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OP | |||
粽叶端午书墨香
管理
作者:李耀富 发表时间:2017-05-31 05:04:20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端午三天小长假,有的人选择与家人团聚,有的人选择出游,你本来选择的是回家陪父母,却因为其他原因,只好留在家里选择了书籍。其实这样的选择也很不错,书香浸润着人生,墨香散发着功底。一生有书墨相伴 也是幸福。本篇文章从流畅到语言的应用,都很不错,可是题目中端午好像以本篇的内容不太相符,如果端午只做一个引子做承上启下的作用,题目中不提端午更好,管见。谢谢赐稿! |
端午已过,粽香依旧留在记忆里。 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在我的情感的世界里,有妈,才有家;儿子回来,便是过节。似乎已经超越了世俗,其实,我只是说了出来,而更多的人,是蕴藏在内心里罢了。 放了三天假,本来计划得很好,第一天回家,陪伴老妈。可是,打通了电话,老妈说,别回来了,他们都忙着上山搞副业,一天到晚早出晚归,摘叶子,赚不少钱呢。老妈如此一说,也真的就扯动了我的慵懒的神精,不回就不回吧,等哪天再说;更何况,我更加的寄希望于三天假头两天能够淋一场雨。这样,我就可以回家,与小弟把盏言欢了。 然而,天气总是不阴不晴,温度走低,尤其是待在楼上的时候,更加的感觉四处凉风习习的,光着身子,抱着膀子,像是很冷。 上班的时间,很少能够尽兴地阅读一本书。休息了,就可以自由自在地手不释卷,目不窥园了。畅游在你喜欢的书的世界里,似乎很奢侈了,却绝对的是一种惬意的享受。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古人如此的说辞,恰恰地契合我的心境。书,是最好的朋友,可以无烟之熏呛,也可以无酒之麻木,又更可以随意闲适,洒脱任性,纵横南北,贯穿东西。 那是上学的时候,应该是在师范吧。寒暑假,每当开学的时候,与家人告别,姥姥总是会偷偷地塞给我十几元,或是二十几元,生怕他们看见,说是让我买书看。姥姥的手布满了沧桑悲凉,脸上的皱纹也褶成一朵朵的花。她的钱包,其实就是一个旧了的蓝格子手绢,零星的几十元钱就一层层地包裹在里面。我看见她的眼神,充满了更多的疼爱,与慈祥。而我却并不记得姥姥的岁数。她已经老得让人记不得岁数,和姓氏了吧,我在想。 后来,那一天,姥姥无疾而终,在张罗着写灵幡的时候,老妈似乎才想起来姥姥的姓氏,姓孙,岁数近百。 当时,我们一帮人正聚集在一家酒店为小姨过生日。大家刚刚坐下来,一杯酒刚刚抿了一下嘴唇,我接到电话,是小弟打来的,说姥姥已经不在了。 姥姥是在睡梦中离开的。姥姥从来也没有什么毛病,顶多是腿疼。最不能离开的,是正痛片,三两粒吃下,又闲不住了。你不让她忙忙碌碌的,她就会生气,以为自己吃闲饭了,不中用了,成了家里的累赘,并将小声地嘟囔着。而且,耳背,声音大了,她以为你嫌弃她;声音小了,她听不到,说与不说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人,如姥姥这般,生得长久,去得爽快,很多人都是难得修来的福分。我也这样的认为,并为姥姥活成了一座口碑而自豪。 爸爸在的时候,与姥姥说话,就像呐喊似的,就是这样,姥姥还经常的抱怨着什么。人一旦老了,自然就会滋生一些被轻视的意识,更何况姥姥总是在姑娘家生活呢,——姥姥没有儿子,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记得姥姥不是在小姨家,就是在我们家。后来,不愿折腾了,多是在我们家。 爸爸先去的。我们怕姥姥伤心,就没有告诉她。当时,她也渐渐地糊涂了,看着家里人来人往,问我们,我们就撒谎瞒着她。大三天的丧事,终于瞒不住了。姥姥还是相信我的,第二天,在西屋就问我,二儿,是不你爸不在了?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含着泪水,点了点头。姥姥顿时就大放悲声,哭得地动山摇的,吓得老妈、小姨等前来问询。他们知道了原因,也并没有责怪我。爸爸虽说脾气不怎么好,但在姥姥的心目中,那始终是以一个孝顺的儿子的形象存在的,赡养了姥姥的大半生。 姥姥很不容易。我听老妈说过,他们是在大饥荒的年头里,一路逃荒要饭从山东到东北。姥姥吃东西忌口的多,肉不吃,仅吃点鱼。后来,鱼也不怎么吃了。小姨就多是捎来一些糕点。姥姥就把糕点放在西屋的墙柱上挂着,时不时地摸出来一块半块的,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着。在姥姥的身上,我看到了善心必有善报,你赋予这个世界以仁慈,这个世界未必就不会赐予你以福禄安康。 姥姥是一双小脚,自始至终裹着。我可以想见当时裹脚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整个脚面与脚心彻底地扭曲了,反转了…… 往事沉吟心苍凉,粽叶端午书墨香。 写到这里,我伸了伸腰,看见了一本书,陈旧,而且已经泛黄,竖放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我记得了哪一年,是用谁的钱,才购得此书的。瞬息间,姥姥的音容笑貌不由得再一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而那书墨的馨香之气也透过岁月的苍凉,渐渐地弥漫在这端午粽叶飘香的美好时光里了……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再见亦是泪 | 下一篇:写给父亲 |
推荐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