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赞“洛阳纸贵”
管理
作者:上海老头 发表时间:2015-03-11 19:34:06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有人说“读书是人的第二生命”,或曰“读书是人生的第二要素”,意指“饭不能不吃,书不能不读”。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又译“世界图书日”,即“世界读书节”,以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在这个节日即将来临之前,身居澳大利亚的八十六岁老先生高屋建瓴地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以“洛阳纸贵”做引子,首先介绍了以色列人的读书状况,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国人的读书现象,论述了读书与民族的息息相关,从而着眼当前的读书现状。可以说滴水不漏,又言简意赅,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苦口婆心地向国人发出读书的呼吁!荐读分享,问好老先生!祝您健康长寿! |
魏晋文学家左思,花费了十年时间写成了文学巨著《三都赋》。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技术,所以广大喜爱《三都赋》的人士只能纷纷争相抄阅。实在因为人数众多,京城洛阳紙张一时供不应求,导致纸张价格飙升。这便是成语“洛阳纸贵”的来由。 纸贵,价格疯涨,增加了当时读书人的负担,应该是社会的消极因素。今天,何以还要幸灾乐祸地赞上一赞? 不错,从现象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是“洛阳纸贵”这一现象,这不仅仅被看作是左思的《三都赋》所造成轰动一时的社会效应,同时也透露出当时人们读书求知欲的广度和深度,它如实地反映了“开卷有益”已形成一种社会时尚,一种文化追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社会文化繁荣难能可贵,不可不赞。 与我国古代“洛阳纸贵”相对应的是当代的“以色列书贵”。在以色列,书籍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都在二十美元以上。不过,以色列的书贵,是受市场经济供需矛盾支配的,与自然经济的洛阳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以色列人买书读书藏书的豪情。以色列人均每年阅读六十四本书,为世界之最。七百万人口的小国,到处有图书馆,借书卡达一百多万张。 有趣的是,在以色列,连乞丐行丐也不忘读书,准是随身携带精神食粮抽空阅读。更独特的是,每逢“安息日”这一重大宗教节日,以色列所有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包括飞机航班全部停止活动,唯独书店准许照常营业,众多市民在书店静静地阅读,默默地享受。在以色列,人与书已结成了不解之缘,人们离不开书好像离不开空气那样的程度。 我们中国一向有读书好学的传统。古训“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千百年来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读万卷书”不言自明,“走万里路”是指书本以外的活动书本。它指引人们要把书本的间接知识与直接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经过自己潜心钻研将知识化为智慧。 读书还有一个量的问题。“万巻”“万里”,告诉我们要孜孜不倦博览群书,要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足够的量才能达到一定的质;不能寡陋孤闻,浅尝辄止,不能蜻蜓点水,以点概面。读书无捷径。 古代洛阳纸贵,就以民国时期我们读书时代来说,书价也不便宜。至于那些进口的原版书更贵。我们通常是跑旧书店和旧书摊去淘书。阅读时比较小心珍惜,不折摺,不卷角。读完之后感到没有十分必要继续储存的话又将它在旧书店卖掉套现再买其他书籍。每逢生日节日,人们互赠书籍为礼物留作纪念,在扉页上写上简短祝词。书,也是亲情友情之间的一种纽带。人们意识到书,可以抚育年轻人,可以慰籍老年人。饭不可不吃,书不可不读。 那末,我国目前图书的价格又如何呢? 我国各种各样书籍的出版发行量跃居世界第一。价格也非常低廉。这里不妨选择手头上的几本新书价格作一介绍。 《史铁生病隙碎笔》245页,29.8元 《周作人散文》,333页,22元 《兪平伯散文》,339页,16.9元 《朱自清禅家的语言》346页,15.9元 《林语堂散文》,305页,21元 《叔本华人生哲学》408页,29.8元 《荆棘鸟》(精装经典译林)541页,35元 如果折算为美元的话,毎本书不过四元到七元左右,实在价廉物美。如果换算为实物价格对比,一杯咖啡,一只比萨,一张旅游景点门票,一次到达机场的的士车资,都绰绰有余抵得上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一本书。如果与歌星、明星、笑星等星星登台一次出场费来比较,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天壤之别。 按理,书价简直便宜透顶,书店准是人满为患。但是冷酷的现实是文史哲诸类书籍少人问津,读者寥寥,被打入冷宫,而升学指导之类书籍销量火爆,独占鳌头。 根据统计,我国十三亿人口,除了教科书,每人每年平均读书还不到一本书。倒不是想读沒有经济能力买不起,而是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想不起。 文革后的头十年,全国范围掀起一股读书热。不仅是大、中、小学学生读书热情高涨,被躭误了一代的中青年更是积极投入这一热潮汇成洪流。各类成人教育如电视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空前繁荣,各级图书馆长龙排队等开门,抢座位。其中大多数人了解读书对自身的好处和社会的功利便自觉地行动起来,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人是被这热潮裹挟进来的。当时,给人有一种感觉,中青年如果不读书好像是外星人那样隔膜。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一切向钱看”社会风气的蔓延,人们对读书的认识也逐渐变得模糊,热情锐减。一些人发现读书越读越苦,越读越穷。辛辛苦苦读完大学,能幸运及时找到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还不及一位供吃供住的保姆,远不及一位“月嫂”,与多年昂贵的读书成本不成正比。 而眼看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凭着权势财势,张三当上了不小官,李四成了大企业的什么“长”。这些人胸无点墨,写出来的是文理不通狗屁文章,甲骨文似的蟹爬字,却能点石成金,前簇后拥,骄奢淫逸,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再看看那些还在就读的一些在学学生,除了教科书外,看的无非是相关的参考书以及“考试必读”之类升学助考书籍,出现了功利化的“有用读书论”。“读万卷书”已走了样变成了“只读教科书,“走万里路”也成了两点一线“只走升学独木桥”。 至于考进大学的,兢兢业业读书一心求学问的不多,较多的是逍遙懒散,应付考试混文凭,荒废了大量的自修时间。而自修正是读书成才的必要途径,要修成正果非潜心深思不可。师父引进门,修行靠自身。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夜十一、二点种,图书馆还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还能找到教授答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国家的广大民众如果奋发上进崇尚读书,便能创造出理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小小一个以色列,建国历史不长,但人才济济,高端科技发达,已有八人获得诺贝尔奖。其周围国家仍围在沙漠的困境之中,而以色列一枝独秀,已将沙漠变绿洲,国家經济已稳稳地跨入发达国家的先进行列,民族的凝聚力更是日益增强。 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把提高国民的读书作为战略问题来抓,从而提高民族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抓与不抓,它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有位学者指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换句话说,今天不读书,明天全民族将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可怕”“没有希望”,话语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句句都是规箴良言。 俄国哲学家赫尓岑早在一百多年前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就不能说是一个完人”。今天重温,感到在世道多变和知识爆炸时代的大环境下,在信仰缺失和道德匮乏的社会风气中,读书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信仰和道德的极终源头来自好书。 写在2015年世界读书节之前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曼弄枫, 一次新春特殊的旅行 | 下一篇:浅悟人生之真谛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23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30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22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4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62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70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8次
乡村的天空阅182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