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寓言:含蓄于内的寄托——再读《伊索寓言》
管理
作者:绿杨天 发表时间:2013-08-04 09:46:2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文笔厚重,主题明确,创意独到,一篇十分哲理豁达的醒世警文。推荐阅读。问好作者,创作辛苦!期待更多美文佳作问世于火种文学! |
二十多年前读《伊索寓言》,除了觉得好玩,几乎没什么感觉。现在忽然再读起那些充满智慧的魅力文字,不由就有了很多的感概。人的一生,从知识到智慧再到空无之境,的确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还在常识的泥潭,知识的围城中拔不出脚来,你让他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入知识化和高度智慧构成的理性领域。而且,在以平凡、庸常、琐碎为本的生活里,思想往往是很多人的奢侈品,他对于大脑的定义是会计算,最多升级到会算计就够了,很难再叫他讲究头脑思维的质量,包括缜密程度、深度和广度。这就意味着,自古至今,追求真理始终是个别人的事情,尤其是对终极真理的探求更是那些所谓凤毛麟角的天才——精英思想者命中注定的苦役。特别是当工业化带来的物质极大丰富,文明成为一个耀目的标签,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和钱所带来的一切,就是所谓的高级生活,快乐无边就是幸福人生了。于是,我觉得,正是在如此的精神背景下,寓言伸展着它敏锐的触须悄无声息地又在孤独中复活了。 其实,很久以前,我还一直搞不清楚神话、童话和寓言的区别。觉得神话和童话更接近于幻想文学,其浪漫多过现实,而寓言自始至终是写实的,是直面人心的,好比是哲学大道下的荫凉小径。而且,我也一直保持着对神圣事物的敬畏和热情,包括对哲学、美学、宗教的兴趣和追崇。也只有透过这一切,这唯一的途径,才能真正达到了解仁者爱人之精髓的夙愿。尽管人类自身还有很多未及克服的缺点,但人的精神,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里,都放射着永恒探索的光芒。 人都是多侧面的,有好也有坏,既感性又理性,既美好又丑陋,既善良又恶毒,既前卫又落伍。就看何时何地谁占了上风,取得了统辖和主宰心灵的地位。这是符合辩证科学规律的,人既有幼稚的荒唐,也有固执己见的错漏,还有无知的霸道。人能够时刻保持理性是弥足珍贵的,正如另外的一瞬,感性显得那么可爱一样。内心矛盾重重的人生活在矛盾百出的存在之中,既哭且笑,既歌且舞,悲喜交加,表露出某种程度的神经质。所有的人都毫无列外的,既有内心的折磨,又有内心的享受,风雨雷电,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在心灵深处搞出不大不小的动静。人都是缠绵于曾经里、或然里,如梦如幻里,爱自己又恨自己,爱别人也恨别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既有真实的美的呈现,又有相当多的敷衍、雕饰和虚伪,而表面上却要用一个叫情意或友谊的纱幔,把一切都笼罩在朦胧之中,让美丽闪现或者退隐。人都很害怕内心的隐秘,或者疮口裸露,但又喋喋不休地表白自己有多么的纯洁与忠诚,试图用语言的美丽扫帚抹去丑陋的形迹,以免破绽和漏洞显露无遗。 但是,伊索寓言选择的叙事角度很独特,它用动物故事来映射和象征人间的镜像,用人类的思维讲述自然界的秩序,语言轻灵活泼,故事通俗易懂,可谓老幼咸宜。但其中蕴含的严肃生命主题,丰富深邃的哲理,以及对社会不公的鞭挞和批判,对权谋腐败的谴责和针砭,却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所有人都能心领神会的。于是这些拟人手法的文字,自然镜像的内心关照,动物世界的千奇百怪和物竞天择的艺术解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人自省的镜子,调适心灵的良药和启发培育孩子的生动教材。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希腊民间,到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相传其中的故事是一名叫伊索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所做,而"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是萨摩斯岛贵族哲学家克桑弗的家奴,一个丑陋无比,然而又智慧无穷的寓言大师。近来,闲着无事,翻读《伊索寓言》,常常为其诙谐的语言、平白有趣的哲理所折服,读着读着,就会忍俊不住笑出声来。下面摘录几段,稍加评点,供大家赏玩。 【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这个故事现在已化作一个口头禅,常常用来嘲笑那些眼高手低,而又喜欢妒忌别人,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自己又无所作为的人。这种生活现象,因为司通见惯,已经不被看作是品格的毛病,但事实上,这类人的道德观是很成问题的,他做不了任何事,却浪费着很多共同资源,吃喝拉撒一样不少,实在是社会的一种沉重的负担。然而,这种狐狸心态的人,脸皮很厚,人性猥琐,有着很强的污染性,他在的地方,空气也显得污浊,叫这样的人学会自省和自尊,是一个很大而艰难的课题。 【狼与鹭鸶】狼误吞下了一块骨头,十分难受,四处奔走,寻访医生。他遇见了鹭鸶,谈定酬金请他取出骨头,鹭鸶把自己的头伸进狼的喉咙里,叼出了骨头,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难道还不满足,怎么还要讲报酬?”这故事说明,对坏人行善的报酬,就是认识坏人不讲信用的本质。 ——狼性,现在成为一种做事的手段,受到追崇,庶几已经成为不择手段的变奏,这也使中国语言的规范性受到某种程度的挑战。此时,恐怕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一个缺乏信用的时代,人们就可以任意创造自己的语言范式,至于大家如何理解,就只能诉之于智商的高低了。词义的模糊暧昧,正可在狼男豹女的关系里,找到现成的解答,只要性,不谈情,只要风流遍地,不要背负责任和累赘,爱情因此变得没有意义,因为爱情正是靠信义维持延续的,是需要付出庄重代价的,而性和暧昧,连一纸合同都不需要。狼性,就是发自本能的蛮荒的冲动,它急于果腹,满足口欲,只要它看见了,甚至不需要任何铺垫,也等不及任何仪式,就要扑将过去,撕扯咬嚼。正如狼急于吐出喉咙里的骨头,许诺以高昂的酬金,但一经发泄,自己得到了舒服,就可以翻脸不认账,难道你小小的鹭鸶,还能斗得过狼牙巨口吗?! 【寡妇与母鸡】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贪婪是人的本性,只要得到一点好处,人心就会无限的膨胀,直到有一天走到自己的反面。权力的腐败,就如同这个寡妇,她有一只现成的鸡,如何盘剥和榨取鸡就成了她的权力,而且她也有现成的大麦,她不需要学习科学养鸡的知识,对鸡,她拥有神圣的私有权,自家的庭院一切都由她作主,她要用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利益,即使最后把鸡撑死了,她也没有任何过错,她的想法是符合现代经济学的,观念是同市场经济接轨的,撑死了一只,下一只她还会照样这么养着的,权力在手,不贪白不贪,贪也白贪,每天一个蛋太少了,至少应该每天一筐甚至几框,鸡的本分就是下蛋,不然就是白吃了大麦饵料了。寡妇可不是白痴,她的帐算得精得很,如果要怪就怪这只不争气的鸡,贪吃了几口,就把自己给撑死了,活该! 【善与恶】力量弱小的善,被恶赶走到了天上。善于是问宙斯,怎样才能回到人间去。宙斯告诉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个一个的去访问人间吧。恶与人很相近,所以接连不断地去找他们。善因为从天上下来,所以就来得很慢很慢。这就是说,人很不容易遇到善,却每日为恶所伤害。 ——这个寓言很可能把人引入人本性的争论中去,然而,这里涉及的却是人本性的主动与被动,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那就是“恶人先告状”,恶总是比善显得主动和聪明,当然,他是明知自己理亏,于是腿和嘴就跑的说的最勤,坏话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等到善觉得自己也该说几句时,早就恶评满天,一切已无可挽回。人类受恶的欺骗和迷惑,就如同天天喝水一样,除非是被冷水弄病了,才想起善的好处,嘘寒问暖,奉药伺候,使他感到了身边有亲人的温暖和心灵的踏实,然而,等到病体康复,能够持家主事,恶的笑脸在眼前一晃,他的大脑就又糊涂起来,此时恶以善的面貌,占据了他的全部生命,他也就完全的成了恶的使唤丫鬟,任其摆布,在被伤害被蹂躏下,还念念不忘恶的“恩情”,感激着恶的膂力的强大,他感觉自己如同是一滩虚缈的水,只有在恶的坚强的臂弯里,才能澎湃成大海的模样。中国还有一句俗语:“有理不打上门的客”,恶与人很近,天天上门,就混成了熟人,像一家人一般,恶的脸看上去总是很亲切的,不断地增强着人心的信任感;善就住在隔壁,但很少走动,于是人们对善总是敬而远之,偶尔走过来问候一声,人们也是隔着防盗门用鼻子哼哼着敷衍一下,心里还不住的嘀咕:人心隔肚皮,谁知你安的是什么心?善在人间的尴尬,就在于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善总是严肃的、庄重的,神情安详,步履从容,做事有条不紊,但人们不喜欢这样的做派,感觉不活泼、不热闹、不养眼、不怡神,不会见风使舵,缺乏趣味,尽管人人心里都是向善的,但化作行动时,最能感动他们的,还是张扬的风情,醉人的甜言蜜语,温柔的陷阱和糖衣炮弹。善恶之辩,到了行动上,其实就成了予和取的关系,谁给好处谁就是善,这种实用主义,最后模糊了善恶的界限,使义利观陷入了泥坑。 【公鸡和宝玉】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这是说自己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珍贵的。 ——这是一个非常妙的故事,常常回味它,会使人在心灵迷失时,也能迅速找到回家的道路,而不至于由此喜欢上饥肠辘辘的流浪人生。 【两只口袋】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用普罗米修斯的先知之火,照亮我们的双眼,再去照耀和洞彻夜晚的黑暗。我们从来都不缺乏发现,而唯独缺乏甄别的眼光。 【马与马夫】从前,有个马夫,他偷偷地把喂马的大麦卖掉了,但仍每天给马擦洗,用梳子梳理马毛。马对马夫说道:“如果你真心想要我长得美,就不要再卖掉喂我的大麦了。”这是说,那些虚情假意的人用花言巧语和小恩小惠去贿赂别人,却把别人最必需的东西夺走了。 ——难道不是这样吗?那些喜欢用自己的智商,考验别人情商的人,最后恰恰落入了自己精心设置的愚蠢的圈套。 【熊与狐狸】有一头熊大肆吹嘘,说他很爱人类,因为他从不吃死人。一只狐狸对他说:“但愿你把死人撕得粉碎,而不要危害那些活着的人。”这故事适用于生活中那些假装善良的恶人。 ——笨狗熊也自以为是作秀的先锋,玩着自恋的花活,以为用自己的虚伪,已足以在这个世界上制造新的迷信,但不讲情面的狐狸,偏偏拿一根竹签,就把这个气泡给戳爆了。狡猾的狐狸,在笨狗熊面前,显示了残忍,也揭穿了狗熊隐藏在爱的幌子下的残暴。这是一场恶与恶的较量和冷幽默,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空间。 【海鸥和鸢】一只海鸥吞吃了一条很大的鱼,胀破了他的肚子,躺在海滩上等死。一只鸢看见后说:“你真是自作孽啊!你本是空中飞的鸟,不该到海里去找食物。”这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 ——自知自明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是今天却遭到一致的抨击,士兵要做拿破仑,经商要当李嘉诚,做官要比武则天,都是想取天下而代之的架势,似乎宏图伟业在闪念之间手到擒来。于是,超女、快男领风气之先,风靡一时,其火爆之势,搞得多少人如痴如狂,人间的又一场造星运动,迎合着渴望成功的心理,哪怕失败了,也要忍泪叫喊着“我是最好的”,拿一次娱乐和游戏,来填充本来空白的经历。明明知道这有些自欺欺人,但媒体大张旗鼓,为之呐喊造势,用熊熊的火焰,点燃躁动和疯狂。看起来用心都是好的和善良的,但是这一切都有点沙上造屋的虚妄,设想是美的,或者也有独门绝技,来保证未来大厦耸立的雄姿,但这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臻的蓝图。人生或许不该有宿命,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能力也许说明不了什么,资质却不是人人具有,智慧也不是人人都能依靠勤奋,就能达到大师美的器宇,能人巧匠却可以行行有出色者,凡是通情达理的人,就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倾注心血认真去做,哪怕是机缘巧合下的粗笨活,或者生计所迫的劳力营生,也不会计较,从零起步,从小事做起,渐渐搭建起自己的楼宇和爱巢。劝人做大和做强并没有错,错的是你让海鸥做游泳健将的美梦,而将鱼群赶上海滩,让它们成为长跑明星,或者给所有人都念着:都是人,别人能做的我为什么不能做?这唯一的一本经。相信豪言壮语,曾经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校正这些失误又经历了长久的阵痛,终于从脚踏实地里体会到一丝成功的温暖,那种潜藏在心底的急功近利和拔苗助长,就又抬头了。好在大多数人都保持了清醒,坚守自己的田园,无论外面吵得多么火热,也不会为之所动,自顾埋头勤奋耕耘,拒绝跟风,最多听着那些响动,嘴角掠过一丝微笑。 【卖神像的人】有人雕刻了一个赫耳墨斯的木像,拿到市场去卖。因为没有一个买主上前,他便大声叫喊,想招揽生意,说有赐福招财的神出售。这时旁边有一个人对他说道:“喂,朋友,既然这样,你自己应该享受他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卖掉他呢?”他回答说:“我要的是现在马上能兑现利益,这神的利益却来得很慢。”这故事正是说那种不择手段地求利,连神也不尊敬的人。 ——洗黑钱的人,都是在红色的招牌下进行的,行贿受贿的人,也有一套堂而皇之的高妙理论,就连神是用来敬的,这样简单的道理,它也可以随意的颠覆,可见在他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神圣高贵的精神,公平正义就会在瞬间瓦解,那么亵渎神像,抛弃信仰,出卖灵魂,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烧炭人与漂布人】烧炭人在一所房子里经营,看见有一个漂布人搬迁到他的旁边来住时,满怀高兴地走上去劝他与自己同住,并解释说这样彼此更亲密,更方便,还更省钱。漂布人却回答说:“也许你说的是真话,但完全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这故事说明,不同类的人难相处。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普遍的常识,但是仍常常发生“拉郎配”的现象,也有好心遭到拒绝而心怀不满的情形,这些误会本来可以迅速地消除,但是也有很多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隔阂,一点小事最后酿成了大祸。比如性格不合的恋爱,感情不投机的分道扬镳,却往往有人对此气不打一处来,偏偏挑起了自己无法收拾的事端,于人于己都造成伤害。生活中的小节,有的人在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在心里却是狭隘和偏执的,究其根源,却不过是一个面子,好心当成了驴肝肺,野蛮的要人接受自己非分的邀请,勉为其难的要人与他对酒当歌,吞云驾雾,作竟夜之欢,诸如此类。比如各地都有许多根深蒂固的民俗,相聚必要饮酒,有一个共同的规矩,以显示自己的热情,那就是喝酒,会喝不会喝都得喝,非要人家置身体与生命于不顾,来迎合他的好客之心,这就难为了那些有病患和对酒敏感的人。这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强人所难的恶俗,但是,由于它符合一般人的待客之道,会上升到民族国家,礼仪之邦的高度,受到大力的推崇和发扬,甚至成为一地经济发展和文明开放的助推器。礼仪,本来就是做做样子,适可而止,表示了彼此的诚意和敬意,就已足够。但是把它纳入到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流俗,就有些过分了。而且,现在利用宴桌酒席行苟且之事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正是烧炭人与漂布人达成了利益的默契,事实上是同流合污了。 【驴子与小狗】有人养着一只狗和一头驴子,主人常同狗一起嬉戏。有一天,他外出吃饭,带回一些食物,扔给狗吃。狗高兴得摇着尾巴迎了上去。驴子非常羡慕,也蹦蹦跳跳跑了过去,结果踢了主人一脚。主人十分气愤,痛打了驴子一顿,并把它拴在马槽边。这故事说明,同样的事情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 ——人的偏心与偏见,可分为情感的和利益的两种。比如婆婆对于女儿和媳妇的态度,由于血亲,女儿是自己的心头肉,千金难买,于是心爱珍贵得捧着抱着,无微不至;而儿媳妇是别人家的,是到自己家里为奴的,于是百般的刁难,随便的责骂,有时恨不得亲手掐死她,方能解了自己的心头之恨。这叫做偏私。是一种情感的狭隘。再比如有人把朋友分成亲疏远近,凡是利益连枝的,敬爱有加。凡是意气相投,体己受用的,列为贵宾。凡是邀媚献供,腿脚伶俐的,偶尔还会用得着,保持联系,若即若离。凡是情不投意不合,偶有冲突者,则敬而远之。这叫人际哲学,官场智慧,是一种情感与利益的双重链接。只有投资与收获成正比时,才会受到偏爱。在这里,狗仍然是最受欢迎的,而驴子永远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畜生,被拴在气高趾扬的马的旁边,在受主人冷落的同时,还要接受马冷嘲热讽的奚落。人性的弱点和污点,就是这么的现实和赤裸裸,在这里,黑白、美丑、善恶、是非都会打上偏心、偏爱、偏执的标签,到底一个人是怎么样的,都会被受偏见操纵的口舌,描画得走了形儿,不复再有真实的人,即便活生生的一个人站到面前,做了许多美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偏见,总是难以给其留下满意的印象,感觉不知什么地方还是不合心意,未达到心理可接受那个高度,于是,络绎不绝的有用人才,都从他们的眼前白白的流失了,或者被白白的耽搁贻误了。这样的现实,真的叫人无可奈何。就像驴子的主人,总是事后检讨自己说:我也真想对它好一些,可就是对它喜欢不起来啊。怎么办?陕西人有一句模棱两可的口头禅,叫做:怎么办?——凉拌!翻译成现代文明语,就是:不好办,就悬置起来不办,等人们什么时候思想想通了,不排斥不抗拒了,再说。什么是人心叵测,大概这就是。 伊索不愧为幽默大师,将世象人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受者阳光、风雨和时间的烘烤、吹打和晾晒,但是人类的那些勤劳和智慧之外的陋习,藏污纳垢的性格,偏听偏信的心灵,以及炫耀权势、争强好胜的虚荣和野心,依然如故,而一些珍贵的品格,美好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却在悄悄的丧失。幽默,固然能时常叫人开怀大笑,但是相对于那些真实、美好、珍贵之物的匆匆流失,它所留下的种子,只能生长言简意赅的悼词罢了。 人类的情感与思想,何时才能不到眼前和私心为止,而能伸展得更高更远一些呢?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廊桥情思 | 下一篇:行动与思想的悖论——电影《人性的污点》观后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