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昔日向往的都市生活而今却没了好感,甚至还产生了一些憎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店铺纵横,象征着物质的丰盈,社会的进步,人们也似乎正享受着满满的幸福。其实不然,滋生在繁华背后的污垢早已成为了城市的毒瘤,正在蚕食着人们对于都市的那份向往与好感。
我有些厌恶城市,并非心血来潮、标新立异,而是城市中太多肮脏的东西开始抹杀了都市的美好,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且不说大气污染、食品安全、交通堵塞、社会治安,单就是那些品行不敢恭维的人就让城市失色不少。今天早晨的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可能是昨天晚上睡得晚了一点,生物钟出现了问题,整个夜里辗转反侧,终是无眠。期许天亮了能再睡一会儿,可天还未亮,整个城市就又开始喧嚣了:晨操的音乐声,健身的器械声,汽车的鸣笛声,老人的吆喝声……在城市上空织就了一张高频低贝的网,让人感到有些窒息。
家人时常劝慰道:人生在世,要主动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待社会、环境来适应你。她们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有些另类。最近,几位网友与我有了同感,她们甚至有了隐居的想法,究其原因,不是不喜欢城市,而是不喜欢城市中那些乌烟瘴气的人和事,所以想到了逃避。我想,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想法的人怕也不在少数吧。
我向来崇拜古时侯那些隐居山林的名士。那份淡泊名利的心境,那份与事无争的淡然,那份南山采菊的闲适,那份随心所欲的癫狂着实让人羡慕。原以为只有文人雅士,得道高僧才能超凡世外、看破红尘,而今,凡夫俗子的我竟然也有了这种冲动。
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常常衍生隐居的想法,我常常在心中勾勒理想家园的模样。
首先得挑一个修房筑舍的地方,那地方最好依山傍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虽愚钝,却可以在山山水水间逸冶心智,才能吸山之坚韧,取水之柔情。山不一定高,也不一定大,但必须苍翠;水不一定深,也不一定阔,但必须足够清澈。窗含青山山黛绿,门临秀水水溢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也会陶冶得眼明心净。
对于居所,我则没有太多的要求。家有豪宅千间,栖身只需一榻。对于房屋,最好有三间,一间用做卧室,一间煮饭用膳,一间摆上文房四宝,兼接待客人之用。在房子的旁边再搭个小棚,作为鸡犬之舍。房屋的修造最好不用钢筋水泥,因为钢筋水泥的渗入会伤了大自然柔弱的身躯,也会在清幽原始的山野间显得格格不入,会破坏了环境的和谐。房间最好用土垒石砌,也可用木材藤条编制而成,房顶盖上茅草或青瓦。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冬暖夏凉,又不至于让人玩物丧志。
我是一个“拈花惹草”之人,房前屋后断然不能少了花草树木。在屋后栽上几棵竹子,去领略竹的超凡脱俗,清新高雅,也可品味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尚情怀。再在房前种上几株桃树,花开时观赏花的妖艳,果熟时品尝果的脆甜。屋的左侧则要种上菊花,各种品种的,秋末冬初菊花盛开的时节,才好领略花的热情,也好抚慰桃树那干涩苍桑的枝干。在冬日暖阳的沐浴中,学着陶翁的样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房屋的右侧最好种一些时令蔬菜,用生命之水浇灌,好好享受没有农药、化肥毒蚀过的这些美味。
单家独户地住着,未免有些孤单。人生短短几十年,也不能对自己太过亏欠。所以,选择住址时,还要多考察一下周围的人文环境,最好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为邻。闲瑕之余,邀上几个,沏几壶茉莉花茶,在茶香四溢中谈古论今、吟诗作对。还可以学着诗仙的样子,抱来几坛老酒,邀上几个识文断字之人,一番豪饮,看能不能憋出几句像样的诗句。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繁杂那是何等的幸运。
读着自己用心写就的文字,我被笔下的乐园所感染。但转念一想到自己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境地,我有些惭愧,有些茫然,笔下的乐园怕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梦幻罢了。
2015.3.20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