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三十年,每每过年,思乡之情切切……
我对小时候,最幸福、最快乐的回忆就是过年了。每年到了冬月,我和母亲叨唠最多的话就是过年,放炮仗的刺激,看大戏的热闹,香甜的年糕,还有新花衣、绣花的鞋……这些我无法抵挡的诱惑,一直在撩着我,心里总是不时在想,要过年了!
大人也是一样,母亲每年农闲开始,也就是每年入冬的时候吧,便念着过年的事了。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要为过年办的事太多了。
母亲是位好强的人,尽管孩子多,家里并不富裕,但一年下来,年要过的好。在这点上,母亲很固执:每年一床被絮是要弹的;每个孩子要做一双布鞋;孩子要每人一件新外罩,过年要穿的光鲜。这些事,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那个记工分的岁月,谈何容易?
现在想起来,母亲也太伟大了,每当年三十的前几天,母亲会叫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一起行动起来,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像过年的联对,贴在门楣的剪纸……这些洋溢着大年喜气的习俗,母亲都教我们学着做,并能说出个来龙去脉,安排个停停当当。
新鞋新衣服一般在年三十才能盼到的。
每年离过年还有二个多月,母亲就会把我们兄弟姐妹叫到一起,我们也很高兴,母亲叫我们每人准备一张纸,照着我们的脚,分别给每人剪个鞋样,接着就给我们每个人做鞋了。母亲的手艺在村里是数得着的,她的记忆力也好,每个孩子脚的大小尺码她都能记得。平时听话的孩子,为了奖励,母亲会给他的鞋绣上几朵花,在我的记忆中我好像从来没得过这个奖。母亲给我们做的新衣服,不是现在我们想像的,那时是把原来旧衣服拆开,重新改个孩子喜欢的样式,就算是过年母亲给我们准备的最好礼物了。
大年三十前,母亲给我们的礼物一般是不让我们知道的。那是想在大年三十让孩子们高兴一下。
自然,我们也习惯等待了。一旦有了新鞋新衣服,大家心里的高兴就别提了。一阵高兴劲过去我们又觉得不自在,因为这新鞋新衣服一穿,就不能在草里钻,泥里滚了。
在我的记忆中,闹新娘,吃喜糖;磨豆腐,杀猪羊;磕元宵面,熬山芋糖……一整个腊月,我的家乡仿佛每天都在为过年忙碌着。
离开家乡三十年,每每过年,思乡之情切切……
那时在家过年,年三十到年初三,母亲每天都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大年三十要守岁,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视看,总觉得守岁很快乐,家里的人围着桌子边有讲不完的话,父亲会讲些古代故事,母亲有时还会唱两句庐州戏,也算热闹。而我每年要坚持守到下半夜,目的很清楚就是等父母的压岁钱,压岁钱是父母早就准备好的,每人伍毛,崭新的。
大年初一早上吃元宵是我家乡的一个特色。更有趣的是,人们在搓元宵时要在其中一个元宵里放上伍分硬币,如果被谁吃到了,那可是一年就交了好运了。记得我考上大学的那年果真被我吃到了。
大年初一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邻里之间要相互拜年。母亲会领着我们一道把一年的祝福和问候,送给村里的每户人家,我们得到的不仅有许多好吃的糖,还有那些受用终身的祝愿。
大年初二走亲戚,那是令人最向往的事。母亲总是按家乡的习惯,带着我们去给亲戚拜年。一斤红糖,一条全椒的万年糕,一斤老家的挂面,这些是母亲必备的。都是她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来的东西。母亲常说,带上这些礼物去走亲戚是有意义的,亲戚之间应该甜甜蜜蜜,相互高抬,常来常往。
……
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以后才算过完了年。
过年看大戏,初九赶庙会,十五闹元宵……每过一个大年,对我来说都如饮甘澧,幸福难忘。
离开家乡三十年,每每过年,思乡之情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