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城里,这样的想法就近乎奢侈了。的确让人想念乡居的日子,只有在乡下,才会见得到那么多青翠秀颀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是鲜活的绿色,庄户人家,从来就不少生机。
竹林深处有人家。不管文人雅士们怎么说,庄户人家总是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家安在竹林之中。竹林掩映,四季常青,有的是活力,有的是奔头。门前屋后的竹林,不能挡雨,却会遮风,不能阻挡骄阳烈日,却能散布竹荫清凉。尤其是夏天,躲在哪里都热得难受,往竹林里一钻,不消片刻,凉意簌簌,那才叫快意。在竹林里消暑纳凉,不需花半分钱,比缩在空调房里还有通透和自在。
山上人家,自然都不会生疏竹子,家家都有竹园,几乎家家门前都少不了几杆翠竹。竹林跟村庄、院落一直共生在一起,哪里还能分得开。我家的屋边上就是竹林,和几棵桂花、银杏、椿树、泡桐,把一个庄户人家合抱在一起。当然也有桃,也有梨,还有桑树。不过每一种花,开的时候叫人欢喜,过不了多久又谢了,难免会叫人心里失落,就算八月的桂花香幽无边,最终还是淡去了,嗅不到一丝丝香气。泡桐、银杏一样是叶青叶黄,总归会有回归平淡的时候,倒是一片片竹林,从年初到年尾,一直就那么青翠诱人,吸引乡野上来来去去的目光。
乡村里长大的孩子,可喜欢房前屋后的竹林了。邻家笋鞭过墙来的诗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钻到脑子里来的,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竹笋是一种美味。尤其在冬天,还没到过大年的时候,竹林里就会有冬笋,熟识竹林脾气的长辈扛了锄头在竹林里随便走走,就能收获好几棵冬笋,格外挑逗孩子的眼神,要是过大年的时候有一两盘冬笋炒肉,那才叫有滋有味呢。冻笋惊雷,就到春天了,春风化雨,这竹林的生机又如何按捺得住!一夜之间,尖尖的脑袋顶破泥土,好像是躲猫猫的调皮孩子突然冒出了头。又似乎是听到撩人的欢呼,一下子冒出好多这样的脑袋,想数,哪里能数得过来!
戳破土皮的竹笋,见风就长,要是夜里来一点春雨淅沥,白天又是阳光和暖,再来些春风抚摸,只怕要一路疯长了。“竹子不开桠,还要戳破天”,乡下的俗语,说的就是一种气势,竹笋或者人,具有这样的气势,还有谁阻挡得住!
乡下的孩子很是好奇,喜欢跟门前的竹笋比高,明明头天是自己要高上一截,哪晓得隔了一夜,竹笋就高出自己一头!这很叫人纳闷呀,竹笋怎么就长得这么快呢?自己要是也能这么快长高长大,那是多好的事情!
只可惜人跟竹笋没法比,不光光是身体,很多人的品格与竹子也不能相提并论。“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春夏秋冬,梅兰菊竹”,不管是“三友”还是“四君子”,都少不了竹子,可见竹子的精神早已是深入人心。这就是竹子,青青的竹林,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色泽,更多的还是品格。
不敢说庄户人家都是清一色的君子,但与生俱来的朴实,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尽管有些山里人败坏了民风的淳朴,但绝大多数的人还在恪守骨子里的质朴无华,竹子的品格就是最好的参照之一。
记得二十多年前,家里做了三间新瓦房,虽然没有太多的装饰,还是选了一副中堂工工整整挂在堂屋里,一杆杆墨竹再加上字迹苍劲的对联,进门就会叫人眼前一亮心头一震,“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虚心”,想必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父亲也经常说,不管男人女人,发迹不发迹,做得到竹子这样,就问心无愧。
时间最是能检验人的品格。红尘无边,欲念无边。一杆杆竹子也躲不开这样的环境,依然能恪守自己的本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尘世里人们不由自主的来来往往,尤其现如今,变化这么大,变化这么快,会不会每个人还守得住做人的气节?真是担心,在人海里跋涉,丢掉了该有的传统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