉州副总兵、洮泯副总兵,以功升南京大教场总理提督。九世鲁允昌,任参将、西宁副总兵,加右军都督府同知。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贺锦经略河西,鲁允昌与西宁土指挥祁廷谏、民和土指挥李天俞联合,誓死抵抗,寡不敌众,退守连城。城破,鲁允昌被活捉,誓不投降,被起义军斩首。鲁允昌之子鲁宏被起义军带到河南。清顺治二年(1645年)鲁允昌妻甘氏及次妻上书亲王阿济格,归顺清朝。由鲁安代行土司职务。顺治七年找到鲁宏,十六年嗣指挥使为十世。康熙十二年(1673年),鲁宏死,由族人鲁大诰代职。康熙二十四年鲁宏子鲁帝臣袭指挥使职。鲁帝臣无子,其弟鲁帝心继任为十一世。十二世鲁华龄,因功赏参将衔,后升为参将、永昌副总兵,死后被授武功大夫。十三世鲁凤翥,奉调率部六百名到口外赤金、布隆吉等处屯田。十四世鲁璠因战功,去北京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十五世鲁纪勋,袭指挥使,嘉庆元年奉调带土兵300人到四川、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义。嘉庆二十年(1819年)到热河晋见嘉庆皇帝,道光十年到北京在太和殿受到皇帝赐宴。鲁纪勋大兴土木,仿皇宫形式修建鲁土司衙门。晚年从事《鲁氏世谱》的写作。其长子鲁濯早亡,次子出家为僧,其孙鲁如皋为十七世。后相继接任的是鲁焘和鲁承基。十九世鲁承基,一生吃喝玩乐,欺压乡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归流”后,曾被国民政府任为甘肃省保安副司令,1951年,被人民政府镇压。自此鲁土司绝。鲁氏家族,从明洪武年间脱欢被安置连城,至民国二十一年“改土归流”,统治连城等一些地区共19世、22个土司,561年。

    鲁土司衙门旧址

    鲁土司政权驻地连城,有规模宏大的鲁土司衙门及其附寺、官园等。衙门为鲁土司统治机构,管理当地的兵、刑、民、财等事务。

    鲁土司衙门至今已有645年的历史。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明洪武三年(1370年),鲁土司一世流落河西,归明受封土司,为修衙之始。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明政府为脱欢之妻马氏“治第连城,建楼七楹”(现祖先堂),是为鲁土司衙门现存最早的建筑。明代宣德、嘉靖年间均曾增修扩建。清代嘉庆年间,十五世土司鲁纪勋又做过大量的扩建修缮。就这样经过历代土司扩建和重建,最终形成了现在壮观的建筑群,浓缩了明清建筑的精华。目前,整个鲁土司衙门旧址现存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古建筑达296间,其中,有十二座建筑是歇山顶建筑,其他大多数为硬山顶建筑,个别有卷棚顶建筑。这些建筑中明代建筑面积占总量的近一半,几乎所有建筑都有精美砖雕与彩绘,屋脊饰有形态各异的鸱吻兽,肃穆壮观、富丽堂皇。妙因寺砖雕属西北精品,壁画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

    鲁土司衙门旧址由鲁土司衙门、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四部分组成。建筑布局以衙门中轴线为主,东北角为官园,西面为妙因寺。显教寺位于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东面,与衙门隔街相望。雷坛位于鲁土司衙门建筑群西北侧,距衙门建筑群后墙约80米。鲁土司衙门、妙因寺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教寺、雷坛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衙门

    鲁土司衙门占地13500多平方米,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整个衙门依山傍水,坐北向南;一进数院,环境优美;青瓦盖顶,错落有致。呈现头戴乌纱帽,腑系御带之势。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雄伟森严,雕栋画梁,绚丽异常,颇具王候气魄。整个衙门利用地理地基,使建筑依次抬高,形成数门直线贯通,院落相连,越进越高,烘托出衙门高大雄伟和威严之势。房屋木质精良,骨架紧凑,朴素典雅,幽静深邃,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大照壁、牌坊、六扇门、仪门、大堂、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东西配楼、祖先堂,祖先堂后为大库房。大门进去,东西厢房串过为二堂,二堂背后(北)为寝院。祖先堂陈列诸世土司生平,内原有许多奇珍异物。

    大照壁:大照壁长20米,高6.8米,悬山顶,耸立门前,显得异常雄伟。照壁两旁原有高2米、宽1米的鹿角闸,直通东西辕门,内有高大的旗杆,上挂“威镇番夷”旗。东西辕门已于1967年被拆毁。

    牌坊:衙门牌坊是为纪念四世土司鲁鉴的战功而建,原建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中有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所书绿底金字“世笃忠贞”匾额,顺治年间改为“世笃忠诚”。牌坊宽14.5米,三楹四柱,每楹有庑殿顶,彩绘斗拱,竖柱八字形木横横串,并有夹柱石。左右配以三小间四平顶结构的小牌坊,甚为精巧。

    大门:为悬山顶建筑,俗称六扇门,每扇门上绘有高大的神荼和郁垒。神荼和郁垒是最早的门神。老百姓从古代神话中选择两位上受黄帝信任、下对恶鬼毫不留情的勇士,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做为门神。在左扇门上画神荼,右扇门画郁垒。他们身披盔甲,手持青铜大板斧。

    仪门:又叫凤鸣门,悬山顶,原有白底黑字:“提督军门”匾额。原建于明万历年间,系为纪念八世土司鲁光祖曾任南京大教场总理提督而建,嘉庆时重建。此门不常开,《明会典》中说:“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迎接上级官吏时土司迎至仪门外,大堂有重大政务活动或审理重大案件时,也要大开仪门。仪门两旁有小门曰:“生门、绝门”,据说一般人出入生门,被土司判死刑的出绝门。院落两侧配有厢房各五间,分别是部事断案和军备储存之所。仪门之后有千头柏四株。

    大堂:清嘉庆二十三年重建,悬山顶。大堂极为高大壮观,不仅占据了最主要的建筑空间,而且在布局和建筑上都烘托出庄严肃穆气氛,集中体现了土司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和至高权威。大堂内原有木制台樨,上摆案桌、刑签、堂鼓、悬磬等,是鲁土司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大案之所。大堂前有厢房各五间,分别是文案和案卷之所,形成严谨的院落。

    燕喜堂:经大堂,进如意门,为燕喜堂,五楹悬山顶,建于嘉庆年间,是土司宴请宾客的地方。

    祖先堂:祖先堂是因堂内供奉历代土司的画像而得名的,堂为七楹二层歇山顶式木楼。挂有清本邑贡生蒋毓麟在民国5年为鲁焘夫人所题“谯国英风”的匾,东西两侧各有楼二楹,东楼为书房,西楼为放祭器之所。

    二、官园

    官园也称土司花园,位于衙门中轴线东北角,面积原有15273平方米,被一些单位占去一部分,现有面积11344平方米,官园内现存建筑有绿照亭、八卦亭各一,均为乾隆年间所建。土司花园昔日古树、奇花、异草种类很多,还有珍奇禽鸟。目前园内尚存一株酸果树和三株核桃树,均系明代万历年间所植。核桃树三棵大小基本相仿,最大的高约15米,冠大25米,直径1.6米,长势茂盛,绿荫葱蓊。另有暴马丁香共六株,柏树、果树多株,年代不久。还有从鲁土司墓地搬运来的石马、石羊、石人等石象生,有山字石一块,流星石一块,背负石碑的贔屭一尊。
    妙因寺

     妙因寺原名大通寺,光绪年间改名妙因寺。妙因寺建筑高低参差,左右辉映,错落有致,具有藏族色彩。妙因寺各种雕刻非常细致,壁画构图生动自然,院有两棵暴马丁香树,极为珍贵。现建筑物和壁画基本完好。

    妙因寺为黄教寺院,明、清政府一直推崇黄教,因而它有很高的地位,其建筑等级也很高。主体建筑有:明成化七年建的主殿德尔经堂、大经殿、万岁殿、禅僧经堂、塔儿殿、古隆官殿、金刚殿、鹰王殿、科拉殿等。

    妙因寺山门樨头雕有鹊上眉梢、吉祥如意及灵芝、石榴等;廊心墙雕斗拱、下雕须弥座,束腰雕有活灵活现的虎狮、麒麟。科拉殿墙身饰有云龙、净瓶翠竹、松兰麒麟、松鹤鹿和宝塔仙鹤等图案,还有藏汉八宝等。德尔经堂的两山墙和后墙,更满布极为精美的砖雕,共达157平方米,而且全为明代前期的原物,内容丰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中墙顶雕出垂莲柱、花板、梵文吉祥如意和藏汉八宝,墙身为大面积的花卉、鸟兽、人物,雕饰莲花图案的基座上,裙板雕以饕餮纹和云雷纹。此外二面墙体还雕有佛、菩萨、罗汉共17尊,每尊佛都有一本生故事,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妙因寺各殿堂的墙壁、拱眼、天花、门裙板、绦环板上还都绘有佛像和装饰画,历经数百年仍色泽鲜明。山门内山墙上绘有两幅丝路驼队,官员、僧侣在驼背之上,行走于大漠荒野之中,是古往今来丝绸之路活动和生动写照。另外,万岁殿暗廊内绘有48平方米佛本生故事,为明代前期壁画,尤为珍贵。其画风严谨工整,色彩丰富,多幅画面描述佛的一生,图中景物,凡日月星辰、云雨山川、树木花卉、人物、鸟兽、殿宇城阙、亭台楼榭、车舆仪仗等应有尽有,不但场面宏大,真实准确,层次分明,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显教寺

    显教寺位于连城鲁土司衙门建筑群东面,与衙门隔街相望。初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经成化七至十七年(公元1545—1555年)扩建后,格局基本定型。该寺原占地面积1315平方米,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大殿和东西厢房。现仅存建于成化年间的大殿一座。1985年永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鲁土司衙门旧址

    显教寺是鲁土司在其辖区内奉敕修建的寺院,是湟水流域修建年代较早、影响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连城民间有“先有显教寺,后有连城城”的说法。明代著名高僧班丹藏卜曾主持该寺,使该寺名噪一时并跻身于河湟地区著名的番寺之列。现存大殿既保留有宋元建筑的风格,又开明清建筑式样之先河,虽经多次维修,但基本结构未变,天花、藻井、格扇等木装修部分均保存完好,是研究甘青地区寺院建筑和藏传佛教史的重要实物。

    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77平方米。殿内八角藻井上,画曼陀罗种种变体及佛像等,笔触细腻,色彩鲜艳,保存基本完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经实地考察后认为,妙因寺内的万岁殿和显教寺大殿,均为甘肃河西地区藏传佛教早期寺院中的典型遗存,对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以及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传承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4年在大殿天花内发现99件唐卡和部份藏文经卷,现藏永登县博物馆。

    雷坛

    雷坛位于连城镇鲁土司衙门建筑群西北侧,距衙门建筑群后墙约80米,为六世土司鲁经及其子鲁东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所建。原有山门、过殿、大殿、厢房等,座北向南,占地面积1617平方米。现存过殿和大殿两座建筑。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鲁土司衙门旧址。

    雷坛为祀道教龙门派雷部尊神而建,现存的过殿和雷坛殿结构精巧。原结构构件、悬塑、壁画等均保存较好的过殿和雷坛殿,是我国西北地区难得的道教建筑中的小品。

    雷坛原建筑群与院内的花园组合恰似一个“雷”字,布局十分别致。据传建成后鲁土司特意迁来一户姓田的人家在附近居住。现存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出廊,硬山顶卷棚顶;大殿面宽一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殿内原有的三十六尊雷部尊神塑像均于1958年破除迷信时被毁,现门楣上部仅存七尊小彩塑。彩塑均为立像,脚踏祥云,衣带飘举,面容静穆,神态自然,为我国西北地区幸存无几的明代道教彩塑精品。最东侧的一尊身着明代官衣官帽,仪容似为俗人。

    殿内东西两侧的前部各绘有雷部神庞、刘、苟、毕四大元帅。壁画线条纤细流畅,色彩艳丽,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与妙因寺万岁殿内的佛传故事画如出一辙,为明代宗教建筑画中的上品。东壁有落款为:“大明龙飞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卯正月二十二日起首,八月十五日完毕,吉祥如意。”西壁为:“钦差前军督都府同知鲁经,男鲁东修缮。”大殿门框刻有对联:“掌卅六部之赫权长生保命众姓同登寿域,司亿万物之造化施雨行云连城共享丰年”。大殿建筑面积102平方米,过殿面积26平方米。雷坛大殿建于明靖三十四年,是我国西北地区修建年代较早的道教遗存之一。该建筑加厚山花以弥补各脊视觉不协调的作法,以及正面、山面居中铺作增出45度斜拱的作法,均为西北地区建筑遗存中所少见,结构自然巧妙,既是研究鲁土司宗教思想的重要遗存资料,也是研究西北地区建筑艺术中难得的实物遗存。

    雷坛大殿中的彩塑和壁画均为明中期作品,为西北地区早期道观中雕塑和壁画艺术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道教艺术研究中难得的作品。


     
    赞3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刘金平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什么花儿这样红 下一篇:我还是原来的我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