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朋友圈有人调侃道:“过去是缺少年货,现在是缺少年味。”前半句无疑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后半句也不无道理。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流动性日益增强,手机微信的普遍运用,已经和正在改变着许许多多的传统习惯与行为方式,过年也不例外哟。笔者大年初八长途奔波回到乡下看父母,在偶然间还是发现了农村正宗传统年味。
农村吃晚饭都比较早,一般在下午四点前就解决了。大肉大鱼下肚窝在家里,总有不适之感,总想出来晃悠晃悠、走走看看,既有助于消耗,也好透透气。大哥的发小红才由于儿子媳妇在外打工,生活不能独立、老是要家里寄钱倒贴,所以红才两口子就劝儿子媳妇不要外出打工,就在家里种地种菜。老两口老早发话:“经济大权全给媳妇掌管,两老则既帮忙种地,也帮忙带孙子,直到不能动为止。”
如此优厚的条件终于拴住了儿子儿媳。因此他家没有外出人员,故而他家平时在家人口最多。加之红才两口子人又好、脾气好、比较热情大方,吃完饭后自然抱着孙子在门前转悠。一个就在水泥墩坡上带孙子,一个在水泥墩坡头上利用一口大铁锅放上大树墩架上干树棍,生起火来,当作大火炉。四周摆上几条长高凳子。不一会,吃完饭的左邻右舍们晃悠晃悠就自发的晃到红才家墩坡上来,嫌冷的尤其是妇女们就直接坐在高凳子上烤火了。随着集聚的人增多,高凳子不够坐了,主人又搬来矮凳子,好在农家这样的凳子也比较多,够十个八个坐的。
我和母亲一起散步回来,母亲看见四弟、四弟媳都在大火炉旁边聊天,也就走了过去,我也跟着过去。主人又连忙腾出小凳子让坐。小孩子和小媳妇们我是不认识的,年纪相仿者和长者我还是比较熟识,只是他们议论的话题我一般只有听的份,有不懂、不明白之处就悄悄问母亲给以解答。
正好老邻居家女儿女婿来给老丈人拜年,算是客人了,也在此烤火聊天,自然他们引出的话题最为大家关注,成为大家议论的中心。原来这两年种地种菜不是洪水受灾就是行情糟糕,一年的辛苦没挣着钱,两年的辛苦还是没挣着钱,趁亲友回来过年谋好了进城打工的事情,女儿女婿14亩地上共18个蔬菜大棚全部转让,因为要急于转让给出了1万元的超低价位,老丈人得知后就直接说转让给他好了,但大家都不赞成,尤其的女儿女婿极力反对。考虑到老丈人已经七十出头的老人了,本身就有十几亩地要耕作。外加18个大棚如何吃得消呢?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看法、出主意。还是村里的文书说的比较靠谱些:不要急于出手,可以委托一个靠得住的人,会遇上一个合适的人,给个合适的价位………
就在大人们热烈讨论大事情时,旁边几个小孩子却玩得欢。他们不怕冬日的寒冷,趴在水泥地面上,拿着打火机,不时地喷出小火苗来,想点燃已经爆炸过的烟花爆竹残骸。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咕咕、咕咕叽叽不知在说些什么,指指点点、又说又笑,边玩边挪、边挪边玩,从南头往北头挪到墙根了,又往回挪,可谓是磨来磨去、不怕衣服磨坏、磨脏哟。我特意瞅了好一阵子,对着他们拍了几张,他们全然不知,感觉根本没有大人存在、连头都不抬一下看一眼。玩的是那么专注和投入哟。
这让笔者自然想到农村孩子没有大人的严约束、强管理、步步跟、时时看,任凭天性的玩耍,是何等的开心自在,这是城里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做到的哟。
这大人一波围着类似于篝火的露头大火炉自由自在的谈农事、议家事、评国事,其乐融融,不亦快哉?在笔者看来,这一大一小的两拨,不正是农耕文明下的传统的正宗年味吗?
201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