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 |||
与饭碗相关的话题(五)
管理
作者:平时 发表时间:2022-06-01 00:28:13
评论:0条
关注
编者按:继续加精! |
历史是一条长河,承载着人类所有的酸甜苦辣,一路汹涌澎湃,逶迤而来;每一个浪头,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次回旋,都会留下余韵。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时光深处,管窥到岁月的某一个点,在那几千年的人世尘烟里,没有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是生活的主要活动。 古代的土地国有,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井田制有很多制度,但大方向还是国家所有制。分给私人的土地私人也只有耕种权,产权国有化,其实那也是一种古老的社会主义萌芽,因这种潜意识,直到今天都没人承认其存在过。古代土地的稳定,标志着民众饭碗的稳定。只是这些古代生活的浪潮,所掀起的宣嚣早被流光掩埋;仅存的一点点回荡,消失在土地再次私有化带来的动荡不安里。几千年封建强权对于土地的兼并,让一部分人成为拥有土地的官僚资本,一部分沦为土地的租用者,农业生产资源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也就是这种贫穷与富裕的差异,才是中华民族长期落后的开始,既没有惊醒后世,也唤不醒后来者。 历史早已沉寂于人类的无为中,需要的就仅仅只是有人去揭开那一幅围幔,揭开那一幅中华民族无限辉煌的画轴背后,普通人与政权更迭,与战争割据相依相存的恐惧。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人民在饥饿与贫困中谋生存的心酸史。 例如: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酷旱,夏粮几乎颗粒无收。因为运粮不便,困在长安城的隋文帝不得不带着臣东移洛阳城找饭吃。连“天子”都没饭吃,何况底层“草民”。西北历来苦寒,夏粮不丰,冬天更难度过。隋以前没有修建大运河,江南吴越充裕的粮食无法北运,西北方人的饭碗无法保障,是造成其经济中心有逐渐向江淮地区转移的起因。正是通过大运河输送江淮的粮食和财赋,才确保定都在关中的隋唐两代帝国政权正常运转。隋朝的衰落并不全如历史评价的那样是因为修建大运河,一个时代的终结终究有其内在与外在的成因,也有其在历史演变中碰到不可抗拒因素的必然。 没饿过肚子的并不知道没饭吃有多么难受,古老中华的帝都城市,自西周始就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一带来回移动,其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历时两千余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却已经无法解决当地人的温饱。以西汉长安城为例,当时长安城的人口只有25万人左右;到了盛唐时的长安城人口高达超百万,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随着人口日益增多,可耕地却越来越少了,不外调粮食,根本不能保证京都有饭吃。据《旧唐书》记载,从洛阳<含嘉仓>注① 转运粮食进入陕西,1石粮食就需运费五百文。早期长安城每年运粮20万石,就需要运费10万贯;(10万贯,换算成现代货币,相当于50亿人民币)。而关中地区在高峰期粮食缺口达 400万石,仅仅从洛阳到陕西一带的运粮费,就需要200万贯,这种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大唐帝国不堪重负,而官吏为了催促运粮更是驱使百姓,使得民怨沸腾。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掌握权力的武则天于683年至705年的22年间,就有19年的时间一直住在东都洛阳,其主要原因是洛阳更加靠近江淮等粮食主产区,没有漕运之苦。 历史上粮食产量过低,是吃不饱肚子的主要原因。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每亩产量约232斤,汉朝亩产量约为264斤左右,唐朝的亩产大约334斤,宋朝的亩产大约为381斤。扣除本身消费,每个粮农应向社会提供;明朝每亩产量约为458斤,到了康乾盛世的产量大约维持在441斤一亩左右,嘉庆皇帝时亩产量一下子就下降到了约121斤一亩,到了晚清、民国每亩地的产量更少。 这些改变,就是一次饭碗的大变革。(续其四) |
|
|||
【投稿】【 收藏】 【关闭】 | |||
|
|||
上一篇:与饭碗相关的话题(六) | 下一篇:与饭碗相关的话题(四) |
推荐美文 |
相关栏目 |
|
最新作品 |
乌篷船,江南水乡之魂..阅12次
难忘的同事情(杂文随..阅28次
记忆中的感动(散文)..阅108次
《古巷旗袍女,丁香韵..阅137次
一节反向输出的语文课..阅151次
风雨磨难刻心骨,重逢..阅163次
沉醉的季节(散文 修..阅152次
乡村的天空阅175次
|
热门图文 |
热门作品 |
圈主推荐 |
·2022-05-31 21:17422
文艺达人·2021-09-29 09:15693
兴趣部落·2021-08-06 09:111230
|
2023新年致辞! |