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家乡的鞋
  • 管理
    作者:王东宁 发表时间:2025-07-30 08:15:53 评论:1
    关注
    编者按:鞋子,屦舄也!也许人们想象不到今天大家脚上穿的鞋子,还曾是漫长古代社会里代表人群身份的象征物。在那些官帽还不曾流行的时代里,有身份者都们统一穿着一长袍子,头上盘一个如女人发髻一般的小辫子,乍一看真不容易分清楚等级高低;唯一能明显区分等级就只有脚下的那一双鞋;特别厚重的木底鞋,为当初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因为那种身份不需要快速地移动,因此当初那种鞋子就名“舄(xì)”;《诗·豳风·狼跋》” 舄有三等,赤舄为上,是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木底鞋以下为贵族,贵族以下的人们脚下穿的是“屦(jù)”,是用麻与葛等制成的单底鞋。后来民间的屦,慢慢地演变而成“履”;晋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 ,从《易》《诗》《三礼》《春秋传》《孟子》等古籍皆言“屦”,可看出在早期的“屦”是对鞋子最常用称呼。作者笔下家乡人脚下的鞋子,同样的也经历过了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质量与形状的改变;从下田劳动的人们脚上穿的草鞋到一针一线纳鞋底做出来的手工布鞋,再到现代人脚下的塑料与橡胶制品鞋以及亮铮铮的皮鞋,无不都见证着社会的进步与民众在生活条件改善下的富足。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作者笔下的那种蒲鞋、毛窝鞋、草鞋、钉鞋、圆口老布鞋、木头嗒塞(即木屐子,唐代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粹)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推荐阅读!

    鞋,是人们保护脚不受伤的一种工具,从最初先民们用野草、麻、兽皮等,经过简单的制作,用以御寒护脚。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兽皮制作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现了“履”字,《诗经》里“纠纠葛履,以履霜”里的“履”,就是用麻葛编成的鞋,发展到现在的种数繁多,款式各异的鞋,说来也有几千年乃至上万的历史演变过程了。

    我的家乡青蒲,位于泰东河河畔,隶属江苏省东台市溱东镇,地处东台、姜堰、兴化三市交汇之处,旧有“犬吠三县”之说,属里下河锅底洼地区,粘性土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难行、脚就离不开鞋了,然而在解放前由于阶级的压迫,穷苦人也只能晴天穿草鞋,雨天光脚丫了。

    1949年,家乡解放了,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五六十年代,家乡的鞋,老年人一般穿蒲鞋(用蒲和稻草混合编成),冬天穿“毛窝”(用粗布条、麻混合编成)。多数人一般穿老式黑色圆口布鞋,青年妇女们一般穿紫红色或黑色圆口鞋,讲究的在脚趾处鞋帮上绣上花纹,或穿方口布鞋,颜色有黑色、灰色、花式,在脚踝处用带子系住,这样鞋才能跟得住脚。鞋底是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涂上用小麦面粉调成的浆糊一般1-4层厚,晒干,家乡人叫“浆子”,然后按脚大小剪成鞋底样,垒上几层,厚度约0.8公分左右,然后用棉绳(粗棉线)纳成毛边鞋底,讲究的人将剪成的鞋底的浆子,每两层合在一起,周边用白布裹着缝好,垒四层,纳成鞋底,家乡人叫“卜页鞋底”,形状像吃的卜页(豆制品),一层一层的,比毛边鞋底漂亮。

    男劳力下田劳动,旱田挑渣、挑泥、割麦等,穿草鞋,用稻草自己编织的,现在叫“红军鞋”,红军长征时,穿草鞋走向了新中国。水田则光着脚,家乡人叫“赤脚”。

    夏天洗澡后,男人们则穿木制拖鞋,用木质较坚硬的本板,削成约1公分左右厚的鞋底状,在脚趾处用帆布带对称钉在木头上,即可穿,且凉快。家乡人叫“木头嗒塞儿”。走在路上,嘀嗒、嘀嗒地响,人多了就像奏响的交响曲,还蛮好听的。女人们则穿布拖鞋,讲究的脚趾处鞋帮上绣上花纹。母亲(妇女们)真忙,白天要下田劳动挣工分,回家后要做饭,操持家务,夜晚在洋油灯(煤油灯)下,为全家人缝补衣服、纳鞋子、做鞋帮、捻棉线。鞋底、鞋帮做成后,送到皮匠店里,将鞋底、鞋帮用麻线绞合缝在一起,就能穿了,家乡上叫“上鞋子”,有挑担“上鞋子”的,儿时经常听到“上鞋底子啦”的吆喝声,现在家乡还有一家“皮匠店”,已实属罕见的了。

    我小时候,过年才能穿上一双新布鞋,由于身体长得快、年头穿,到年尾就嫌小了,将鞋后跟崩破,母亲只得用布条缝一下,将就将就到过年再换一双新鞋,冬天冻得脚趾发麻,条件好的家庭,小孩冬天才能穿上一双棉鞋,就是两层鞋帮高一点,中间夹着棉花。

    家乡属水网地区,一遇雨天,苔深、路滑,老人们有事出门则穿“钉鞋”,鞋帮、鞋底用帆布做成,用桐油油几遍,鞋底部钉上钉子,防止打滑。大多数人则穿橡胶鞋,有高帮的,有矮帮的,家乡人叫高帮“套鞋”,矮帮“套鞋”(也有的叫“元宝”鞋)。有的穿“篮球鞋”,家乡人叫“球鞋”,橡胶鞋底,颜色、花纹各异的帆布鞋帮。到了60年代中期,青年们则喜欢穿“解放鞋”,晴天、雨天都能穿,这时,方口鞋、卜页底鞋、松紧口鞋已为大多数人穿了,塑料凉鞋也悄然上市了。那时看见穿皮鞋的恐怕也只有回家探亲的“军官”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鞋作为一种产业,进入了市场,家乡的鞋也跟随着社会发展的潮流,现在走进青蒲庄,看见人们脚上穿的鞋,那真是眼花缭乱,诸如式样各异的皮鞋、皮靴、耐克鞋、运动鞋、高跟鞋、塑料泡沫拖鞋等等,没有人能统计得清楚,究竟有多少种各式各样的鞋,现在家乡人几乎没有人自己做鞋穿了,都是买鞋穿,仅家乡的小街上,就有两家鞋店,提供几十种式样各异的鞋,庄上唯一的一个皮匠店,也是个残疾人,帮助一些老年人补补鞋,或是修修鞋子上、衣服上、手提包上等各种拉链了。那种蒲鞋、毛窝鞋、草鞋、钉鞋、圆口老布鞋、木头嗒塞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家乡的鞋,永远是那样的多姿多彩。


     
    赞1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平时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家乡的衣 下一篇:家乡的床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1)
    • 平时
      0 回复
      古人席地而坐,脱鞋于侧。还屦[ hái jù ] ,谓转动鞋履。这是倦客时的一种动作,意思是你可以走了。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佛山行阅27次

    热门图文

    • 镜子

      作..

      2025-09-30 12:50 · 22次浏览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圈子社群·2022-05-31 21:17537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812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51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