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谈谈路文化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25 09:55:42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路”,道也!既指奔赴向前的康庄大道,也指现实中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时光掠过峥嵘岁月,你的人生所有的经历,唯一能留在记忆深处,或许只有你曾经走过的路途。作者家乡的路,既有深邃的地域文化底蕴,也留有历史人文文化印迹,那里留有历史车轮碾过青石板路面的车辙,或许还有过达官贵胄们踩踏出来的脚印。《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意思是说如果你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行,切不可以偏离方向,也不可以有片刻离开,否则就不成其为“道”。因此道路的本身,除了带着行走的意义,还代表着正确和不可以随便逾越的原则和普遍性。屈原《离骚》中第97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因为求索,才会勇往直前地踏上征途。就如作者笔下的“路文化”,颠颠簸簸为翻越;栉风沐雨为探索;筚路蓝蒌为爬涉;因此人生要走的路,需要预先做好思想准备,才能有勇气奔向远方。无论古今,能跑车马的“路”,皆为官府出资修建。古代的路叫驿道,是“城府”与“城府”之间的纽带;今天的路,叫公路或铁路,既象征着国家权力,也代表着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形象与影响力。人生所有的路都在前方,因此身后的路被叫做回头路。那一条回乡的路,不是万不得已,前程路途很少有人往回走。推荐阅读!

    环球皆路也,陆路、山路、水路……,连牙牙学语的小孩也一步三摇地学着走路了。

    自从有了人类,为了生存去采集野草、野果,追踪野兽等活动,自然而然地在地面上形成走过的痕迹,这就是路了。可以想象,原始社会是以血缘为单位的原始部落,部落内部,部落与部落间都得互相进行走动、交流,亦或交换猎物、食物等,人们走着走着,就形成了路。由于在地面上行走,时间长了所踩踏的路凹下去,低于地面,某一天大雨倾盆,雨过后,人们发现路成了水槽,其中不乏有人想到,何不把路筑得高一点呢?于是乎人们用象耒耜之类的工具挖土筑路,果然奏效,窃喜。然而又某一天,大雨冲垮了部分路面,又有人想到挖土填路,有人试着用脚踏踩压土,或用工具夯实,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路,才不能被大雨冲垮,这时人类就有意识的筑路补路了,看来“修桥铺路”古来有之,当然是先有路,后才有桥的。开始的路只供人走,窄,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马车、驼车、牛车……,到今天的汽车,路就越筑越好,越筑越宽了。

    路是供各种车辆(指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的总称,有人必有路,因为人天生就是走路的,可以讲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路了,路是人走出来的,当初人类只知道走路,还不知道走的这个“路”字,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以后,才出现这个“路”字,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足”、“各”也“路”也。可以讲,当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从无意识踩踏的路到有意识的筑路修路,路伴随着人类走过几百万年的历史。

    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畔,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水网密布,一发大水,便成为“水乡泽国”,路几乎成了“水泥”路了。由于青蒲属黏土地带,土路遇雨成浆,遇阳像“钢”,一遇雨天,穿上胶鞋沾上泥也有几斤重,象带上脚镣,步履艰难。一遇骄阳,原先的凹凸脚印,坚硬无比,光着脚走,有刺痛感,穿着鞋走,一不小心,就能脚踝崴伤。久旱不雨,一遇大风,尘土飞扬,走路都睁不开眼睛。

    记得80年代以前,青蒲大街上,有一段东西走向的长约300米左右的青石板路,躺在路中间,宽约1.5米左右,当时整个青蒲庄除有几条交通要道上铺设砖头路,其余都是夹杂着碎砖碎瓦的土路,怎么有这一条青石板路呢?我查了一些资料,青石板学名为石灰石,是水成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离青蒲最近的苏南吴县才有,走水路也要跨越长江天险。听庄上老人们说,古当先青蒲角出了皇娘,朝廷随命人用船装运青石板去青蒲为皇娘铺路,谁知装运的人误听了,将青石板运到了上海的青浦(浦与蒲同声不同韵),发现后叫停,将剩下的青石板才运到青蒲,留下了这条300米长的青石板路。这虽说是一个传说,但青石板路在那儿是事实,我想,青蒲角上出皇娘,这本来就是一个传说,又由传说到传说。不过青蒲庄在解放前有个叫钱泽峰的大地主,兼任青蒲庄周边的七庄董事,本人又是中医,并兼做生意,听老人们说,钱泽峰不是恶霸地主,为人和善,给穷人看病几乎是不收钱的,做生意一直做到江南,也有可能某一次去江南吴县,顺带了一批青石板回来铺路,因为钱泽峰家就在青石板路的路南边,这一说还有点顺理成章,由于岁月的久远,与青蒲角上出皇娘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三人成虎”,给青石板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用文学修辞上说,这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后来青石板路改造成水泥路,我还拿了两小块放在家中,时至今日,睹物思情,记得曾经有过的青石板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青蒲庄西边的盐靖公路,东边的弶溱公路,南边的S610公路,犹如巨龙,环抱着青蒲,加上青蒲庄北面的泰东河横贯东西,构成一幅靓丽的交通图。庄内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诸如幸福路、向阳路、致富路……通向周边的村落,四通八达。路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家乡人的说法“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路”文化,从原始人随意走过的土路,到有意识的筑路补路,再到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劈山通路”和“黄帝造车”,从《史记·夏本纪》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到秦始皇的“车同轨”,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到现在的公路、高速公路……人类一路走来。

    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之一,从古代传说的愚公移山开路,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到汉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化词典里,都少不了“路”的影子,孩子一出生的成长之路,用心思考问题的思路,有方法的门路,给犯错误的人以出路,干一种行业不能半路(半途而废),行业领导的谦辞半路出家,虚心听取意见的广开言路,预祝亲人远行的一路顺风。消除一切障碍的拦路虎,事情办得很绝的进退无路,敌人被打得穷途末路,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有食品作假的都是一路货色,贪官们的不归路……。难怪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路的诗句,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故数千年来,修桥铺路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中华民族倡导的造福于人民大众的慈善行为。青年朋友们:路艰难也要走,不达目的不罢休,此路行不通,换条路再走,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然脚下无路走。

    每当我走在家乡的路上,思绪万千,新路承载着飞驰的时代车轮,旧路却永远驮着我们童年的记忆,这是一段忘不了的乡愁。人类在地球上走过了几百万年的路,现在又走向了太空之“路”,路在前方,人类将一直走下去……。


     
    赞2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床 下一篇:烧纸钱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