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古井的坚守
管理
作者:人到中年 发表时间:2015-01-27 19:08:58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此篇文章写的含有寓意,有象征的手法在里面。古井的坚守,代表着老人对土地的坚守,从当地的干旱到古井的诞生,里面还参杂一些梦的意识流的写法来增加古井的神圣。从乡镇的撤除,上百名工作人员和古井的告别,从跟前的学校也废弃了之后,古井变得荆棘丛生,蛛网遍布。然而还有一些老人知道它的魂,是坚守得住的::“我得守住这个老家……” 读来令人感动,有一股正气从胸中冉冉升起。十分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
古井旁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蛛网封住了井口,青苔长满了井沿,眼前的古井失去了昔日的芳华,让人有些伤感。 这口古井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它距离我曾经工作的乡镇不足两百米。每每提到它,老人们都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它的故事,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爱。 据说上世纪的某个夏天,川东北地区出现了百年难遇的干旱。太阳像个火球,炙烤着大地,地球承受不住缺水的煎熬,在酷热中呻吟。水田开裂了,庄稼绝收了,就连平时孤傲耐旱的竹子,也奄奄一息地低垂着脑袋,眼巴巴地看着叶片打卷,枯败。更要命的是附近的百姓和集镇上的人们饮水出现了问题。人们心急如焚,纷纷外出找水,有的翻山越岭到几里外的嘉陵江取水,有的扛着䦆头,漫山遍野地挖凿,希望找到新的水源。 时间一天天过去,高温仍在继续。附近的老农张大爷寝食难安。夜深了,他独自坐在院坝的石凳上,神情沮丧地沉思着。满天的星斗丝毫不顾忌人们的感受,还在顽皮的眨着眼。大爷手指间燃着的烟卷快要烧到手了,他也丝毫没有察觉。烟火在氤氲的夜色中,显得有些孤单。茅房的角落里,偶尔传出一两声沉闷的狗叫,打破了夜晚的沉寂。那一夜,张大爷失眠了。迷迷糊糊中,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来到他的面前,老者头绾长发,身着长衫,右手执扇,只见他面带微笑,动手指了指不远的菜园,似若有所语,然后飘然而去。张大爷从梦中惊醒,翻身下床,扛起门后的锄头,直奔菜园,吓得家人惊慌失措,紧追其后。来到菜园中,张大爷稍作迟疑,随后去到一处长势旺盛的蕨类植物旁,扒开草丛,抡起锄头,几锄挥下,一股清泉喷薄而出,那泉水在月辉下显得更加的银亮。那一夜,人们的眼中噙着幸福的泪花。 后来,人们在泉眼周围挖了一个二米多深的坑洞,再在周围砌上一圈一圈规整的石条,就像一个正六边形,一直砌到地面,最后在口部罩上一个光滑的石圈,古井就成了现在的模样。古井里的泉水很大,且经年不息,滋养着附近的百姓。满了就悄悄地溢到下面的水沟里,方便人们灌溉庄稼。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于乡镇和学校的存在,到古井里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挑水的、洗衣的、淘菜的,古井旁热热闹闹的。把桶绳穿过竹孔套在竹竿上,轻轻地放进井里,再下伸竹竿使绳子牵引水桶倾斜、进水,一下子就能打出满满一桶水来,清澈的井水沿着桶沿下泄,撒满一地的水花。如果不小心溅到农妇的脚上,还会引来一阵俏骂。 西边的天空涂满了火红的晚霞,村庄的上空炊烟袅袅。男人们来不及换掉满是汗渍的衣服,纷纷担起水桶去到井边,打水的人排起了长队,铁桶摆动产生的吱呀声,水桶落地撞出的叮咚声,井水下溅发出的哗啦声,和着人们的谈笑声,俨然一曲动听的暮归交响曲。古井来不及欣赏,拼命地挤着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勤劳善良的人们。一会儿,人们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古井早已疲惫不堪,它来不及涮洗便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古井就这样忙碌着,直到本世纪九十年代。它苍老了容颜,肌肤长满了杂草,脸上布满了皱纹,颈部也发生了病变。我们和几位村民,抽干了井里的水,攀着井壁的梯缝下到井底,舀出井底的淤泥,清理冒水的泉眼,拔掉内壁的杂草,修复有着裂痕的井圈,古井又青春焕发。再后来,学校和周边通上了自来水,但我们仍割舍不下对井水的依恋。井水煮的饭特别的粘稠、香甜、有营养。村里的老人都比较长寿,据说就与井水的水质有关,他们口渴的时候甚至直接饮用无需烧开。村里的人们还是乐意到古井边洗衣淘菜,因为井水冬暖夏凉,寒冬时能带给人们温热,酷夏能给人们清凉。九二年,随着撤乡并镇的展开,我所在的乡镇撤除了,上百名工作人员怀着不舍告别了古井。再后来我所在的学校也废弃了,古井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泪眼婆娑地望着孩子们离开。从此,古井旁更加冷清。 由于割舍不下对古井的思念,我沿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去到井边。地头的一位大爷看见了我,热情地打着招呼。我说:“大爷,村里的人都还好吗?”大爷应道:“他们都很好,有的外出打工了,有的买房进城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大爷自豪之中又流露着一丝丝忧伤,“只是可惜了这些荒着的土地。”“ 你为什么不跟着儿女住进城里?”大爷有些激动,也有些无奈:“我得守住这个老家……” 角落里的古井静静地听着我们的对话。我虔诚地清除井口的蛛网,俯下卑微的身子,抔一凹清澈的清泉送进嘴里,那井水似乎比以前更加甘甜。 2015.1.27午于陋室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东临碣石有遗篇 | 下一篇:爱雪多情否?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