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行动与思想的悖论——电影《人性的污点》观后
  • 管理
    作者:绿杨天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6:22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到底什么才是人性中矛盾的焦点呢?作者深刻地指出:人性中的污点随时随地,都可以致人于死地,而做出一个正确的行动,除了有正确思想的指引,还必须坚决避免错误的思想,特别是掺杂了阴谋的思想从中作梗,断送那些心灵深处残存的一点希望。人们行动着,而且还要积极的思想着,这样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心灵向往的和谐与美好之境。深邃、哲理,推荐阅读。

      《人性的污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刚刚失去妻子的犹太人教授,与一个在意外火灾中失去两个孩子的杂役女工,机缘巧合遇到了一起,前者因为“种族歧视”言论刚刚从著名学院的院长职位上失业,后者则因为遭受越战老兵丈夫的毒打而出走,并不断尝试、兼作着不同类型的工作。一个为了能达到飞黄腾达的理想,逃离了自己的人种藩篱,最后却阴差阳错地因为一句口头禅,而被仁义道德的团体指控“有种族歧视”嫌疑,遭到无情地出卖和抛弃;另一个则是童年应有尽有,但此后不久便因为父母离异,而陷入暗如天日,被蹂躏与践踏的生活底层,在连连遭逢人生重创之后,连唯一的母亲都不愿承认血肉亲情,孤苦地挣扎在厄运不断的生命线上。这两个经历迥异、年岁相差近一半,然而却同样苦命的人,在一个号称文明世界的繁华都市里,在被无情的忽视和遗忘的角落,因为情感的饥渴,性的孤单,偶然而又无法选择地走到了一起,度过了短暂而勇敢抗击命运的一个悲壮瞬间。在他们初次邂逅,第一次床第之欢后,茀吉娅就莫名奇妙的突然脱口问道“难道行动是思想的敌人吗?”科尔曼当时只是惊讶的哦了一声,却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只当是她随口捡拾了什么人一句拗口的台词,然而正是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社会不成文的规则,也预示了他们最后的人生走向。

      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不断插入科尔曼的个人回忆,但又和他现实的处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科尔曼出身于一个讲究自我奋斗、渴望体面,父亲严厉、母亲慈祥的正宗犹太人家庭,父母一心希望克尔曼进入医学院接受正规教育,从而背负起把一家人带入上流生活的重任,但是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捷径,甚至因此和母亲、兄弟断绝了来往;而这一抉择的直接原因,则是来自于他的第一次爱情,那个差点和他步入甜蜜婚姻殿堂的冰岛姑娘,识破了他的身份,而选择了放弃,她掩面缀泣着说:尽管很爱你,但不能和一个犹太人在一起!人类只有这一次仿佛思想战胜了行动,但换个角度再看,还是行动战胜了思想,无论如何,这个错误都是那场惨绝人寰的欧洲战争,埋在人心里的罪恶种子,犹太人在人种歧视中,总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冲击和不公待遇,而第二个受到不公和歧视就是贫穷,这个无罪之罪,却使人不由自主地掉进生命的深渊,掉进同吸毒、犯罪等量齐观的耻辱境地,而那些对于人性的犯罪,对于弱者的施暴,特别是在性命攸关的一刻,面对谎言的沉默,却因为其体面的身世,人种和身份的优越感,衣着楚楚的君子风度,总能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得到开脱和宽恕。

      科尔曼的被控离职,起因于他在院务会议上,批评了几名长期旷课的学生,自从他上任后始终见不到人影,说这些人到底是学生,还是整日逍遥在外的游荡鬼,他的讲话立即被人打断了,有人给他翻出词典,指出“鬼”这个单词还有另外一个义项,那就是专指“黑鬼”,是典型的种族歧视语言,他扫视会场,感觉谎言正在迅速弥漫,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那个和他同样是有色人种的校董身上,而后者却无动于衷,坐视不理。于是,他气恼至极,拂袖摔门而去。回到家里,他怒气冲冲的翻箱倒柜寻找电话号码,想打给律师,控告那些在他进行学校改革中树立的敌人,但是他的气急败坏,最后连累的却是自己相濡以沫,但心脏不好的妻子,等他稍稍清醒过来,赶紧跪下安抚始终给他以忠告的艾丽丝时,却为时已晚,亲爱的艾丽丝就在他的怀抱中静静逝去,送往医院已经回天无力。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尽心尽力想办一所好的大学,多培养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上任后大刀阔斧,改革卓有成效,很快使一个散漫糟糕的学院,一跃成为美国一流的大学。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会遭到如此野蛮而阴险的反对,竟然会在他的讲话中吹毛求疵,而自己面对谎言时竟无言以对,很快在残酷的人性倾轧和墨守成规的正统体制中败下阵来,并且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于是他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在痛定思痛之后,决心要写一本书,来控诉那些丑陋和邪恶的思想。然而,他在悲伤和痛苦下所写作的东西,根本就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

      也许是艾丽丝的意外去世,给了他某种启示和力量。这一次他不能再气馁退缩,而是决定积极地寻求帮助。他辗转找到一位著名作家,说服他替自己完成这部作品,尽管一开始就遭到拒绝,但是他的坦率和真诚,使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彼此的交往中找到了相同的乐趣,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顺理成章的,他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童年、家庭、爱情和奋斗史,以及和迷人女工的邂逅和情爱,都一股脑的和盘托出。他说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既然做了,从来都不会后悔。他还无情痛骂那些体面的、喜欢引经据典、自以为是的所谓正人君子,他们才是一群空谈道德、用谎言欺世的无耻的垃圾。

      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十分新颖,尽管很多都是室内戏,也没有宏大和激烈的场面,唯一能说得上吸引的,就是所谓情色画面了。但是,即使没有删节的版本,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渲染,而是非常有节制和聪明的使之起到续接故事,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使各个情节连缀紧密,有条不紊,干净利落,处处出奇制胜,而又收放自如,简洁有力。电影在刻画人物上,也是调度有方,即使是只出现一次的面孔,也能收到点燃眼球的效果,尤其是那些黑白镜头的闪回,有一种电影中的电影的意蕴,使故事越发连贯精彩,如同是另一部故事,另一条生命的河流,在主人公的心上汩汩流淌,在观众的灵魂深处悄悄的渗透和濡染。它揭示人性的污点,并不靠暴力镜头,血腥画面,也没有依赖性的展示,它用行动和思想的双重线条,通过克尔曼的奋斗、成功,然而又迅速的离职失业,被人们遗忘,刻画出科尔曼不为所动的坚韧和顽强,鲜明旷达的性格,同时,也淋漓尽致的揭开了物欲横流、灯红酒绿和文明高尚下的冷酷现实,充斥在人性肌理的肮脏与耻辱,以及隐藏在楚楚衣冠下的谎言与人境的险恶,空虚与下作,以及人们在邪恶、丑陋、诱惑面前,不约而同都选择了沉默,但心里的想法却越来越多,这样一种令人恐怖的生命场景。但即使如此,这个犹太人汉子,一点都没有悲观,也没有绝望,更没有退缩,他绝不后悔也不在乎自己做出的这些会给他身后带来无穷麻烦的举动,是不是被人视作幼稚可笑,他只是觉得自己和所有人,无论在政治上、人格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是平等的,都是要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负起责任的,任何逃避和掩饰都是罪恶的,不道德的,因此他试图保护苏菲•玛索扮演的这个不幸的女工,直到被一个没有计划的谋杀双双葬身于白雪覆盖的冰河。

      电影的结尾,是作家同女工的丈夫在封冻的冰河上,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作家的人性被科尔曼的死去彻底的唤醒,他决定为科尔曼完成这部科尔曼本人永远无法写出的书,在投入写作之前,他找到了隐居在冰湖上那个可恶的丈夫,想听到他对两个生命陨落的忏悔,尽管那个恶棍并没有亲口说出道歉的话来,但是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他的悔意,并先后两次央求作家在书出版后能送他一本,于是作家答应:到时会邮递给他的。这个结尾非常的写意传神,使观众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纯净感,如同雪落无痕,动魄惊心。

      从这部电影里,可以感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从哲学的角度,可以思索人的价值观,到底哪一些人才值得被尊敬?人到底是为着一个观念而苟且活着,还是按照生命的规律和启示,而自省自强,庄严地活着?人果然有天生的标签吗?如果没有,又是谁,依据什么理由和借口,给了某些人以特权和荣宠,而将另一些人打入艰辛无比的另册,他们勤勉辛劳,拼其一生而不得幸福,无法证明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是谁,赋予特权以终生的体面和狭隘的心胸,只顾埋头攫取利禄,而置普通劳动者的生命于不顾,任凭他们在路途颠簸,在黑暗的矿井下累死累活,在田野和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却没有丰厚的工资和稳定的福利,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住房、医疗、养老的保证,为什么生命的价值会如此的天差地别?为什么仁义道德,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难道人的价值,会因为身份、地位和地缘,产生如此悬殊的价格分野?特别是谎言,为什么总能通过权力的渠道,超越社会道德,而成为迷醉人伦的毒药,逃过法律的制裁,甚至很少受到谴责?当然,这已经是旧得掉渣的老话题了,但也是解决得最缓慢的旧命题之一,似乎在这些关乎未来的问题上,人们都有些狡猾的保守。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文学到底应该写什么,是在二十一世纪,还在挖掘二十世纪初的幽苦,或者沉吟着一百年前的老调调儿,手法和题材都是因袭和照搬过去,丝毫没有今天生活的底蕴,见不到时代的气息和影子,故事永远是那么杂乱,那么似曾相识,情调腐朽灰暗,胡乱用一点暧昧黄酸的幽默,来迎合那些俗陋闭封的心理,永远拿不出经得起时间和人心检验的不朽之作,这样的创作实在是一种精神的浪费和心智的折磨。为什么人们的行动,早就在清晨如脱弦之箭,奔向了金碧辉煌,而人们的思想,还在昨晚的黄昏踽踽而行,驼着脊背,似乎要被自己的心灵压弯一般。为什么对于物质和金钱的向往,能够想到了就迅速做到,而对于心灵的净化和提升,却往往举步不前?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人性中矛盾的焦点呢?或者行动与思想,到底依据什么要处处为敌呢?

      在电影中,科尔曼曾在课堂上告诉他的学生:欧洲文学起源于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则是因为一个女人,这就是著名的特罗伊之战。我想,科尔曼想要说的,正是他对世界镜像的一种理性省察,他甚至希望自己能扮演阿喀琉斯,但是最后却难达心愿,反而被固步自封、高傲无礼的正统思想,一拳打倒在地,成为一个失去了行动和思想自由的失败者。作为一个犹太人教授,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一个异端,而他还渴望用行动和思想,影响和改变这个停滞不前的社会,把陷入困境的人们从习以为常的恶俗中解救出来,还给大家一片自由美好的蓝天,然而他的愿望,在未付诸行动之前,就在一个小小的环节上,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被谋杀了,电影试图告诉人们,人性中的污点随时随地,都可以致人于死地,而做出一个正确的行动,除了有正确思想的指引,还必须坚决避免错误的思想,特别是掺杂了阴谋的思想从中作梗,断送那些心灵深处残存的一点希望。人们行动着,而且还要积极的思想着,这样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向心灵向往的和谐与美好之境。


     
    赞8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邓少枫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 寓言:含蓄于内的寄托——再读《伊索寓言》 下一篇:苔丝的爱情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历史档案 百家杂谈 局外观史 影视书评

    最新作品

    龙抬头阅12次
    搪瓷杯阅12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47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757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45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