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缩影
从刀耕火种时开始,农耕文明一样在乡土上落地生根。祖先的执着、土地的滋养,更加丰富了其间的内容和形式。经过长时间的迁徙跋涉、思索探讨、吸收转化和融汇重组,农耕文明一样是百花齐放、俊彩纷呈。大到一片地域,小到一个乡村,文明的缩影,随处可见,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痕迹,一样可以触摸,一样可以追溯,甚至能够慢慢还原,在思想里重现那些曲折起伏、铿锵有力的红尘画面。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滋长一方文明,历史和社会的进程,早就证实了这一点。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就是乡土文明的具体表现,因为来源于乡土,离不开乡土,时刻从土地中汲取养料,理所当然被称作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积淀、总结,对家乡和地方的阐述、弘扬,更是对思想和意识的甄选、探索,对情感和体验的敛藏、酝酿。一方乡土生生不息,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都说乡土文化是一个母题,涵盖到方方面面,这早就是共识。每一个区域、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大的背景文化,同时又有自身的文化差异,正是这样的差异,构建起各自文化的特色。大到东西南北中,不一样的地域,不一样的民族,所传承的乡土文化自然各有特色、各有精彩,小到东一个地方,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世裔孙,山之阳、水之阴,还会有想象不到的细微差别。也就是说,大背景中有小差异,这种差异,既是特色,也是标识,只要熟悉于心,乡土在心里的位置一目了然。
纵观前后,完全可以说,乡土文化是一个大题,看似简单,题面却是相当的广阔。时光穿梭、阴阳变化、人生更迭、思想传承、法理顿悟甚至酸甜苦辣、世故炎凉等等,都囊括其中,从古至今,会有多少大手笔,书写了多少大命题。乡土文化,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不需要列举,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切体会。
乡土文化总是被称做“俗文化”。其实,乡土文化也不乏“严肃文化”,只不过,民风民俗的滋润,绵邈不断的泥土气息,令乡土文化更易于叫人接受,更容易引起共鸣。这正是乡土文化的特色。农耕文明能够传承至今,乡土的作用功高阙伟,正是先有了一片片富含生机的泥土,才会有后来生长旺盛的农耕文明,尽管受到后来居上的城市文明的挤压和挑战,但是,农耕文明孕育的乡土文化,一直没有停止延续,至今,就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乡土文化依然顽强存在,依旧有很多人为探求乡土文化,孜孜不倦。
历来都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究竟孰优孰劣,至今也不敢妄下结论。存在即是道理,雅和俗,没有绝对的标准。乡土文化之所以被称作俗文化,就是因为有民风民俗的继承和发扬。作为文化的基本元素,俚语村言在民风民俗的传承中,一样是可圈可点。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包含的内容也是面面俱到,只要有人,就会聚集而居,就会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语言形式、价值标准,就会有表达方式、行为观念,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起,融会贯通之后再经过滤曲,去芜存菁,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用文字记录也好,口传心授也罢,流传下来的,就是乡土文化的要旨与精髓。
不管怎么去界定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也不管如何无层析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一定是现有农耕文明而后才慢慢发展到工业文明,一定是现有乡土文化而后才有城市文化,直到现在二者并存,大有城市文化压迫乡土文化之势。先不去谈其间的种种奥妙,我们要看清楚的是,只要乡土没有消失,就一定会有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即便是地理位置上的乡土已经变得越来越小,无时不在城镇化的包围当中,但是乡土文化会一直存在,不会因为土地上不再生长五谷杂粮就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要知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属于他们的那片乡土,永远都在,某些与乡土有关的情结,不会湮灭。
这既是乡土文化一路走来的影子,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缩影。历史开拓了片片乡土,时光累积了人文风俗,回首一望,在隐隐约约的背影里,能浮现的、会逐渐清晰的,会是些什么,恐怕这就跟每个人的积累、感受和对乡土的理解,大有关系吧,乡土是什么,文明又是什么,乡土文化又将承载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对话
蜷缩在土地的怀抱,很多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无话可说。总觉得心里头早就明了,还用得着没休没止的絮絮叨叨?仔细想想好像也对,熟悉不过的山水,熟悉不过的人情,熟悉不过的风俗习惯,熟悉不过的季节变化,早已经谙熟于这些,自然不需要没完没了的喋喋不休。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无话可说。一是太熟悉、太了然于心,不说一字,往往是胜过万语千言;二是不想说,经验过的冷暖人情、光阴化变,就这样放置在内心里,如果在一年接一年的四季更迭中,依然还不会被消磨,一生就这么相依相随,世间情怀,尽在无言之中。
但是,总会在某些时候,进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总是会触碰心海之中那片已经变得模模糊糊的乡土,免不了一个人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尤其对那些不再生活在乡土的人而言,模模糊糊,就是因为不再在乡土的怀抱之中,某些情景,某些片段,不再是当初那般清晰,但是,依然散发出浓烈的气息,甫经接触就不忍错失,那些浅浅深深的况味、缭缭绕绕的情绪,不仅仅是故人情怀的演绎、流淌,更是故园风情的宣泄、恣肆。
故园三千里、相望春复秋。故园,或者说故土、乡土,永远都是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一个符号、一种书写、一种情结,可以简单到一种画面、一种声音甚至是一种独特的气息,乡关遥迢,乡情绵邈,绝对不少肺腑之言,平常时候只能埋在心里,未必找得到人倾诉。要是能一吐为快,心门洞开,不再郁结于某些点滴,该是何其畅快,只可惜很多人被没完没了的琐事束缚住手脚,没有时间享受心灵对话,更不用说无拘无束的内心释放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割舍内心里的乡土情怀,或者说乡土情结,一杯清茶或者一盏小酒,都会把内心里的那片乡土又牵引而出,横亘在视野里的那方土地,总是叫人感觉的熟悉又陌生,亲切又疏远,明明有满肚子话要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表达更为合适,生怕一开口,就引来怪异的眼神、错愕的表情。
这是十分令人纠结的事情。想跟乡土对话,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主题,或者说一时半会找不到贴切的话题;想跟乡土表白,却又担心没有人愿意听,没有人真正听得进去。尽管一直以为乡土是落地生根的地方,不管怎么变永远都是根本,但是年复一年的变化,已经在无意中隔绝了彼此的相互感知,起码,出现了这样的势头,日复一日的疏远与隔阂。
相信很多人内心里无法做到真正释怀,不是不想与乡土做一次深入内心的交谈,不是不想剖开自己的灵魂濡染些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不是不想沉浸在乡土的血脉里做一次彻彻底底的心灵净化。让人难以琢磨透的是,跟乡土做怎样的对话。说乡土的过去,说离开者的曾经?还是一次次重温那些有过的美好与刻骨?不能说回忆不是一种生活滋味,不能说回味不是心灵的分享,但是,光阴是不会停顿的呀,时间不会停下前进的步子,这么些年的韶光变换中,难道就没有深入肺腑的情节和故事?
问题是,再多的情节,再动人的故事,都只属于那片乡土,属于那些没有离开的人们。对于挣脱乡土怀抱的人来说,永远都无法体验到其间的精髓与动人心弦。没有足够的时间、静不下心来,也不会体会到这些过程的错综复杂、曲折起伏。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生活轨迹,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生活状态,难得有交集,更何况两两分开,光靠道听途说又如何能感知其间的真实与完整。
对话乡土,不能局限于过去。不是说经过的人和事没有刻骨铭心的沉积,没有荡气回肠的情感,没有斑斓交错的色彩。不过怎么说,已经成为过去,只能是一种参照,一种对比。不能忘记过去,老祖宗一直这么教诲,没有错,但是,更要学会把握现在、放眼未来。现在是过去的延续,未来又将是现在的延伸,这么多人都走在打拼的路上,还不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现在、美好的将来。
这也就注定会有很多人回不到乡土的怀抱,不经意触摸到内心深处那片土地,免不了要自说自话的时候,立马会呈现出乡土上有过的所有风景。真能够静得下心来,会不会做这样的设想,对于个人而言,对于乡土来说,未来意味着什么?又会有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