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上班,半途中看见街边一个临时的摊点旁挤满了人。他们都弯着腰、弓着背、低着头,在聚精会神的忙活着什么。出于好奇,我扒开人群,挤到里面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个临时卖书的摊点,六七平米的木板上堆满了书。仔细瞧瞧,书的品种繁多,种类齐全。有适于儿童阅读的名人故事、世界童话、漫画书、脑筋急转弯、启智益趣的应有尽有。成人类的书也很丰富,关于书法的、关于烹饪的、关于怀孕的、关于育儿、关于花草树木种植的,多得让人目不暇接。就连被书店奉为镇店之宝的《四库全书》、《辞海》、《本草纲目》等在这里都能见到。这些厚薄不一的书被整齐的堆放在临时搭建的木板上,书脊朝向上面,方便人们挑选。
这个书摊吸人眼球的是:书是按斤两计价。书摊后面的台阶上,铺着一张红色的喷绘纸,纸上“回馈社会,贱卖库存!”的白色大字有些皱褶了,下面则是用毛笔书写的:每斤15元。这几个歪歪斜斜的毛笔字在喷绘纸上有些刺眼,很不协调。
摊位前的两个老板则手忙脚乱的忙着,年岁大的埋头整理着顾客翻乱的书籍,年轻的则忙着称重收钱。偶尔有顾客询问,他们也只是低头应答着,爱理不理的态度和夹着浓重方言的普通话让人感觉有些不爽。
卖书的摊点我见得多,但像这样论斤计价的我还是头一回遇到。可能是这个原因,摊位前选书、买书的人特别的多。他们就像在市场上买菜似的,挑来选去的,中意后再称重付钱,离开时满脸窃喜,好像捡了大漏。一位四十几岁穿着时髦的妈妈离开时,对着身边的儿子一直嘀咕:“你看,多便宜,比书店都便宜一倍了。”
我经不住这种氛围的感染,也加入到挑书的行列。我喜欢习字,对毛笔字帖有些偏爱,以前有一本心仪的,不知是被同事借去了,还是搬家时被工人师傅弄丢了,心里很是不舍。也许是没有再版的缘故,我逛了很多的书店都没有买到,今天兴许能够在这里如愿,我暗自思忖着。几番寻找,发现了一本和原书差不多的,共有六百多页,定价128元。迫不及待的叫老板称重算价。“29元!”老板把书扔到电子秤的秤盘上,头也不抬地说。这本书纸张有些低劣,这个缺点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占有欲,我决定买下它。准备付钱时,才记起上午给同事换零钱后,钱包落在办公室里了。我有些尴尬,也有些无奈。得知老板下午还要继续在此卖书时,我立马感到了一丝欣慰。在表达歉意后离开,却又有些忐忑,下午被人买走了咋办?
去到办公室,我向一同事谈起了这事,他立马正色道:“盗版,一定是盗版!”我说:“便宜,实在是太便宜了。”同事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用怪怪的目光打量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似的,半响才离去,楞得我在原地不知所措。说实话,我又何尝不知道那是盗版呢?不然怎么会卖那么便宜。
整个下午,我脑海中一直都闪现着同事那怪异的目光。他是瞧不起我贪图小便宜呢?还是鄙视我购买盗版书这种行为?我想可能是后者吧。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是正确的购物观,岂有被人鄙视之理?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不正是国人购物的弊病吗?购买盗版书确实不对,首先盗版书严重侵犯了著作者的合法权益,再去购买等于是支持了不法商贩的违法行为,为其提供了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没有了规矩,岂能成方圆?其次盗版书质量低劣,印制粗糙,对消费者也是一种伤害。可我们每月只有两千来元的工资,要穿衣吃饭、养家糊口、还有人情世路,如果再去书店购买价格不菲的正版书,这对收入微薄的读书人来说确实有些尴尬。这不,我今天就差点加入到购买盗版书的行列。
一阵思虑之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到了一丝羞愧。我也算是识文断字之人,闲来无事的时候,也喜欢写写画画,虽无大雅之作,却也能怡悦性情。我正在考虑将自己的拙作印制成册,给自己中年的人生一个交待。但我很是犹豫,我深知可能的后果:如果书卖不出去,像今天的商贩这样以斤计价,或者被作为废旧卖掉,那岂不是文化人的悲哀,到那时怕也只有伤心欲绝欲哭无泪了。如果书很畅销,不法商贩定会乘机作乱,盗版书定会横行于世,那自己也只有仰天长叹无可奈何了。所以文化人更应该有正确的文化观,对于销路不好的可读之书,我们可以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买上一本,作为对知识的尊重和作者的鞭策。对于盗版书,无论再便宜,我们都应该坚决地加以抵制,不能让它泛滥成灾。作为读书人,我们不能为了三斗米折腰,丢了自己的尊严。几个铜臭事小,可亵渎了知识,侮辱了读书人的名节事大。同时这也是对文化环境的一种支持和声援。
想到这里,我的脸竟然有些发烫。真要感谢同事那犀利的目光。下午回家再次路过书摊时,我瞥了瞥拥挤的人群,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20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