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为了寻找班超(就是那个“投笔从戎”的班超)的墓地,天黑夜路,无意间来到了陕西华山下华阴县的一个村子,村民正在自娱自乐,在这里,我听到了正宗的“秦腔”。
秦腔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宝鸡、天水一带。
甘肃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秦始皇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把自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人们当时的娱乐形式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唱腔和身段的定式,不过击缶显然很难普及,不像北京奥运会满场的缶,还不如敲桌子、砸板凳来的更容易些。
梆子是一件用枣木雕成的击打乐器,方便携带,敲击时发出"恍恍" 的响声,音响效果和敲船帮、床帮差不多,卖香油的走街串巷时也能用;梆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乐队伴奏时节奏的掌握,就是由梆子来指挥,京剧是板鼓,也是闹动静的。
梆子戏如今已经形成一个遍及黄河流域的大剧种。据不是十分准确的分类,梆子戏在陕西叫秦腔,在山西叫晋剧,在河南叫豫剧,在河北叫河北梆子,在山东叫吕剧,在江苏叫叫江苏梆子,其实就是徐州梆子,这都是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影响渗透的结果。
华阴老腔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的家族戏,实际上就是皮影戏的配唱,其声刚直高亢,应该还是秦腔的遗风,从演出形式可以看到,除了演员扯着嗓子吼叫,破铜烂铁、桌子板凳都能上手发声,这被誉为磅礴豪迈。明末清初是个乱世,但是自古以来,古今中外,许多新的思想体系、文化意识和文化发展都是在乱世中繁荣。
华阴老腔的这些演员平日里就是农民,需要演出时就凑在一起。张艺谋的电影里曾经出现过,2012年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拍的电影《白鹿原》里面,开始部分就是几分钟华阴老腔的表演,从此华阴老腔逐渐被国人所知晓。
中国第一代摇滚歌手崔健感觉华阴老腔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摇滚,去年打算请他们一起上央视表演《一无所有》,后来没能实现,而谭维维在今年春晚的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唱红全国,捡了个漏。
华阴县现在叫华阴市了,就在华山脚下,连霍高速公路的边上不远,东面一点就是潼关,潼关黄河上有个风陵渡,风陵就是女娲的陵墓。风陵渡口曾经有过“百舸争流,扰攘一片,人嚷马嘶,行旅不绝,”的盛况,金庸笔下的风陵夜话更有说不尽的江湖气息,直到今天,看到苍凉孤寂风陵渡,心中仍充满江湖意境的快意恩仇。
过了风陵渡黄河大桥就是山西,这一带非常适合旅游,有山有水,而且是大山大水,有景有情,自古是轰轰烈烈,从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女娲造人的传说,到战国时魏国与秦国的争夺,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马超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还有金庸小说的描绘,抗战中阻挡日军的天堑,都在这儿留下无数的历史故事和传奇。
另外黄河风陵渡有个《老白家酒店》,老白做的黄河大鲤鱼堪称一绝。
我们寻找的班超墓,在前几年的建设中,已经被压在发电厂冷却池的下面了。
一篇小感想,写了一上午。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