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火红的攀枝花(纪实文学)
  • 管理
    作者:潇男 发表时间:2015-06-30 08:36:45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展开,年轻的攀枝花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拔地而起。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和理论界对党中央关于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战略决策都存在争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相互碰撞。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国内史学界和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个神奇的成就。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业基地必须有纵深配置。他把漫长的内陆边界线和东南沿海各省区划为一线;把临近一线的省区划为二线;把西北、西南纵深的山区划为三线。“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战略构想,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而做出的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因此,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绝不是空穴来风,绝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而贸然做出的决定。”在当时情况下,一旦发生战争,地处一线、二线的鞍钢、包钢和武钢极有可能遭到打击,中国必须有一个建设在三线的强大的钢铁基地。作者的文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较好地诠释攀枝花的七个奇迹,分别是:车轮上的工业基地,象牙微雕钢城,30万军民打通成昆铁路,普通高炉将“死矿”变“宝藏”,钒钛光华,二滩水电站,从“不毛之地”到新兴工业城市。如今的攀枝花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钢铁钒钛和能源基地。是一个既有壮丽山河奇景,又有亚热带旖旎风光;既有现代人创造的伟业,又有遗存古朴风貌的理想的旅游胜地。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早期的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欣赏!期待着更多好作品!

        世界上什么花儿最美?可以得到无数个答案。有人说是洁白无瑕的白玉兰;有人说是金花烂漫的黄杜鹃;有人说是千姿百态的郁金香;有人说是雍容华贵的红牡丹。而让我这个在攀枝花身旁生活工作了十年的冶建战士来说,最美丽的还是这红木棉。

        攀枝花又叫木棉花、英雄花。它树形高大,雄壮魁梧,枝干舒展,花红如血,硕大如杯,树龄可达数百年。每逢春天季节,没有绿叶的遮盖,火红的攀枝花就绽放开来,千树万树灿若云霞,映红天地。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花谢过后,果实成熟爆裂,飞絮如蚕丝纤柔,如雪花洁白,纷纷扬扬,布满天空,蹁跹悠然。

        四川雨雾云南风,金沙江水流当中。在我国西南高原大黑山怀抱中的金沙江畔,有一个以攀枝花命名的城市,既古老又神奇,既苍凉又美丽。这儿的攀枝花出生在洪荒远古的高原,开放在崇山峻岭之巅,长年累月汲取日月精华,所以它更富有坚强的生命力,更具有云霞般的迷人风采。

        这攀枝花虽然地域偏僻苍凉,但到处是黄金,山上有用不完的木材,地下有取不尽的宝藏,钒钛磁铁矿、煤矿储量都极为丰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世界上战争风云密布,和平国家受到威胁,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英明决策。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来攀枝花考察选址,赞誉“这里得天独厚”;毛主席亲自批示:“钉子就钉在攀枝花”,并说:“攀枝花建不好,我睡不着觉”,一座大型钢铁基地建设在这里拉开了序幕。中央所属十一个部委的建设队伍,从四面八方来到攀枝花,展开了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战天斗地的大会战。

        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攀枝花人就像攀枝花树一样高大、雄伟、热情、豪放。

    一九六五年十月,我跟随冶金部冶建大军的先头部队,从西昌转战到攀枝花。那时的攀枝花,十里八里无人烟,出门走路就爬山,遍地荆棘绕顽石,喝水吃菜都困难。相传三国争雄之时,蜀丞相诸葛亮挥师南下擒孟获后,见攀枝花悬崖峭壁,草木不生,仰天叹曰:此地粮草无补,屯兵险矣!急忙撤兵而返。而今,共和国的“天兵天将”不信这个邪!在这个“千年不毛之地”上开始创造奇迹。

        先头部队进入工地后,首先要自己立住脚跟,解决吃住问题。工人们在避风的山洼中搭起帐篷住宿,垒三块石头架上一口大锅做饭,红军长征路上的作风得到发扬。吃水怎么办?上百人排起长龙,通过三个台阶陡坡,跨过沿江公路,一脸盆一脸盆由金沙江传到食堂储水池,再用明矾净化后饮用。那时,滴水贵如油,一盆江水早晨洗脸,晚上洗脚,第二天浇新种的菜地。工人们豪迈地说:“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天当被子地当床,吃水就找金沙江“。小分队的任务就是“三通一平一住”,即通路、通水、通电,平整场地,抢建住房,迎接大部队进场。

        为了节约成本和缩短时间,我们学习大庆精神,住房先盖“干打垒”。干打垒就是草盖顶、土夯墙的简易房。工人们当时的一段顺口溜,形象地描述出了“干打垒”的结构、优点和建设过程:“干打垒,真便当,上下全用土来夯。不用砖瓦不用石,没有吊棚和大梁,芦席盖顶铺杂草,挡风挡雨遮太阳。”还有更俏皮的呢:“干打垒,真漂亮,冬天暖和夏天凉,防风防雨防地震,安全舒适胜楼房。”

        那时的生活简单而艰苦,单身职工住集体宿舍、睡双层床;双职工分一套十平米左右的“干打垒”,里边一张双人床,一张用板皮自钉的吃饭桌,一个装衣服的柳条包就是全部家当。开始进川前,上级对参见三线建设的人员审查极严格,一要政治可靠,二要轻装上阵。一声令下,三天内要把孩子送回老家,否则不许进川。大家都以参加三线建设为荣,批准的欢呼雀跃,刷掉的痛哭流涕,政治热情高着呢。所以“家徒四壁”是正常的。

        要问吃什么?主副食和蔬菜全靠国家调拨、外部运进,吃饭全靠食堂。金沙江的水含矿物质多,刮肠油很厉害,所以一周不吃肉就馋的要命。那时食堂每周发一次肉票,可购买红烧肉或粉蒸肉半斤,我每次都是一气吃光。有一年,食堂两个多月断肉,前方工人的体力受到很大影响。周总理知道后,从出口的猪肉中截留一批,供给攀枝花,大家听说后感动万分。说道吃粉蒸肉,这里还有一个小笑话:我们有位政治部老主任,河北人,自幼口吃,越是着急越结巴。文革中他和其他领导一起被关进“牛棚”,天天参加“劳动改造”。这天中午,职工食堂有粉蒸肉,同时还有烧粉条和其他蔬菜。食堂一排有七八个窗口,“走资派”们安排在边口排队。老主任好不容易挨到窗口,心里早已馋着粉蒸肉,递进碗急着说:“来一个粉粉粉……”,炊事员立即给他倒了一个粉条。老主任一看更急了,又把碗递过去说:“再来一个粉粉粉粉……”,炊事员又给他倒了一个粉条。老主任急得火上浇油,憋住劲脸红脖子粗地说:“我要粉蒸肉!!”但这时粉蒸肉已全部售完。老主任只好沮丧地吃他的两碗粉条。

        要想吃个鸡蛋,那就更金贵。要乘公共汽车翻山越岭走十几公里路,到仁和镇上去买,而且价格贵的吓人,一只鸡蛋要两角五,可那时我们的月工资才四十多元。也就是说,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一百六七十个鸡蛋。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惊异地说:攀枝花的鸡蛋有多大呀,这么贵!鸡蛋价格不菲,一般人可以不吃,可产妇不行呀!我夫人生我小儿子时,我揹着背篓跑到仁和镇,咬咬牙买了二十个鸡蛋,被我夫人数落了好几天。后来学习别人经验,想找一个“一本万利”的途径,就花几块钱买了一只老母鸡,哪知好景不长,不几天老母鸡就打蔫拉稀,喂大蒜和吃土霉素都不顶用,眼看着老母鸡死去。死鸡不能吃,只好埋掉,夫妻俩疼的够呛。但我还不死心,一下决心又买了一只,精心饲养。过了几天“故伎重演”,我一看情况不好,趁鸡还未“病入膏肓”时,立即把鸡杀掉,全家喝了一顿鸡汤。后来才知道,攀枝花气温高,各种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所以鸡易得温病,这可能就是当地鸡蛋奇贵的缘故。

        吃蔬菜也是大问题。山里的老乡种菜自种自吃,过去从来不出售。双职工就在家门口的坡地上种点小葱、小白菜,调济一下食堂菜肴的单一。有一段时间,单位蔬菜供应不上,食堂天天吃咸菜,这时小菜地就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我有个老乡,他在江边看水泵,周边种了一些瓠子瓜,星期天给我送来两只,他可成了全家最受欢迎的贵客。

        吃水果不成问题。攀枝花盛产木瓜、芭蕉和甘蔗,山民几乎家家都种。我们刚去时吃木瓜不要钱,只要给老乡打个招呼,就可随便摘吃,因为老百姓过去从来不吃,是用来喂猪的。现在可成了人人青睐的高档水果。芭蕉比香蕉个头较小,味道差不多。老乡要一毛钱一只,我去乡下支农时花一元钱背回一大串,足有一百多个,挂在屋内熟一个吃一个,真过瘾!甘蔗就更多了,离我家五里地有个甘蔗批发站,堆积如山。红色硬皮的一角一斤,绿色脆皮的二角一斤。前者皮坚,容易割破嘴;后者皮薄,吃起来脆甜爽口。我每次都背回几十公斤绿皮甘蔗,放在床下,够半个月享受。

        四川是白酒的故乡,物美价廉。当时的曲酒九角九一斤,五粮液才三元八角五一斤,星期天我们同事间经常小酌,当然是曲酒。所以,我在四川攀枝花十年,一学会了吃辣椒,二学会了喝酒,但酒量平平。

        冶建工人志气大,手推小车走天下

        攀枝花人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他们怀着“早日建成攀枝花,让毛主席睡好觉”的强烈信念,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用肩扛人抬手推车,拿下了一个个战役。为了保证市委和总指挥部的照明,要在炳草岗的后山上建一排高压线塔。上百吨的建筑材料要从山下运到山顶,电力指挥部人手不够,向冶建指挥部求援,我们立即组织一支突击队前往,我是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当然首当其冲。小伙子和姑娘们,有揹红砖的,有扛水泥的,有抬钢架的,一个个冲向山顶。手磨破了,肩压肿了,衣服湿透了,但谁也不吭声,直到圆满完成任务。

        浇灌钢筋混凝土基础,是建设厂房的重中之重,有时几百立方,有时上千方。可那时既没有输送泵,也没有运输搅拌车,全靠集中人力打“歼灭战”。我们机关干部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每周要几次参加义务劳动,当然也就成了“歼灭战”的主力之一。手推车是运送混凝土的唯一工具,起到“淮海战役”中民工为前方送粮的作用。这手推车酷似北方的独轮车,但体积比它小。掌握它既要有体力,又要有技术,弄不好就要翻车。所以干部们参加劳动,大多不敢摸它,只干些装车和扫地的简单活。我可不信那个邪,每次都抢要手推车。工人师傅看我积极性高,就悄悄告诉我一个秘诀:“握紧把,踏稳脚,上身立直摆动腰。”这招还真灵!结果我成了推手推车的能手。

        高炉是钢厂的标志性建设,流出铁水就意味着本期工程建成。建攀钢高炉时,一无现代化的攀登吊,二无超高超大的起重机。近百米高的大高炉怎么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工人用木吊杆代替。当吊装最高端的高炉大钟时,起重工刘宝祥竟用“土抱子”攻下了这一难关。从此,刘宝祥“抱子王”的美誉响彻巴山蜀水,成为省市劳动模范。

        攀钢是自行设计图纸、自行制造设备、自行安装施工,自力更生的典范。为了省工省时,“修配改代”成了主要法宝。工人们集思广益,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对各种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备件,能修的修,能配的配,能改的改,能代的代,保证质量为前提,争抢速度为目标,就地解决问题。因此,攀枝花钢厂的机械设备都打上了自力更生的烙印,整个钢铁基地是地地道道的中华牌。

        高山峻岭咱不怕,汽车轮上开奇花

        在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史上,凡是大工业基地建设,一般都是在具有铁路和航运,能够通过大量运输的条件下,才能完成,然而,攀枝花是个例外。当时,成昆铁路还未通车。为了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争时间、抢速度,尽快建成出铁,数万名交通建设者先行进入攀枝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完成了市区主干线和冶金环线的建设;改造了108国道;新建两座独立大桥,从而改变了交通闭塞状况。接着,四川、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的车队,跋山涉水、鱼贯而入,担负了建设物资的全部运输任务。汽车进入攀枝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成都南下,历史上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二是从昆明北上,那也不含糊,沿线的悬崖峭壁被形容为“气死猴子吓死鹰”。汽车轮子都挂上铁链,在雪山峭壁上移步,在凌空云雾中穿行 ,翻车坠崖的事故时有发生。但司机们不怕,运输一天没停。成万上亿吨的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到现场。井巷公司女司机张莲花,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开着载重车多拉快跑,多次完成艰险任务,被誉为“五朵金花”的首朵,后来当上了四川省工会副主席。

        与此同时,三十万铁道兵和民工,日以继夜地抢修成昆铁路。沿途经过崇山峻岭,高峡低谷,有些地段隧道相连,桥梁叠加,被称为“洞中洞”、“楼上楼”。他们终于赶在70年7月1日,与攀钢一号高炉同天建成。我国政府做成一幅“象牙微雕——成昆铁路”,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至今还陈放在联合国总部。

        成昆铁路的通车,使攀钢建设如虎添翼,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出入攀枝花的物资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成都、昆明两地辐射全国。

        弄弄坪上摆积木 “ 微雕钢厂”露峥嵘

        攀钢厂址在攀枝花腹地弄弄坪,这儿前临大江,三面环山,见方只有2.5平方公里,自然坡度达20%以上,上下高差80米,大小台阶25个,地形极为复杂。来自冶金部、铁道部的800余名专业设计人员齐聚弄弄坪,他们深入现场,反复勘测,先后做了50多个总图布置方案。经过多次筛选、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个被世界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总图设计方案,把烧结厂、焦化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轨粱厂等,像摆积木一样,犬牙交错地放在了这个小小的棋盘上。冶建工人依照蓝图,巧夺天工,日夜奋战,终于迎来了一九七零年七月一日的攀钢一号高炉胜利点火。庆祝大会在轨梁厂场地举行,中央和省市领导到会祝贺,电报发到北京城,向毛主席报喜。攀枝花人马不停蹄,人不下按,一鼓作气地完成了年产150万吨的大型钢铁基地。被外国冶金专家赞誉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一九九一年春天,为参加全国冶建档案学会理事会议,我第一次回到了离开十八年的攀枝花。我一直沉浸在激动中,上下午开会,早中午浏览市容,晚上会见老友。攀枝花发生巨大变化,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高楼大厦成群,交通发达便利,一座现代化的钢城,像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西南高原上。更让人激动的是,漫山遍野的攀枝花开放的更加鲜艳、更加红火。我永远对她钟情,永远对她怀念,永远为她骄傲。回上海后,我写了一首散文诗《梦中的情人,攀枝花》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上,接着,《攀枝花文艺》、《四川文学》进行了转载。现在我就将这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几十年了,我天天做着红色的梦,树是红的,山是红的,水也是红的,整个世界是红彤彤的。那梦中的情人,攀枝花!

        她在崇山峻岭中扎根,在无限寂寞中开放,长年与云崖拥抱,日夜与山风亲吻,没有哗众取宠之心,没有争奇斗艳之意,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生长着。

        她带着山树的野性,不择肥瘦,不畏艰险,沐浴着高原上的狂风暴雨,呼吸着亚热带的干燥气流, 对人类没有任何索取的欲望。

        果子成熟了, 朵朵银色的花絮开始飞扬,像雪花那样洁白,像蚕丝那样轻柔。她不再热烈,她迎接收获的日子,不是狂喜,而是安详!”。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十字路口 下一篇:两位老辈人的死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28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59次
    三月的春阅35次
    春天游记阅328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29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4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