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又热闹起来了,首先传出的是小儿的啼哭声,然后是大人的逗哄声、叫喊声、喝斥声,整个园里闹哄哄的。有几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着:“我要爸爸!我要妈妈!”,听着让人心碎。
这是幼儿园开学的第三天,我很清楚地记得。因为楼下的院坝里,刚刚新办了一所幼儿园,这些声音就是从这所园里传出的。
两三岁的孩子对于爸妈的依恋性特别强。一方面他们对幼儿园里的各种娱乐设施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另一方面却一步也不愿离开爸爸妈妈。当大人们把他们送进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喜形于色,但当大人们转身离开的时候,他们又哭得死去活来。于是,每当幼儿园开学的时候,便传出了很多小孩的哭闹声。孩子的哭闹是有传染性的,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羊群效应”。幼儿园里,只要有小朋友哭了,其他的小朋友像被传染了似的,也三三两两的跟着咿咿呀呀地哭闹起来。小孩的哭闹急坏了家长,累坏了老师。所以,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先劝退接送孩子的家长,然后咣当一声铁将军锁门,断了孩子想见爸妈的念想,然后连哄带吓,倒也奏效。几天之后,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不能达到目的,读书是不能要爸爸妈妈陪伴的。从此,他们表现得乖巧了许多,入园时不再哭哭涕涕的了。
孩子终归要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幼儿园便是孩子离开父母、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年轻的父母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论孩子最初有多么不舍,他们都会表现出“铁石心肠”,毫不迁就孩子的哭闹,哪怕心痛得眼泪往肚里吞,他们也要促使孩子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自然没有入园的情感体会,但从孩子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苦表情中,我能感受到小孩对父母那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难以割舍的情感。孩子入园后,爸爸妈妈则通过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父爱如山,母爱似海。有的通过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有的屏住呼吸,在教室外感应孩子的心跳;有的透过缝隙去观察孩子的举动;还有的踮起脚跟试图做徒劳无攻的窥探;更多的则是在校门外忐忑不安地等待,直到孩子的出现。对于孩子的表现,家长们有的欣慰,有的焦急,有的沮丧……
昨天下午经过幼儿园的时候,一位小女孩的神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小孩大概三岁,两条乖巧的羊角辫上系着粉色蝴蝶结,一条翠绿色的冬裙左右摇摆,黑色皮靴套至膝盖,一副可人的模样。年轻的妈妈抱着她去到幼儿园,放下、嘱托、亲吻、然后挥手再见。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流畅自然。待妈妈离开后,小孩返回门口,手扶铁栅栏,默默地望着妈妈远去的背影,眼眶中泪珠打着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我忍不住问:“孩子,想妈妈了?”小孩摇着羊角辫说:“我等妈妈来接我”。那一刻,我的心中竟泛起了一阵酸楚。多么乖巧的孩子,她不是哭闹着要妈妈留下,而是静静地守侯妈妈的再次到来。她大概明白:哭闹只能换来妈妈短暂的陪伴,却不能得到长久的呵护。
此时,我竟有些父爱泛滥了。我隐隐约约的觉得,眼前就是我的孩子,我对她竟然有了父亲般的慈爱。小女孩的举动太像我的孩子了。我女儿三岁的时候正好上幼儿园小班,开学的时候也断断续续地哭过几天,整个人都没了灵气。一天上室外课,女儿独自爬上塑料天桥玩耍,同伴们都回到了教室,她却傻傻地不肯下来,老师也似乎忘了这个小家伙的存在。这一幕恰巧被躲在校门外的我们看见了。看到孩子木纳的样子,我们递给保安一颗糖,希望借助糖果的魅力哄她下来。女儿看到糖果却坚定地摇摇头,用稚嫩的声音说:“我妈妈有糖”。那一刻,校门外的我们内心五味杂陈,我真有一种立马冲进去立刻出现在女儿身边的冲动。后来小家伙说:“她站在高处,好发现矮小的我们”。
从那以后,我发现:孩子无论多小有都着自己的思想。只不过那想法太过于天真单纯,太过细小,被我们大人忽略罢了。就像那位望着妈妈背影的小女孩,她的妈妈或许还在庆幸,离开的时候小孩没有哭闹,可她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希望妈妈早点来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