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苏东坡和秦观的师徒情结
  • 管理
    作者:沁香一瓣 发表时间:2020-09-04 10:16:47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文章写的十分细致,特别是拜师写的很引人入胜,景与史间的过度也很自然,加油!

       去年春末去盐城,文友告诉我,秦观的纪念馆修建快完毕了,他要带我去先睹为快。因为以前我写过有关苏东坡的文章,知道秦观是高邮人,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子、文学造诣深厚,是苏东坡一生中的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于是我欣然前往。

        提起高邮,第一个想到的是秦观。他曾经写下过的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家喻户晓。在馆内,工作人员正在围绕秦观的“生平、成就、足迹”三个方面、六个部分进行展陈装饰布置。工作人员告诉我:通过深入挖掘秦观生平和宋词文化,依托秦观的《鹊桥仙》、《踏莎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准备全新打造“鹊桥仙”“山抹微云”“醉卧古藤”“风定池莲”“苏轼独酌”等景观,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和意境。把秦观纪念馆打造成为高邮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站在纪念馆的景观前,看到秦观的雕像,我顿时浮想联翩,思绪的浪花飞向了北宋时期的那个年代。大文豪苏东坡是秦观的老师,秦观是苏东坡的弟子。大文豪苏东坡其门下弟子共六人,他们是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和李廌,被誉为“苏门六君子”,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中的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他们不仅成为宋代文坛上出类拔萃的文学家,又因他们四人当时都在宋代官府任过职,故又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他们中的每个人的文风各有特色,在苏东坡的赏识、表扬下闻名于世,在这四个人中,秦观是苏东坡最为欢喜的其中一个。

        说起秦观如何拜苏东坡为师,还有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北宋年间,苏东坡做官赴任时途经扬州,抽空顺便拜访好友、文学家孙觉和李常。这事被当时已在文坛初露头角的青年人秦观知道了,他非常庆幸得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因为他当时也正巧在扬州。听说苏东坡要来时,秦观很想见见他心中这位久仰大名的大文豪,他知道苏东坡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各个方面均都有惊人造诣。于是,他的心中萌生了要拜大文豪苏东坡为师的决心…

        为了让苏东坡能注意到他,聪明的秦观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这天,他趁苏东坡还没到达杨州时,秦观就模仿苏东坡的书写风格,准备在扬州的一座寺庙墙上,仿写了好几首他喜欢的苏东坡的美诗词,他希望苏东坡能够路经看到这些诗歌,以引起他的注意。同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乡人孙觉,孙觉是苏东坡大弟子黄庭坚的丈人,写得一手好文,曾任过湖州知州;又告诉了孙觉的好友李常。李常也是黄庭坚的舅父,正在齐州任知州,也是苏东坡的文坛相好。秦观抓住这一机遇,就把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想通过孙觉和李常的关系给苏东坡说说情,以便拜苏东坡为师。孙觉和李常见秦观的诗文长进很大,自然支持。于是,就有了秦观大胆在杨州寺庙墙上抄写苏东坡的诗的经过。

        苏东坡到达杨州后,在朋友陪同下游览了杨州城的风光,在途经寺庙的时候,他抬眼看到自己的几首诗被写在寺庙的墙上,顿时感觉很奇怪,这些墙上的书体还真有苏东坡的书体味道。于是,他就挪动步子去墙上看个究竟。因为之前苏东城从没来过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在墙上写过自己的这些诗。那么,这些墙上的诗是谁写的?赏景后,他就在朋友孙觉家作客,在客房的书桌上,苏东坡看到了一个名叫秦观的作者的手写诗本,他立即认出其诗的笔迹和在寺庙墙上看到的诗迹是几乎一模一样,他这才恍然大悟。就向朋友打听秦观的情况。孙觉告诉他说:秦观和自己不仅是同属高邮人,而且又是熟悉的老乡。他顺便把秦观喜欢读书写文的情况一并告诉了苏东坡,言语中带着赞美。

        在孙觉的介绍中苏东坡这才知道,原来秦观是位要求上进的年轻人,其父亲曾在太学读过书,做过地方小官。秦观自幼聪颖过人,读文过目不忘,尤其喜好兵书,对《孙子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但在秦观15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家里的一棵大树倒下了,生活从此陷入了困境。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秦观苦读在乡试中了秀才。之后又奋发读书。然出港的船不顺,30岁那年,秦观满怀希望地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可惜落榜了,这对秦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回到家后,他为了寻找原因,从此竟然断绝了与他人之间的一切交往,独自一个人闭门在家看书。时年,秦观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依然榜上无名。秦观在痛定思痛后,终于找到了功名不成的原因。他牢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读书办法,把所要读的文章里的精辟内容都一一摘录下来,分类装订成册,逐一加深理解和牢记。除了刻苦学习外,秦观还坚持写作,纵横诗词文赋,成为杨州和高邮地方上的文学才子。秦观的诗文颇受文学家孙觉和李常等名人的点赞……

        在和孙觉和李常的聊谈中、出于对秦观的关心,孙觉和李常把寺庙墙上由秦观抄写的诗词告诉了苏东坡,孙觉还将秦观写的诗文倾情推荐给苏东坡。就这样,苏东坡在杨州知道了有一个名叫秦观的青年。他反复看了秦观的诗文,觉得这个青年能写善书,很有培养前途。据说就在那天,苏东坡会见了秦观,但由于时间关系,苏东坡和秦观没有深谈,留下“后会有期”四个字,就赶早离开了杨州。

        又不久,秦观决定怀揣李常的一封引荐信,拿上自己赶赴徐州写的得意之作《黄楼赋》,前往徐州面见苏东坡。原来,徐州是泗水汴水交汇之地,黄河经汴入泗,又夺淮入海,就在徐州傍城流过,而且是三面绕城。北宋初期,黄河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徐州古黄河就是其分流河道之一。

        神宗熙宁十年,四十二岁的苏东坡来到徐州任知州。时年七月十七,黄河泛滥突然决口,来势十分凶猛,一路拔村掀寨,自河南直奔徐州城而来,很快淹没了城内的大街小巷,眼看着商贾云集的城市和百姓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新任知州苏东坡召集城内各界人士和百姓,稳定人心,招募民工,抗洪保城。 苏东坡身先士卒,带领军民奋战七十余天,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终于把洪魔击退,徐州城呈现出一种复苏的光芒。 为防洪水再犯,苏东坡下令增高加固东城门,并在城墙上建造一座两层的高楼,外表涂上黄土,取“土实胜水”之意,用以“镇水”,取名黄楼。公元一零七八年的重阳节,各地名流绅士汇聚徐州,见证了黄楼隆重的竣工典礼。苏东坡的许多好友也来庆贺,徐州城的诗歌会兴奋茫烈,万人空巷,抒怀褒扬中,黄楼声名鹊起,名扬天下。从此,辛苦搭建的黄楼,因为被洪水浸染了这些故事,更显得意味深长。

       而这些动人故事从徐州传出后,很快传入高邮远,当也家喻户晓。秦观早就知道苏东坡当官为民的故事,就以黄楼故事为主题,昼夜命笔,经万千硺磨,终端写出了《黄楼赋》,他要把这篇赋面呈苏东坡,作为见面礼。

    秦观《黄楼赋》: 风花雪月黄楼赋,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达而无旁。斥丹艧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冈陵奋其攫拿兮,溪谷效其吐吞。览形势之四塞兮,识诸雄之所存。意天作以遗公兮,慰平日之忧勤。繄大河之初决兮,狂流漫而稽天。御扶摇以东下兮,纷万马而争前。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过而垂延。微精诚之所贯兮,几孤墉之不全。偷朝夕以昧远兮,固前识之所羞。虑异日之或然兮,复压之以兹楼。时不可以骤得兮,姑从容而浮游。傥登临之信美兮,又何必乎故丘。觞酒醪以为寿兮,旅肴核以为仪。俨云髾以侍侧兮,笑言乐而忘时。发哀弹与豪吹兮,飞鸟起而参差。怅所思之迟暮兮,缀明月而成词。噫!变故之相诡兮,遒传马之更驰。昔何负而遑遽兮,今何暇而遨嬉。岂造物之莫诏兮,惟元元之自贻。将苦逸之有数兮,畴工拙之能为。韪哲人之知其故兮,蹈夷险而皆宜。视蚊虻之过前兮,曾不介乎心思。正余冠之崔嵬兮,服余佩之焜煌。从公游于斯楼兮,聊裴回以徜徉。

    秦观写的《黄楼赋》,是苏东坡到达徐州后所建的一幢楼。在徐州,原有“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奎楼”四大名楼,加上苏东坡抗洪后所建的黄楼,徐州就有了五大楼。秦观为去徐州拜见仰慕已久的大文豪苏东坡。以自己的智慧和文才专题赶写了《黄楼赋》。他开门见山揭示题旨,把黄楼耸立于浩瀚的黄河之上的非凡境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给人以磅礴的气势。读之朗朗上口。

        苏东坡读罢《黄楼赋》甚为高兴,他没有想到这篇美赋会出自于一个年轻人之手,感到老朋友孙觉和李常推荐的秦观真是不错的人才。于是兴致盎然提笔,在秦观的《黄楼赋》后面作了一首《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我在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对《黄楼赋》大加赞赏,他认为秦观写的这篇赋作气势恢宏,文中字句精炼,其琢磨之功堪称一绝,所表述达到分毫不差的程度。惊呼说:“此屈宋才也!”于是欣然接纳秦观为弟子。秦观激动得立即跪拜在地。

        据史料记载,秦观在苏东坡府上的拜师仪式很隆重。有人写出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东坡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这年秦观29岁,苏轼43岁。两人年龄相差13岁,此消息传出,在徐州城顿时引了轰动。从此消息传遍全国,秦观声名鹊起。

        秦观拜师后不久,恰好苏东坡又被调任江南湖州,秦观知道后,执意随同老师一起赶赴湖州,顺便伴随老师一路观光散散心。当车马途径无锡,间隙间便一起走进惠山,还一起饱览太湖美景。之后又从无锡向南就进入浙江境内,一起游览了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所喜欢的龙井村,西湖,还拜谒了大禹庙等,江南的风光旖旎,令秦观一路大开眼界。在那些日子里,他还看老师作诗描画,学到了许多学不到的东西……沿途,两人相谈甚欢,而更多的是苏东坡对秦观的勉励。此行直到高邮家里人来信催促秦观返程,秦观才依依不舍地和老师作别,乘船北归。

      苏东坡是一个既严格要求又十分爱才的人。后来,苏东坡在谪居黄州时,多次写信给秦观,劝他多写诗词多著书,并赞扬他此前所论的“练兵”、“治盗”篇目很好,具备实用价值。在肯定他的进步时,苏东坡还劝导秦观,要在著书的同时不忘应举,争取早日考中进士。苏东坡还坚持写信给王安石,专门介绍了秦观是一位全方位人才的推荐信,希望让他为朝廷尽献出一份力量。

       此后,苏东坡多次路过高邮。元丰二年(1079年)4月,苏东坡路过高邮时再次与秦观、孙觉等聚会。他们在秦观读书处一起饮酒、作诗、论文。每一次见面,苏东坡便嘱咐秦观继续努力,共同为国家效力。在苏东坡的鼓励下,元丰八年,36岁的秦观在苏东坡的又一次激励下,再次踏上了科举考试的路。这一次,秦观由于准备充分,答题得心应手,顺利地高中进士。秦观两次科举不第,这次中了进士,这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慧眼识珠,是他挖掘出了秦观这文坛高手,把他推上了为民当官的位置。之后,秦观既和苏东坡是同朝为官,又有师徒之情谊,秦观不忘师傅苏东坡对他的教诲,对老师是更是爱之有加。还多次跟随苏东坡游走大江南北,成为苏东坡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们既是师徒,又是挚友。他们志趣相同,不管是后来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身陷囹圄,还是苏东坡被贬谪岭南时,秦观和其他门弟一样,都永远追随恩师,他们的政治命运从此便紧密连在一起了。

        以上可见,苏东坡喜欢秦观,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因为秦观奉承他或吹牛拍马,而是实实在在的为祖国为人民,为文学在倾心作出自己的贡献。苏东坡对秦观的好是有过基础的。所以秦观不论是从文学、个性、性情等方都和老师苏东坡有许多相似和共鸣之处,这种师徒关系应当传颂。后来,苏东坡被当朝贬后的流放过程中,他不忘学生的成长,叮咛他们要多写作品和结集出书,做了一个文学老师应该做的实事。而他的徒弟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综观苏东坡对弟子的教育,是奉行了严师出高徒和以身作则的教育法,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他始终是严格要求弟子们为人真诚,强化修养;不仅要多读书章,更要多写诗文;当官要体察民情,并以身示范做榜样。他一生仕途遭遇坎坷,但他依然坦然面对,充满爱国情怀,并以诗文抒怀。在他心底,人民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为官清廉,是真正的人民父母官。在徐州黄河泛滥决堤时,他亲自上阵指挥;在杭州,在西湖南北修筑堤坝时,亲临一线,不仅疏通了西湖要害,又赈灾分药,安抚百姓等。在杭州,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通过疏通杭州城的运河淤泥和亲自整理大水库西湖,经过了精心的改造。在西湖有名的十景中,很多都是苏东坡亲自设计的,比如苏堤春晓,三潭映月等等,他以一个诗人和艺术家的高超审美观,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供水困难,又发展了杭州的繁荣,功在千秋。在广东惠州,为抗击水灾,他亲临现场指导修筑惠州西湖堤坝,业余时间写诗作文,抒写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他对国家的拳拳报国之情。正是他的以身许国的无私精神,感动了秦观等弟子,他们追随老师的足迹,在为官路上以老师为榜样,善于爱民,在文学路上迈步前行,声然誉满大江南北。


        翻开苏东坡的人生史册,充满了艰辛和坎坷。特别是在北宋时期,党争自从王安石变法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封建社会的现实就是这般的残酷。由于黄庭坚、秦观等“四学士”在政治上保持了一致的步调。随着老师苏东坡的倒霉,徒弟也得跟着遭殃。这对刚进入官场不久的秦观和其他徒弟来说,就像是瞬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后来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心直口快的苏东坡看不惯朝庭的逆潮流而行的政治举措,因此又遭到陷害,于是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后,又被贬到了海南儋州。他的学生黄庭坚则被贬到涪州,秦观等也开始了七年的贬谪生涯。秦观先被贬至椰州,又谪柳州,继而贬到横州,再贬到雷州。路途越贬越远,真是到了天涯海角。这时,他们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逐臣,而是作为罪犯流放南荒,其内心的痛苦和哀伤随着贬所的南移而日益增长,他们各自所作的词章也就意来愈凄切、感伤。苏东坡在儋州,秦观被贬到了雷州半岛,师徒二人隔海相望。过着坎坷、凄苦的生活。然他们继续为当地人民着想,战胜困难,在苦难中坚持创作。在苏轼的鼓励的培养下,苏门“六君子”形成了一种容纳众长、平等切磋的良好风气。其中的“四学士”也得以各尽其才,在创作上各擅胜场,充分发展了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终于通过各自的努力和刻苦后,留下了众多文学名篇在民间传递、花开芳香。据史料介绍,在那风吹雨打的日子里,苏东坡和他学生的著作。曾经也遭到禁毁。但无论禁令多严,也未能阻止人民对他们的作品喜欢,他们的作品在民间暗中流传。统治者的迫害,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至于他们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和深远影响,不是封建统治者能够用一纸禁令所能抹杀的!文学为他们创造出了惊人的成就。

        公元1100年本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多年前被放逐的许多官员和能人都被招还,哲宗年间,初夏,苏东坡奉命从海南儋州移居广西廉州,他写信约徒儿秦观,约定在海康县见面。师徒相见,往事历历,两人不禁泪流满面。在叙谈中,秦观自作挽词一首:“……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藤束木皮棺,蒿葬路傍陂。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秦观自料身后事如此凄凉,字字催人泪下。苏东坡看了也是老泪横流……两人互勉互励,情深厚谊,亦师亦友,依依不舍。

        时年八月十二日,在秦观被放逐七年后,奉诏北还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他途径滕州游光华亭,因为天气暴热,汗流浃背,口渴得不行。逐命仆人取水,可是等仆人取好水回到亭边,发现秦观面含微笑已经逝去,他是在炎热的天气中中暑而死的,时年51岁。他是英年早逝。秦观逝世的消息传到苏东坡耳畔,他闻讯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们不久前还会面过,只是秦观对已有点悲凉,经苏东坡解惑,已经拨开乌云见太阳。所以在得到这个不幸消息时,他特别伤心。他说:“秦观死了,就是万人莫赎,再多再多的人也赎不来这个遗憾了。”他在痛惜之刻又写信给欧阳修元老,哀叹道:“当今文人第一流,岂可复得?此人在,必大用于世;不用,必有所论著以晓后人。前此所著,已足不朽,然未尽也。哀哉!哀哉!”说的是秦观的才能没有为世所用,现在人走了,一切都没用了……据说当时崇拜秦观的一位名妓,听到秦观逝世的消息,也悲痛欲绝后自杀身亡。

        秦观的师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听到了这个消息,专程写《千秋岁》词,回忆曾经相叙的日子: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岩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沈海。还记得,在小园边的百花丛外,我们一同退朝。马儿飞驰,马头的玉饰敲击作响。大意就是在宴会上,歌声像云,在羽扇旁萦绕,舞蹈像风,在丝带间回旋。急促的鼓声突然停歇,杯盘放得乱七八糟,我们仍相对欢笑……苏东坡的其他弟子,也纷发悼文,对秦观的死表示哀悼……在秦观去世一年后,一颗巨星在天空坠落。苏东坡在北归途中也病逝于常州……

        当我在遥想中回忆苏东坡和秦观的师生情时,文友的牵着我的手来到“苏轼独酌”的展陈景观区。把我从浮想联翩中唤回到了展景中。秦观纪念馆是一种“馆园”结合的形式,即建“园中馆、馆中苑”。参观和游览的同时,不仅能陶冶情操,又能感受历史文化。秦观纪念馆的建成,充分彰显了文游台景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弘扬国学、传承经典以及游客旅游观光提供了唯美的意象载体。是一张唱响高邮文化名片。

        看着秦观纪念馆中的“苏东坡独酌”,想必当初苏东坡在密州时的心里是十分低落的,他要离开这个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地方,而且依然是过漂泊的生活。他怀有的宏愿大志得不到朝庭重用,心情可想而知。此刻我似乎看到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心中隐含着的伟大的爱国情操。看到了他在征途上去发现和关心秦观等其他弟子的师德风范,那些图片和雕塑融合在一起的泰观纪念馆,多像是一座诗赞师徒情缘的不朽丰碑,永远屹立!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来日可期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落英缤纷 下一篇:书香致远有感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走进四月阅234次
    走进春天阅35次
    人间烟火阅366次

    热门图文

    • 葬马镇

      我..

      2024-04-03 17:47 · 237次浏览

    热门作品

    2风过人微晚2021-11-01
    3悼念堂哥2019-04-05
    5如风摆渡2021-11-01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354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24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2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