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火种文学网
手机版 火种会员 收藏火种

TOP

心灯
  • 管理
    作者:谷半川 发表时间:2015-12-15 10:56:13 评论:0
    关注
    编者按:“一盏灯可以照亮周围,一盏心灯却可以照亮,始终不够清晰的双眼。”文章以激昂的文字叙诉顾炎武先生的生平以及成才之路,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的治学严谨、忠厚耿直,是作者的心路上始终明亮着的一盏心灯,指明前行的路。感谢分享,推荐阅读,冬安!

    每个人心头都有盏明灯,照亮着自己前行的路,我也不例外。我的心灯是从“千灯”古镇借来的。

    有千盏金灯的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人文荟萃,民丰物阜的江南文化名镇。据汉书《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千灯原名“千墩”。吴地有三江,其吴淞江畔有土墩999个,及昆山南30里有一高土堆,为第一千墩,遂称“千墩”。因当地人“墩”和“灯”发音一样,后人改称“千灯”。

    而我认为,“千灯”古镇得名在于,这片热土在不同历史时代都诞生了许多独领风骚的杰出人物,他们就如同洒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盏盏闪光明灯,璀璨着时空,其中如唐代首创江南丝竹文学家陶岘、南宋“忧国忘家、始终一节”的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元朝昆山腔创始人、昆曲鼻祖戏曲家顾坚、明代抗倭英雄陈先锋等等,而“千灯”中最耀眼的明灯当属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先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式这盏光耀千古的明灯,不知照亮了多少后来人的前程,也成为了我心中永恒闪耀的明灯! 

    随着岁月的积累,我越来越珍爱这盏心灯。我也常常思考炎武先生为什么能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各个方面,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人格表率,成为许多人前行的指路明灯?

    要懂得这一切,必须走近先生身边,倾听先生心声。

    炎武先生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年7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炎武先生能成为后世楷模得益于家学渊源。作为江东望族,耕读世家,炎武先生祖上历代重视藏书读书,到先生时已历四代。关于祖辈的藏书,先生在《抄书自序》中说:“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没料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高祖顾济收藏的数千卷书籍连同顾家的老宅子全都被倭寇焚毁了。又言:“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中间莅方镇三四,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万历后,曾祖顾章志多次出任各省的要员,但他注重操守,为官清正廉洁,平生就是嗜好收藏图书,往往要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购买书籍。顾章志去世时,他所收藏的上万卷书籍被当做家族的重要遗产分成四份,分别由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来继承。

    炎武先生的嗣祖顾绍芾得到了父亲顾章志的藏书遗产中的一份,作为太学生顾绍芾也特别喜欢读书,几十年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藏书,到炎武先生立嗣时,顾绍芾的藏书大约又有了五六千卷。

    嗣祖顾绍芾非常重视后辈教育,特别是对天资聪颖的炎武先生更为器重。据说炎武先生七岁进私塾读独,竟然能过目不忘。为此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人都特为他请来四名声音宏亮的士子,坐在周边相陪。炎武先生面前放一本经书,四位士子前面放着该经书的注疏。他先叫一人读一段经书,遇到其中字句不同的或忘记了的地方,则与四人辩论或再记一遍。一位士子读二十页书,之后再叫另一位士子读二十页,每天温习经书二百页。 

    到十岁,祖父顾绍芾亲自指导炎武先生读《左转》、《国语》、《史记》、《资治通鉴》、《孙子》 、《吴子》 等古代典籍。由于对历史地理都极其熟悉,指导炎武先生不遗余力,所以炎武先生学业上突飞猛进。祖父还要求炎武先生抄书,写札记,他教导说:现在人的学问不如古人深厚,抄书可以吸取和整理前人的思想学术成果,当知识积累丰富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惜的是祖父所抄录的数十本《邸报》资料和大部分藏书因明清鼎革散失,到炎武先生北游时仅存两三千卷。炎武先生无奈地说:“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什之六七……”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炎武先生喜读书更注重抄录之功。他自述:“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本行不尽,则注之旁;旁之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学生潘耒回忆先生:“无一日不读书,无一日不抄书。”

    如果说渊源家学为炎武先生这盏明灯注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流的话,就是先生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母亲点亮了他这盏明灯。

    其实,炎武先生的母亲王氏,并不是他的生母。因叔叔顾同吉早逝,炎武先生便过继给婶婶做了嗣子,由婶婶(即嗣母)抚养成人。嗣母出生在诗礼传家的大户人家,知书达礼,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道德的最高标准: “孝”和“贞”。

    说来先生嗣母王氏的婚姻很不幸,17岁那年,父母已经为她准备好了嫁妆,没等过门,夫婿顾同吉(顾炎武的叔叔)便患急病离世。王氏闻之,强忍悲痛来到顾家,请求公公婆婆留下她。公爹顾绍芾是当时著名的乡绅,知晓大义,他郑重地对王氏说:“感谢你心里还牵挂着我的儿子,不过你们没有正式办婚事,怎好让你这样到我家呢!”王氏含泪道“《礼》上讲,为人要讲信用,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之德行。本来我已经答应了这门婚事,妾身已经是顾家的人了,如今还能让我到哪里去呢?”就这样王氏算是入了顾家。

    进入顾家之后,王氏每天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协助婆婆操持家务。12年后,公公婆婆为王氏确定嗣子,以续香烟,这个嗣子就是炎武先生。炎武先生的生父叫顾同应,是顾同吉的叔伯哥哥,生母是何氏,炎武先生是他们的次子。

    在炎武先生童年的记忆中,嗣母白天纺纱织布,晚上还要读书学习,一直要看到二更天才休息。她最喜欢读的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另外还有本朝政纪等书籍。

    在炎武先生6岁时,嗣母就亲自教他《大学》,作为他童年蒙学的第一部书。《大学》主要是教人树立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概念,后来炎武先生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与嗣母蒙学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十几岁时,嗣母便给先生讲刘基、方孝孺、于谦等明朝大忠臣的故事,教导他要学习这些人,爱国爱民,做正直的人。这种教育故事都深深地扎根于炎武先生的心中,成为他终身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尤其是嗣母得知清兵攻破昆山城,烧杀抢掠,城中四万人民惨遭屠杀,嘉定、太仓、常熟相继陷落的事后,绝食不进水米,临终前,她把炎武先生叫到床边,留下遗言:“尽管我是个妇道人家,然而身受国恩,如今国亡,则身与俱亡,是义所应当的。儿啊,你切记: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这样我死之后就可以瞑目于地下了!”说完这话,嗣母咽下最后一口气。

    嗣母平日的教诲,加上绝食殉国,以自己的死谏劝自己“无为异国臣子”这一举动,使炎武先生内心深受震动,激励他日发奋读书,努力研究实用之学以报效国家。

    有了精神追求的人是可怕的。

    炎武先生“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他在14岁取得诸生资格,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到十八岁时共同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加入复社。两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先生更是以“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为学问宗旨,并不看重科举考试。自27岁起,他断然弃绝科举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先生日日手不释卷,他认为知识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仅要坚持刻苦读书,还要实地考察。因此他北游20余年,走遍万水千山,游历考察了河南、河北、山东、京师、山西、陕西等地,自称“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每次走访名山大川、祠庙寺院等,必然亲自寻找名碑石刻之类,凡是有可以辨识的碑文,必定会亲手抄录下来。20年间,他抄录的珍稀汉唐碑文不下90通,再加上其抄写的文本,足足装了两大箱子。

    先生每每出门总是骑着一头跛驴,用两匹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骑在驴上无事时,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就这样勤学,先生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取得了车载斗量成就,成为了时代进步思想的引领者。

    先生坚守操守,累拒仕清。他矢志不渝,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历经艰难,痴心不改。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明朝灭亡后,他累拒仕清,并且每年端午节,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从家里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先生更是怀揣“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积极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 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胆怀疑封建专制,反对科举考试,提倡“利民富民”, 从不同的角度对“私”作出肯定,更为突出的是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先生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因此,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而他的一生中,也确实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奔波于大江南北,即令他在病中,还在呼吁“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有人这样评价先生: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后学;诵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我说,先生是当时的“圣人”,时代的良心,永恒的民族魂!

    现在,我有先生这盏心灯,前行还有何畏!


     
    赞4 公益犒赏

         
    书签:
    责任编辑:凌霄星朔
    投稿】【
  • 收藏】 【关闭
    上一篇:幼年记忆中的老电影 下一篇:沉重的翅膀
     

    推荐美文

    全部评论(0)

    相关栏目

    感悟生活 挚爱亲情 倾情游记 河山雅韵

    最新作品

    乡之念阅29次

    热门图文

    热门作品

    2夏日大东北2024-05-11
    4下课2024-05-25

    圈主推荐

    ·2022-05-31 21:17423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5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2023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